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旭霞(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金华 321100)
小A,15 岁,初二女生。微胖,腼腆,不善表达内心感受,在老师面前比较拘谨,在父母面前缺乏规则。父母从小对小A 的学习寄予很高的期望,生活中妈妈包办替代多,爸爸比较严肃,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小学期间,小A 一直是班干部,性格乖巧、听话,获得过很多荣誉,是公认的优秀学生。智力中等,学习努力,成绩较好,兴趣广泛,常被同学围绕,但人际互动模式比较被动。由于妈妈是家委会会长,极力协助孩子的学校活动,跟老师关系比较好,老师对孩子照顾也比较多。孩子从小自尊心强,曾多次表现出“输不起”的心态,抗挫力不足,习惯寻求他人关注和认可。
上初中后,竞争压力大,写作业动作慢,有时会拖累学习小组被扣分,被老师点名催促,既自责又委屈。考试排名中等偏下,非常难过,逼自己拼命学习,下课也舍不得上厕所,每天都过得很煎熬。有次演讲比赛,自己发挥得非常好,拿了最高分,但学校推选了另一位女生去市里比赛,她心里非常失落。还有一次,她很用心地做了一张手抄报,自我感觉很完美,却没有入选展示的行列。从那之后,小A 觉得低落、难过、压抑,常常在被窝里流泪。有同学发现了小A 情绪的波动,主动表达关心,但小A 总是礼貌地拒绝,不敢在同学面前轻易表露不好的情绪。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小A 开始坚持不下去,情绪崩溃了几次,陆续开始请假,甚至不肯出门,厌学在家。正式辅导前,小A 已在家一个多月。
小A 性格内向腼腆, 自尊心强,寻求他人认可,固定型思维明显,不善表达,遇到挫折习惯采用回避型应对方式,想回学校又恐惧学校。认知正常,无幻听、妄想等症状。
综合市级专科医院的就诊资料及初次访谈搜集的信息,初步评估为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往丰富的成功史等因素,造成高自尊低价值感的性格和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在遇到连续高强度的挫折事件后,出现委屈、压抑、愤怒、自责、沮丧等负性情绪,从而引起厌学等退行性行为问题。
高满足的家庭因素:父母给予过高的关注,给孩子营造了完美的自我感觉,缺乏逆商、情绪表达能力的培养。孩子进入中学遇到难题后,家长过于保护,助长了孩子的厌学行为。
高自尊的性格因素: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形成自恋的性格特点,高自尊、低价值感,非常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赞许,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对自我的看法,甚至否定自己,无法承受挫折带来的强烈自卑感。
绝对化的认知因素:小A 有很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好学生必须备受关注”“只有完美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才能被喜爱”“比别人优秀才值得被爱”等,就像烙上了“优秀”的诅咒。小A 每天都生活在高压中,度日如年。
挫折叠加的环境因素:由于竞争压力变大,挫折事件连续发生,小A 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排解。家长、老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情绪疏导,也没有及时求助专业帮助,导致小A 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直至厌学在家。
短期目标:疏通过往累积的负性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觉察和表达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方式与技巧,做情绪的主人。
中期目标:识别并矫正自动化思维中的不合理思维,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培养真正的自信;重返校园,做好学习方法指导和目标管理,提高学业自信心和主动性。
长期目标:合理规划未来,有正确的自我定位,悦纳自我,享受成长过程。
首次访谈用了两小时左右。心理教师分别与孩子、家长进行了详细的会谈,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找准核心问题及成因,即:因家庭教养不当、过往丰富的成功史等因素,造成高自尊低价值感,在经历多次挫折事件后,负性情绪累积,导致厌学问题。让孩子和家长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减轻焦虑情绪。
探讨辅导目标,告知辅导方案及常用辅导技术,明确辅导方向,同时征得家长协助配合,形成三方合力,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自信心与掌控感。
通过尊重、倾听、共情等心理辅导基本技能,心理教师与来访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一起回溯过往的经历,了解小A 的成长经历和创伤事件。在一点一滴的倾诉中,小A 长久累积的负性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心理教师运用叙事疗法,引导来访学生重塑对过往经历的看法,逐渐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能够理性看待生活中经历的挫折事件。以下是第二阶段的辅导片段。
师:老师说让你再努力点的时候,你一定非常崩溃,因为你觉得你已经非常努力了。
生:是的,我几乎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我每天晚上回家做课外练习,下课拼命做作业,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去,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师:但这样的日子实在太累了。
生:我每天都在煎熬,很累很累。
师:特别是做了这么多努力,却没有被老师看见和肯定,你觉得老师心里不够爱你,这让你更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是吗?
学生点头,抹眼泪。
师:那个时候,老师一点都没有看见你的努力和付出吗?
