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实地调研

2023-04-05 14:41:27□文/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村域特色产业草莓

□文/魏 晓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

[提要]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徐州市台上村不断发展壮大草莓产业,成为“苏北草莓第一村”。本文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通过对台上村特色产业的实地调研,摸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探索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效用与创新理路,剖析村域产业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化策略。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陆续颁布多项指导乡村振兴的政策性文件。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江苏省徐州市台上村被誉为“苏北草莓第一村”,台上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出特色产业推动村域乡村振兴的现实效用。

一、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

(一)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即以“特”制胜的产业,关键在于“独有”“区别于其他”,是某个国家或地区依托其本土文化、资源、环境、人才、技术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优势性发展载体。某一区域的特色产业种类、数量等均由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决定。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依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差异性禀赋,立足地方自身发展条件挖掘特色、找寻亮点、谋求突破。

(二)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安排,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最终目标和要求,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和首要方法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域性产业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二、江苏省徐州市台上村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一)生态优势及产业品类。徐州市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2,284小时,年平均温度14.2℃,年降水量780~950毫米。

台上村位于徐州市西南部,被誉为“苏北草莓第一村”,台上草莓是村内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台上村太阳辐射充裕,日照饱和;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四季气候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适宜,为草莓、蜜桃等蔬菜水果的种植提供良好环境基础。全村现有居民4,500余人,可耕地面积7,000余亩。目前,台上村以草莓种植为主,蜜桃种植及小规模禽类养殖为辅,同时着力打造“徐州市台上草莓采摘园”特色品类,借以“草莓小镇”项目,发展游、行、购、娱、食、住一体化的现代特色产业链。

(二)特色产业及发展情况

1、种植规模方面。台上村以草莓为主要农作物,鸡、鸭等家禽采取小规模圈养。草莓多采用新型温室栽植技术。全村可耕地面积7,000余亩,其中草莓核心种植占地4,300余亩,辐射周边村域协同种植面积多达10,000余亩。台上草莓已有30余年种植历史,现已结合当地山水环境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台上草莓生态观光园已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草莓特色示范园区,“草莓小镇”项目已成为“有看、有玩、有摘、有带、有吃、有住”六有农文旅产业。

2、种植大户方面。台上村草莓种植单造面积超过10亩的种植农户30余户,另有10余家大型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种植户300余户。台上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有草莓育苗育种基地、草莓销售电商平台、草莓物流配送设施等。

3、产品加工方面。台上草莓经过粗、细加工,延伸出1万余衍生品种。磨成粉、做成酱、烘成干、制成汽水,不断增赋台上草莓的附加值。但草莓加工多集中于台上草莓特色小镇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企业规模不大且仍未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宣传及销售渠道受限,产品认知度欠缺,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4、宣传销售方面。台上草莓的宣传销售以个人为主,官方为辅。大多由农户借以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媒平台以及个人关系网进行独立式传播。个别中型、大型草莓种植合作社及草莓乐园设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如“台上草莓小镇”“草莓王国”等。此外,铜山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掌上铜山”亦对台上草莓进行集中推送与宣传,但频次不多,力度较弱。台上草莓采用集中售卖与独立售卖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部分草莓通过合作社集中统一售卖,产品畅销郑州、济南等近地区域,遍布淮海经济区。或是作为采摘体验进行销售,另一部分则可自食自留,以个人关系网为轴心进行售卖。

(三)经济收入及人力状况。全村现有人口4,500余人,种植草莓农户300余户,草莓种植面积4,300余亩,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游客年采摘草莓量达50万斤。实现草莓种植、观光等总产值5,200万元,纯收入达到4,700万元,实现每户年均草莓收入10万~20万元,有力地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进程

(一)夯实产业稳定就业,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村域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台上草莓种植龙头企业10家左右。各龙头企业通力合作、同频共振,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闭环式产业链,带动就业近1,200人。与此同时,各企业还采取承包种植的方式带动村民致富。农户可以零成本同公司签约种植草莓,种植前期所需大棚购置费用、草莓苗等成本由公司垫付,待草莓销售后,再归还垫付资金,且不收取一分钱利息。草莓,成为台上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千家种植草莓,万户参与营销”成为台上村民口口相传的佳话。

(二)延伸兴农产业链条,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台上村大力发展草莓衍生品加工业,推出草莓酱、草莓汁、草莓酒、草莓罐头、草莓干及冷冻草莓等衍生产品,增产赋值。台上村的每一家草莓种植农户中,除提供草莓采摘服务,还出售以草莓为主题的衍生产品。草莓小镇特色旅游基地内配备草莓果酱制作中心,游客能够亲手体验草莓果酱的制作工艺。草莓果酱制作中心的入驻,成为台上草莓小镇的一大特色景观,富有创造力的制作体验使很多第一次来到农庄的客人变成了它的粉丝。

