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坤 ,刘 晗 ,李克鑫 ,王振峰 ,李克钦 ,李开凯 ,李 倩 ,赵 斌 ,杨桂花 ,刘建柱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 惠民 251700)
腹泻,是养殖过程中猪只发病的常见症状,比例可达35%~45%,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原因复杂难辨。要进行能动的分析判断,结合表象的同时,也要去找出源头的病因,以达到理想的疗效;如果只是单纯治疗腹泻,很容易拖延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失。
1.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致死率传染病。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所有年龄段的猪均易感,2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可达100%。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以及脱水。
1.1.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潜伏期长,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高。
1.1.3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多发于寒冷季节、仅仅使两个月以内的仔猪表现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呕吐和下痢。大猪仅隐性感染。
1.2.1 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白痢是新生仔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上的典型特征是排黄色或白色或黄白相间的粪便,1月龄以内仔猪多发(仔猪黄痢多发于3日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
1.2.2 猪沙门氏菌病
又称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持续性感染,2~4月龄仔猪发病率高。发病仔猪表现剧烈腹泻,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回肠、大肠的固膜性炎。无明显季节性,寒冷潮湿季节多见。
1.2.3 仔猪红痢
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1周龄内仔猪易感性强。临床上表现呕吐、排红色稀粪及肠毒血症,对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
1.2.4 猪痢疾
猪痢疾是感染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腹泻疾病。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率低,常发生于育肥前的架子猪,无明显季节性,病死率低,传播速度不快,该病流行期长。
2.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主要感染途径是经由口鼻进入消化道内。病毒大量增殖使得小肠绒毛脱落、萎缩;于是,机体吸收营养物质与电解质的运输过程被严重扰乱;最终,由于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血钾而引起的心、肾衰竭而死亡。
2.1.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主要的感染过程是感染该细胞并引起小肠绒毛萎缩和吸收不良,严重腹泻后出现电解质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等现象,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2.1.3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属于孤病毒科,双链RNA。
猪轮状病毒主要经口感染肠绒毛末端的成熟上皮细胞;通过影响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引起电解质失衡从而导致分泌性腹泻;随着感染的发展,病毒破坏了成熟的肠道细胞,影响肠道内渗透压导致渗透性腹泻。
2.1.4 鉴别诊断
以上三种疾病病原体的主要靶细胞都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都是对消化道,特别是小肠,进行侵袭破坏。由于病原的相似性,以及致病机制的高度重合,以至于仅从病原学方面,难以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2.2.1 猪痢疾
猪痢疾的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科短螺旋体属,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
2.2.2 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属于肠杆菌科大肠埃希氏菌属,具有多种血清型,革兰氏阴性菌。
2.2.3 鉴别诊断
以上两种疾病都属于猪只的细菌性腹泻。区别在于二者的病原体,大肠杆菌在正常状态下,对机体有益,但环境耐受力较低;通过鉴别伊红美蓝培养培养,可观察到黑色金属光泽的菌落;而猪痢疾密螺旋体对外界抵抗力较高,二者的鉴别诊断可依靠对新鲜粪便进行实验室检验,对比甄别,得出结论。
3.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于冬末春初;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快;发生剧烈腹泻,粪便腥臭,病猪极度口渴,脱水消瘦;主要病变是空肠绒毛显著缩短。治愈仔猪多呈僵猪状态,一般予以淘汰。育肥猪和成年猪也具有易感性,无明显症状,一周内可自愈,病死率小。
