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实现种植模式的优化,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种植效率能够得到充分提升。玉米生产需要围绕着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等关键环节展开,尤其是施肥与除草是重点手段,在栽培过程中,既要控制好垄之间的距离,也要严格按照大小垄种植要求,控制好之间的距离,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得到充分提升。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灌溉管理,改善光照条件,使得玉米产量能够得到充分提升,使得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得到控制,从而获取更高的玉米种植效益。
当前我国玉米品种的数量较多,不同品种所适宜的种植环境与种植条件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能科学选种,则会影响最终的玉米产量。一般在种植玉米时农民虽然进行了科学选种,但是整体选择并不是十分合理,甚至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存在已经淘汰或者品种退化的现象。另外,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对新品种的推广措施,也没有构建示范基地进行种植,使得玉米品种在选择时,出现与当地土质、气候条件不适应的情况,大面积种植此类品种直接影响了最终的产量,无法获得更可靠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许多农民在种植时对田间管理技术的掌握不够充分,只是围绕着传统种植技术而展开,在病虫害防治环节,只是通过使用农药控制病害,导致用药不够合理,甚至会对玉米产量产生直接影响。也有部分农民在种植玉米时,没掌握好农药使用的剂量,只是单一的用量来控制病害,未综合考虑是否符合病害防治的需求,不仅无法保证最终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也可能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在玉米种植时,如果是农药残留量多,除了影响正常生长状态以外,也会影响最终的产量与质量,从而无法保障玉米收益。
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能够保障最终的玉米产量,使得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稳定提升。传统的玉米种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既需要保障玉米植株成长环境的通风性能,同时也要确保玉米植株能够接受到充足的光照,玉米植株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过于密集或者过于稀疏,影响玉米最终的生产。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能够综合考虑大小垄之中的间距问题,掌握好玉米植株之间的密度,从而降低间隔,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选择此项生产技术完成玉米种植,不仅能够提高最终的出苗率与成活率,同时在同一面积下,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能够减少农民人力劳动的支出,同时也能够掌握好玉米种植与管理的时间,使得时间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时间与人力的减少,最终的生产成本也明显降低,农民能够获取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要求低,但较为简单,种植人员能够对种植技巧精准掌握,随着农民的投入与使用,可显著提高玉米品质,获取持续化经济效益。
玉米的根系较为发达,对土壤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高。但在种植玉米时,要想实现优产高产,就应当将土层深厚、土块平整的土地作为玉米种植的优先土地。在整地前应当做好整地工作,既要整平土地,也要清除杂草,使得土壤地质保持疏松透气。另外,在整地过程中,也可能适量的施入有机肥等肥料,使得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强化土壤肥力,获取更高品质的粮食。
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最终的生产经济效益,也能够提高玉米的品质。但需要确保玉米选种工作的有序进行,为玉米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在玉米生产环节应用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要优先选择高耐密型的品种,在挑选时,务必要做好筛选工作,将霉种、虫食种、小粒种等劣质种子筛除,使得玉米种的纯度能够达到98%以上,种子的选取符合高产种植技术的需求,从而提高玉米品种的耐密性,使其在水分不均衡等条件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另外在选种时,也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品种,在种植前也要进行种子晾晒、药剂包衣等流程,从而保障种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种子的预处理,选择50%浓度的辛硫磷乳油,与40 kg的水进行稀释,预先准备好的玉米种进行均匀搅拌,从而有效控制地下害虫对玉米种造成的危害。
第一,在播种前要提前对种子进行浸泡,将其放置在15℃的清水中,浸泡时间大约在14 h左右,实现对种子的催芽操作,等种子出芽以后,可将其放置在低温处进行晾晒,25 h后可进行播种。在播种前通过浸泡能够使得种子的发芽率得到有效提升。第二,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一般在北方地区播种玉米时,主要以4月中下旬为主,具体播种时间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具体需要地表温度在8℃以上后才可进行播种。第三,除了选择机械化播种形式以外,也可在玉米种植中结合覆膜播种技术,覆膜播种就是指在土壤上覆盖薄膜,将种子放置在预先安置的穴中,一个穴中放置3个左右。第四,控制好垄之间的行距。一般情况下大垄行距为80 cm,小垄行距为40 cm,播种深度在4 cm左右,可根据土壤的黏度与适度,对行距与深度进行调整。而在播种时,种子位置应当保持交错分布,使得光照与水分更加充分。第五,在掩埋种子时需要保持匀速,确保土壤能够充分与种子接触,同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度踩压。