(三)推进产业融合联动,铺就文旅兴村发展道路。为打响“台上草莓”这一农产品牌的知名度,自2012年起,台上草莓特色小镇有限公司奔赴各省市参加农优产品推介会,介绍“台上草莓”,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品尝、体验、交流、合作。伴随台上草莓的大规模种植以及产品在国内众多城市的畅销,台上村结合现有山水环境资源,开始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办农家乐、售土特产、建观光体验基地、办“品果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一镇”(台上草莓小镇特色旅游基地)、“一园”(台上草莓采摘园)、“一线”(草莓小镇观光路线)铺就起“农业+文旅”创新发展的“台上模式”。

(四)大力发展村域电商,持续拓宽特色产品销路。随着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数字科技农业正在引领农村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台上村逐渐建立起线上线下两位一体的销售模式,“品牌化+平台化”方向愈发明晰。在台上村,线上销售有果农自主经营网店和统一供给专业电商代销两种模式,村内设有2个淘宝网店和15个淘宝个人代理点。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模式盛行,台上村农户把握时机,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借助抖音、快手创建个体直播平台,拓宽产品销路。与此同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内举办首届“农村电商赛”,从稍显拘谨的直播带货,到田间地头的实时互动,各平台农产品成交额大幅上涨,让更多农户有机会将小产业对接大市场。农户利用数字赋能,再次迎来了产业提质升级的新机遇。

四、村域产业规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欠缺,区域资源联动不足。缺乏科学合理、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划,是台上村及周边各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各行政村抱有“扫好自己家门前雪”之思想,局限于自村产业发展,缺乏合作共赢意识与理念,区域沟通、协作、规划力度不足,无法集中区位优势,无法形成规模合力,实现资源耦合。

(二)村域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同一标准亟待建立。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多采取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未建立起统一有序的人员管理方式及生产监管标准。就人员管理而言,当前村域企业大多以“私人关系”为连接枢纽,人力结构复杂、组织纪律散漫,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及企业规章制度,无法对员工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约束,未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潜能。就生产监管而言,目前未实现村域统一选种、育苗、种植、销售,未建立统一食品安全管理、统一专用药品监督、统一肥料品质监督、统一种植许可审批等标准,无法实现企业长效化健康发展。

(三)产业结构同质现象严重,产品滞销内耗突出。台上草莓遍布淮海经济带,其自身及衍生出的副产品、一二三产业已然成为台上村的支柱型产业,但就该村产业发展现状而言,产业链条短、产业种类少、同质化严重成为当前面临的突出性问题。草莓种植在台上村已呈现出“批量化种植”“蚕食性营销”的态势,容易导致产量过剩、量增价降,甚至出现产品滞销的局面,从而引发内耗,影响农户增收。导致该村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域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晰,产业资源倾斜严重;第二,特色资源挖掘深度欠缺;第三,草莓种植业准入门槛较低,盲目跟风现象盛行;第四,产业链断档,创新活力不足,品牌效应欠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第五,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欠佳,缺乏农业及信息技术两手抓的复合型人才。

(四)返乡发展优惠政策欠缺,人才人力外流严重。农村发展相较于城市而言相对落后,赴城务工成为越来越多青壮年村民的选择。除村域产业带动就业的部分人口,台上村仍有2/3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在外。适逢春节假期,调研组对村内部分外流青年进行实地走访。有83%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返乡创业的意愿,但农业贷款难、融资难、投资大、周期长、周转慢、见效缓,以及专业人才的短缺、配套金融政策门槛难以跨越,加之创业者规避风险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专业技术等因素,都制约着他们回乡发展。青壮年人力的外流,归根结底是由于返乡发展优惠政策力度的欠缺。供需错配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以及辐射力度有限的返乡优惠政策,必然导致农村返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干不好。

(五)本土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文旅价值开发受限。乡村本土化资源是保持乡村文化原真性、延续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距今已有超0.65亿年历史的银山大裂谷,位于村子周边的银山主峰南侧,长达120余米,高达10余米,甚为壮观。曾有诗歌这样描述:“远雾迷蒙路几程,银山裂谷眼前横。青苔附壁添幽趣,醉在抬头一线明”,如今却鲜有耳闻。另有青龙河、灌沟河等自然文化资源,古村落古民居等传统风貌,均由于资源较为分散且偏远而搁置弃置,未能得到重视和挖掘。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开发条件成熟度欠缺。沉睡资源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虽亟待盘活,但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周密的规划部署和科学的检测评估,整个盘活周期较长、投入较大,且资源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少有志之士望而却步。