3.1.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死率低于猪传染性胃肠炎。表现为水样腹泻,伴有呕吐,全身性脱水,粪便稀薄,呈黄色或黄灰色。病猪在腹泻3~4 d后,最终因严重脱水而死;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同样多感染仔猪,大猪发病率低。
3.1.3 猪轮状病毒病
所有猪只均具有易感性,10~2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2月龄以内的仔猪多发;病猪表现精神颓然、食欲减退,并有腹泻和呕吐,粪便呈灰白色、灰黄色、黑褐色等,多呈水样或糊样。日龄越大,抵抗力越强,育肥猪和大猪多呈隐性感染;一般呈散在流行。
3.1.4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由于这几种病症状相似,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造成鉴别困难,甚至还会与猪轮状病毒共同感染。通过实验室诊断达到较高准确性,如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免疫电镜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来进行检验。
3.2.1 猪痢疾
本病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发病;发病初期只侵害少数几头猪,2周内传播迅速造成大多数猪发病。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粪便呈浅灰或黑色,中后期排红色胶状粪便;血样粪便。患猪呈进行性脱水,腹部凹陷。脱水和毒血症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的治疗效果良好,但停止治疗后仍可能复发。
3.2.2 大肠杆菌病
3.2.2.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潜伏期短,发病迅速,急性死亡,排黄色水浆状稀便,内含凝乳片,含黏液。3日龄仔猪易发,一周龄仔猪发病率极低。该病主要通过患病仔猪和带菌妊娠母猪传播,仔猪可经由乳汁感染。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晚期症状明显,难以救治。仔猪脱水消瘦,很快死亡。
3.2.2.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的主要表现为仔猪突发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恶臭,形态黏腻,频繁腹泻,体重减少但变化不明显。病死率低。10~30日龄的仔猪易感,一月龄以上的仔猪不易感。本病治疗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也可自行痊愈。
3.2.2.3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断奶后1~2周的仔猪病死率高。饲料营养成分过高或突然改变饲料配方是猪只患病的重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每年的初春和盛夏高发。
3.2.3 鉴别诊断
猪痢疾可感染所有年龄品种的猪只,仔猪的发病率大于大猪,传播途径广,流行缓慢,可以长期性、持续性地感染猪群,临床可见特征性的出血性粪便,在疾病末期可见特征性的皮肤病变。病程发展较为迅速,辐射范围广,蔓延速度较快。
大肠杆菌病几乎仅感染小猪或未成年的架子猪,发病率高,散发流行。可以按发病日龄,来大致区分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进一步根据粪便的特性可分辨黄、白痢。
4.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变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肠;病死猪的肠管肿胀呈现半透明状,卡他性炎症变化;哺乳仔猪肠系膜淋巴管内的乳糜管消失;胃部充满,内容物呈淡黄色,含有大量未消化的乳白色凝乳,胃黏膜充血、出血。
4.1.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感染流行性腹泻之后,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回肠的肠壁变薄或弥漫性水肿,肠腔内有黄色黏稠的液体或气体;肠系膜充血、出血;哺乳仔猪,胃中含有大量的黄色和白色的凝乳块,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病死猪尸体消瘦且脱水,皮下干燥明显,眼球凹陷严重。
4.1.3 猪轮状病毒病
对病死猪进行剖解时,消化道内可见明显的典型变化;肠管变薄呈半透明;小肠肠壁黏膜易脱落;肠管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灰白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含有出血点;胃内充满内容物,含未消化的凝乳块和乳汁。
4.1.4 鉴别诊断
对比三者的剖解变化可以看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胃黏膜出血和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的程度最明显,胃部反应最大;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虽然三者的肠道都呈现异常的膨胀、充满,但它们的肠内容物存在一定区别。所以可通过肠内容物的状态和颜色,做一定区分。
4.2.1 猪痢疾
对病死猪进行组织解剖时,特征性病变以胃肠道为主,特别是结肠、直肠、盲肠等。病猪的结肠中存在着大量的黏液,其黏液为粥状或水状;上皮黏膜充血、出血,局部有大量胶冻样黏液或血样渗出,部分为脑回状,充血、出血,损害较大。肠系膜水肿,在急性期过后,肠壁水肿有所减轻。
4.2.2 大肠杆菌病