3.4.1 幼苗移栽
在玉米种子出苗20 d左右后可进行适当移栽,确保每一种植穴内有2株左右的玉米幼苗。在对玉米植株进行移栽前,需要提前对土地进行分工处理,同时可对土壤条件加以改善,通过加入含有微量元素、有机物的农家肥,使得玉米成活率得到保障,为玉米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3.4.2 补苗、拔苗
如果发现存在缺苗问题,要及时进行补苗,可选择大小相同的幼苗,同时也要多留出计划密度的50%。当玉米苗植株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可去除长势不好的玉米苗,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确保玉米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快速成长。
3.4.3 处理杂草
随着玉米种子的发芽与逐渐成长,杂草也会随之生长起来,抢夺玉米苗株的养分与水分,从而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较为缓慢,影响最终的产量。因此要及时处理玉米地中的杂草,常见的处理方法除了人工去除杂草以外,也要合理选择除草剂,提高清除效果。但是绝大多数除草剂都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玉米的生长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控制好除草剂的用量与实际使用方法,尽量降低对植株的危害。
3.4.4 深耕与灌溉
在玉米植株的生长期间,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从而使得土壤的透气性得到提升,为玉米植株根系提供更为透气、舒适的成长环境,实现根系的快速发育。玉米植株的抗旱性能较强,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给予灌溉处理,但如果气候过于干旱,影响了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长,也需要给予恰当的灌溉措施。
3.4.5 肥料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离不开肥料的支持,以此为植株提供更好的养分来源,尤其是采取双株种植方式的玉米,更要控制好施肥用量与施肥方法,保障肥料的管理的科学性。在选择肥料时,需要结合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科学确定,并综合考虑土壤的营养成分、种子的生长特性,确保在播种期花期以及结穗期都能够给予恰当的施肥支持,尤其是在结穗期,要给予适量的氮肥,促进植株健康成长。
3.4.6 病虫害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中含有一定的糖分,而这些糖分会吸引一些害虫,影响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长,对玉米棒产生破坏,影响玉米籽粒结构的完整性,对内部结构形成损害,导致玉米植株的生产速度受到影响,降低实际产量。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但不能确保植株不会受到病虫害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玉米的健康成长,就应当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在玉米育苗期阶段,可能会受到蚜虫、地老虎等病虫害的影响;在玉米结穗期,可能会出现玉米螟虫害或者纹枯病,因此需要对症给予恰当的农药处理。比如,可使用40%的水胺稀释后,对玉米苗进行喷洒,使得玉米黏虫得到有效控制。
玉米到了抽穗阶段以后,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成长阶段需要进行2次中耕以及1次的深中耕,到了小喇叭口生长时期后,给予1次中耕,到了大喇叭口期需要进行1次中耕。在耕种过程中,需要对玉米植株的生长高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避免玉米苗生长出现养分供给不足等情况,使得产量降低。在对玉米进行深中耕与中耕时,可对玉米植株给予矮壮素、烯世宝等进行喷洒,同时也会给予攻苞肥,帮助玉米快速结苞,通过添加辅助肥料,控制玉米植株出现倒折与倒伏等问题。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穗期管理时,也要及时追加肥料,在玉米穴中添加氮肥等肥料,并进行大范围培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人工踩压。
要合理选择时期完成玉米的采收工作,管理时期的有效控制,不仅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同时也能够保障玉米的经济效益。在玉米经过授粉后,早熟品种45 d左右为最佳收获时期,晚熟品种授粉后50 d左右为最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玉米的具体采收形式,尤其是在大面积种植玉米时,更要关注采收的时节与天气,通过对采收时间的合理安排,减少采收过程中的各项损耗,在保障玉米质量的情况下,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必然途径,也是帮助农民获取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持。随着技术的深入使用,能够在同等的种植面积下使得玉米种植密度得到提升,从而减少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控制玉米种植的成本支出。同时也要结合玉米种植与生产中的管理技术要点,按照各项管理要求,加强对玉米的田间管理,提升玉米的生产质量与产量,使得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为基层农户提供可靠支持,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