(六)村域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产业规模发展受阻。目前,台上村企业发展资金基本依靠村民自筹、乡贤投资,当地政府扶持甚少。且由于农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缓,贷款融资亦是难上加难,融资瓶颈势必阻碍企业发展成效与规模。造成台上村企业资金来源单一,规模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村域财政收入有限。受财政收入多寡之钳制,台上村财政资源更多向文旅等新型产业倾斜,提供支持,无法面面俱到,村域农业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第二,村内无集体收入,尚未形成以行政村为单位的经济组织。台上村财政收入多依靠于上级拨付,村内缺少集体性收入,无法投入企业发展建设。第三,干部流动性大,领导能力不足。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内生村干部普遍存在专业技能欠缺、素质水平较低、工作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外遣干部流动性大,特色项目容易遭致烂尾,乃至夭折。

五、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长效之道与优化策略

(一)聚焦村域发展,夯实顶层设计支撑。乡村要发展,规划需先行。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推进乡村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特点,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需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以产业振兴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业及文旅产业发展为支点,以村域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统一规划,制定阶段性帮扶计划,细化帮扶措施,定期反馈帮扶成果。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清单制度及其换届对接制度,有效避免由于干部流动性大导致的工程烂尾、项目夭折弊病。在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发展思路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及时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返乡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推进资源耦合,催生区域协同发展。乡村要繁荣,区域必协同。与周边村域协同发展,是整合近地性资源,聚合各方优势的有效举措。各临近村域当立足本土,依照差异化优势催生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升华衍生品,巩固主业,夯实基础。地域间当通力合作,互通有无,不同产业间互成上下游产业链,互作产业支持,构建多村域联动闭环式产业链,打造资源耦合、产业互补、共生共享的生态经济圈,实现村域间的价值共创。

(三)搭乘“数字快车”,拓宽本土产品销路。乡村要富裕,乘势是关键。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电商已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很多贫困乡村,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之处,农产品类目繁多,质量优渥,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只因“深藏山林无人知晓”,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电商扶贫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善之选,借力互联网,实现农副产品同需求市场的精准对接。当鼓励村域农户开设互联网销售平台、直播平台进行产品的推介与宣传,亦可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中统筹村域电商资源,选拔、培育和培训一批既了解村域农产品的历史及优势特色,又具备直播带货技能的本土化、专业化电商、微商人才,构建起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致富桥梁。

(四)深化企校合作,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不少乡村同当地农业高校通力合作,采用企校联合、结对共建的模式引入知识型农业人才,以学促产,以产促学,实现农学交替的双向帮扶。农闲时段,学生在校集中学习并开展创新研究。农忙时节,学生赴田间地头躬亲实践,将理论之所学落地生花。深入推进校企城乡的联动合作,不仅为农业技术的优化打下基础,更为职业农人的引入奠下基调,亦为农科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

(五)深挖本土资源,打造村域特色名片。乡村要兴盛,特色必突显。乡村振兴,最终仍要回归乡村本身,“特色”是有效推动乡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托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村域经济,是振兴乡村的良策。将村域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融入当地文旅产业,充分挖掘、保护和还原颇具当地古风古韵的古代建筑及景观,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本土文化的活态传承,打造乡村专属的特色名片,增强村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完善管理体系,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产业要发展,长效是核心。想要有效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和统一的检测指标缺一不可。时下,村域企业多采用粗放型传统管理模式,以“私人关系”为连接枢纽,人力结构复杂、组织纪律散漫,无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潜能。乡镇企业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亟须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由自由化走向体系化,由散漫化走向规范化。与此同时,应统一涉及产业健康发展的检测指标体系,如统一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统一专用药品监督标准、统一肥料品质监督标准、统一种植许可审批、完善企业规章体系建设。就台上村而言,当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从放心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抓起,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区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草莓种植的基地化、基地的标准化,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

(七)推进结构优化,迈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1、乡村要宜居,环境是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域特色产业发展,应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相互融合,形成绿色生态、良性互促的循环式发展体系。产业生态化即依托政府支持、政策支撑,村域产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予以变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降低产业资源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化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型产业链。生态产业化即立足本土资源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及产品结构布局,以实现村域产业的绿色长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生产图景。优化产品结构布局,根据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更加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农产品供给。

2、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农业,但也不能局限于农业,文旅产业、特色手工业等诸多契合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乡村发展的产业,均可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容。未来,在产业上突显“特色”,在思路上突出“融合”,在政策上彰显“完善”,在措施上敦促“落实”,是补齐短板、突破藩篱、克服掣肘的长效破解之道。

猜你喜欢
村域特色产业草莓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40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32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
村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以重丁村为例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6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26
草莓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
空腹吃草莓
采草莓
小青蛙报(2014年7期)2014-03-21 2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