4.2.2.1 仔猪黄痢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仔猪严重脱水,被毛脏乱,皮下水肿,肌肉苍白,皮肤泛黄。病变主要在胃肠,小肠气性膨胀,肠内容物呈水样,肠壁变薄,十二指肠黏膜受损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表面有淡红色;胃含有少量黄白色凝乳块,呈酸臭气;病猪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皆有坏死灶,严重者肾脏存在少量出血点。
4.2.2.2 仔猪白痢
对病死猪剖检,皮下水肿,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呈粥状,黄白色或灰白色,有酸臭味;肠黏膜充血潮红;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胃黏膜表面覆有黏液,胃内充满凝乳块;心肌质软;肾脏呈苍白色。
4.2.2.3 猪水肿病
对病死猪解检,皮下水肿,水肿液呈清澈液体。胸腹腔、心包当中蓄积大量淡黄色液体,暴露于空气发生凝固。胸腔内肺脏水肿;大肠肠壁水肿现象严重,胃壁、胆囊、食道和动脉管壁等部位也有水肿现象;小肠黏膜肿胀;胃底部和十二指肠可见弥漫性出血;心冠脂肪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心肌表面存在米粒大小的出血点;机体各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
4.2.3 鉴别诊断
对比以上两种疾病的剖检变化,可以发现病死猪的主要特征症状都集中在消化道。猪水肿病病例的体表特征明显,多处不同程度的水肿,可与其他三种疾病进行区分。除此之外,剩下三例中的猪只,都表现出脱水、消瘦,被毛杂乱等现象。患猪痢疾而死的病猪,重点观察其大肠处,可见特征性的肠内容物。仔猪黄、白痢病死猪的小肠内容物的状态和色泽也可用作区分。
目前,对于猪的病毒性腹泻没有特异性方法。实际生产中采用对症治疗。一旦发病,立即隔离,并对排泄物消毒处理。
5.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5.1.1.1 西药
为避免病猪脱水、出现酸中毒,需要维持电解质平衡,将20 g葡萄糖、3.5 g氯化钠、2.5 g碳酸氢钠、1.5 g氯化钾溶入到1 L水中供病猪自由饮用,若病猪拒绝饮水,可对其静脉注射5%NaOH溶液及葡萄糖生理盐水;可注射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来避免病猪出现细菌性继发感染。
5.1.1.2 中药
乌梅30 g、黄连40 g、熟艾草30 g、当归30 g、附子20 g、肉豆蔻20 g、甘草20 g,将药物进行水煎剂制备,浓缩为每1 mL含有原药1 g的汤剂,每日对患病猪进行灌服2次,1次250 mL,连用4~5 d。
5.1.2 猪流行性腹泻
5.1.2.1 西药
本病的治疗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饥饿疗法,通常应用于成年猪或育肥猪,通过控制其采食量,增加饮水量,纠正出现的脱水症状,此时,饮水中可以添加补液盐,同时对脱水严重且不愿饮水的猪进行静脉注射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葡萄糖生理盐水,帮助患病猪只纠正脱水问题。另一个是药物治疗,因为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所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四环素类药物,同时添加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细菌性的继发感染,结合使用葡萄糖和免疫球蛋白,连续饲喂5~7 d,猪群基本恢复正常。
5.1.2.2 中药
白头翁80 g、黄芩80 g、秦皮50 g、党参60 g、苍术50 g、甘草30 g、当归40 g、肉桂50 g、厚朴50 g、柯子60 g、山楂50 g,按体重0.75 mL/kg,每日温灌2次,可在2~6 d内治愈。
5.1.3 猪轮状病毒病
目前,临床上对本病同样无安全便捷的特效药。治疗本病时,主要还是对症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收敛止泻,及时补液,防止脱水导致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同时采用抗菌药物来避免细菌性的继发感染。对发病猪停料或减料,换饲易消化的饲料,在饮水中添加复合氨基酸、板蓝根、黄芩、大青叶等中草药及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过度脱水。
5.1.3.1 西药
使用重组α干扰素口服,伴诺氟沙星按体重0.1 mL/kg进行肌注。干扰素一日一次,连用3 d。诺氟沙星一日两次,连用3 d。
5.1.3.2 中药
莨菪子5 g、肉桂10 g、大青叶10 g、板蓝根10 g、槐花12 g、赤石脂15 g,磨匀。一日一剂,仔猪减量,连服3 d,可见显著疗效。
5.2.1 西药
对发病猪及时隔离治疗,使用痢菌净(乙酰甲喹)肌注,一日两次,连续使用5 d。病猪肌注0.1~0.2 mL/kg痢疾杀星、0.1 g/kg磺胺嘧啶钠,同时肌注维生素C、维生素B族以及止血敏,一日两次,连用3~5 d。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及时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
5.2.2 中药
石榴壳20 g、奈何草30 g混合,以50 kg为一剂量,煎煮后下入白矾2 g,温灌病猪,可连续服药5 d。
发现仔猪黄白痢后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通过药敏试验筛查出最敏感药物,以防产生耐药性,切不可盲目滥用抗生素;最终还是结合病猪的具体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5.3.1 仔猪黄白痢
口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IU/次,1日2~3次。肌注双黄连注射液,0.5~1.2 mL/次,1日2~3次。口服诺氟沙星胶囊,100~150 mL/次,1日2~3次。肌注板蓝根注射液,1.5~3 mL/次,一日二到三次。
当仔猪发生严重脱水时,应采用5%NaOH溶液10 mL和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 mL,混合均匀后腹腔注射。
5.3.2 猪水肿病
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期是在发病早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猪只的生长状态,以便及早发现病症。
5.3.2.1 西药
病猪采用抑菌、解毒疗法,用2 mL的25万IU/mL的卡那霉素和30 mL的3%碳酸氢钠,与40 mL的25%葡萄糖溶液进行均匀混合,对病猪进行静脉滴射,2次/d,同时可肌注2 mL维生素C,提高疗效。
5.3.2.2 中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显著的疗效。在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根据仔猪的体重来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
10 kg以下的病猪,甘草5 g、陈皮15 g、积壳15 g和金银花30 g,混合煎煮,灌服病猪。10 kg以上的病猪,桂枝10 g、姜皮10 g、白皮15 g和苍术30 g,混合煎煮,灌服病猪。
0.2 、0.4 mL/kg的黄芩注射液,对人工感染猪水肿病都具有较好疗效,临床上出于经济考虑,推荐采用0.2 mL/kg的黄芩注射液。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这三种疾病的主要危害对象都是仔猪。仔猪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差,因此,通过疫苗免疫母猪群,通过哺乳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可尽量避免猪群中其他健康猪只受到感染。
6.1.1 饲养管理
在日常养殖中,需坚持自繁自养,以免引入或扩散污染源;同时要强化饲养管理,母猪分娩过程中,对圈舍保温要求高;因昼夜温差大,必须营造适宜的温度,以避免因猪群感染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注意圈舍的卫生和消毒工作;鉴于仔猪温度耐受力差,室温要保持在20~25℃,适当通风换气。帮助仔猪食用初乳进而获得母源抗体,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仔猪存活率。
6.1.2 免疫预防
可在母猪的后海穴肌内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通常是在产前的一个月接种一次,二胎及二胎以上的母猪在产后一个月内进行一次注射。通过给母猪接种疫苗,可使哺乳仔猪经母乳获取母源抗体,形成被动免疫,从而预防发病。
猪痢疾的早期治疗十分关键,所以日常对猪群巡视健康状况,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病猪,对于保障猪群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可以对全体猪群进行接种预防,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饮水中添加中药也可增强生猪免疫力,例如将杏仁、菊花、甘草、黄芪、防风、麻黄等中药进行熬制,并掺入饮水。
6.3.1 仔猪黄白痢
由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时间较早,病程较快,导致疾病的治疗难度大,且痊愈后的猪只有可能成为僵猪,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只能做淘汰处理,所以应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
6.3.1.1 饲养管理
同6.1.1 饲养管理。
6.3.1.2 免疫预防
生猪养殖中应该重点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妊娠母猪产前30 天和产前15 天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仔猪通过母源抗体获得免疫保护,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同时还需要结合严格的饲养管理。在仔猪出生后数天内,用注射器或滴管向仔猪的口腔内注入0.5 mL仔猪大肠杆菌K88或K99基因工程苗;基因工程苗对怀孕母猪安全、无副作用,对仔猪保护效果显著。
6.3.2 猪水肿病
养殖户首先要加强对仔猪的管理控制,引导仔猪适量运动;在进行断奶时,应该采取过渡模式,逐渐减少喂奶量、适度增加相关饲料的量,让仔猪的肠胃逐渐适应新的饲料,避免应激而导致疾病发生;在喂食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仔猪的生长状态,添加所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以确保仔猪健康生长。
要对畜舍卫生、温度、湿度严格管控,重视环境管理,圈舍卫生清理和消毒定期进行。
对断奶一周后的仔猪,可进行肌注免疫接种猪水肿病灭活疫苗。可保护仔猪健康。母猪在产前15 天可注射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联合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腹泻病是现代猪病的重大难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腹泻病的成因繁杂,发展趋势不定,鉴别诊断困难极大,病毒和细菌引发的腹泻更是突发性和持续性的。通过了解猪腹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结合猪只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既往发病史,精确诊断,有效鉴别,采取合理的方案,有效预防和治疗猪腹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