生:也不是吧,老师表扬过我说我作业比以前快了,说明我很认真,她还让我下课要多起来走走。
师:哦,这样的小事还有吗?
生:那次演讲,我没有被推选,很难过,可能表情也不好看吧,老师把我叫去谈话,安慰我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关系的。
师:原来是这样。小A,你现在回过头去,怎么看这件事情?
生:当时我很失落,很难过,忽略了老师对我好的地方,现在看来,其实老师也并没有完全否认我,只是我自己一直这么想……
第二阶段主要是处理情绪问题,辅导设置为一周两次,每次1 小时左右。共进行了4 次辅导,来访学生的情绪得到明显好转,心情平静了很多,能正常生活,愿意跟父母外出购物,脸上逐渐有了笑容,在家里话也多起来了。
与此同时,与父母进行了两次会谈,让父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父母表示非常后悔之前错误的教养,今后会配合老师做好协助工作。看到孩子的变化,父母表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来访学生的情绪虽有所缓解,但她对上学还存在抵触心理,因为其内心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认知。一想到回学校要面对的事情,就会觉得很压抑,喘不过气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小A 识别目前典型的诱发线索和自动化思维,并对这些不合理的自动化思维进行评价,觉察这些想法带来的情绪影响,对不合理想法进行辩驳,进而重塑合理认知,从根源上稳定情绪。以下是第三阶段的辅导片段。
师:听起来,你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
生:是的,我也知道没必要,但我就是做不到不在意。
师:我相信,你这样想一定有你的原因。我们来仔细回顾一下,当老师没有给予你理想的评价时,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切都白费了。
师:一切都白费了。
生:老师不喜欢我,我很不好。
师:怪不得你会这么难受,原来你好不好,努力有没有白费,都在老师的一句评价中。
生:嗯。
师:你确定,一切都白费吗?
生:哦,其实也不能说一切都白费吧。
师:这怎么说?
生:只是那件事情我没有做好吧。
师:能跟老师说说,你有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没有白费的吗?
生:我广播操做得好,老师每次都让我领操。
师:哇!还有吗?
生:我写的字在学校展览了。
师:确实努力没有白费!还有吗?
生:想不起来了。
师:老师很好奇,在你这么困难这么难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到保持成绩在中偏上,没有垫底的?
生:那不太会的,我上课还是听的,能做的作业也会做,那些垫底的同学是几乎不读书的。
师:也就是说,你的默默付出一直是有收获的?即便老师没有明确表扬?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因为工作忙,忘记表扬你,或者老师要求高,故意不表扬你,想让你继续进步,怎么办呢?你的努力不是就白费了吗?
生:其实老师表扬不表扬也没那么重要,我还是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吧。
师:老师真为你的觉悟点赞(竖大拇指)。我很想知道,你打算怎么看到自己的努力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知调整也并非一蹴而就。本案例中,先集中对来访学生几个影响特别大的认知进行了工作,每周两次,一次1 个小时左右,进行了5 次辅导。来访学生的信念开始松动,意识到自己想问题太绝对化了,太严重了,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认可。
心理教师在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孩子愿意跟父母聊学习的事情,也完成了心理教师布置的作业,主动联系了班里的同学,重新跟学校建立了联接。
心理教师意识到时机已成熟,不再专门继续认知调整,在之后的工作中还可以适当安排认知调整,以巩固效果。但此时,来访学生已经在家两个多月,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没有回学校的勇气和毅力,于是,心理教师开始着手协助孩子调整新的目标,让她放下最后的担忧。这一阶段的辅导一周1次,进行了两次。以下是第四阶段的辅导片段。
师:你现在是初二,15 岁,如果十年之后我们再相遇,你希望是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生:北京。可能我在某个舞蹈工作室工作,我喜欢跳舞,想上舞蹈学院。
师:如果要上舞蹈学院,文化课分数可能相对要求就没那么高。
生:是的,我们老师说考到普通高中的分数就可以了。
师:你现在是什么水平?
生:考普通高中没问题。
师:那你焦虑什么?
生:我也不知道,比不过别人就很难受,也没想那么多。
师:我们来假设一下,一年后,你拿到了那所普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你希望现在你班里的其他同学都考上他们各自理想的学校,还是都考不上高中?
生:都考上。
师:你看你的内心这样善良。所以你的成功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是要比过别人?
生:实现自己的 目标。
师:那怎么样更有利于你实现目标呢?
生:稳住现在的学业成绩,不掉出全校200 名,多参加专业课训练,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在燃烧起希望的同时,心理教师与父母协商,在家里重新建立了家庭规则,每天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床,学习,上网课,做作业,中午饭自己烧,晚饭后才能玩一会儿手机,逐渐抵消待在家里的舒适感,为重返校园做准备。
这样坚持了9 天,孩子终于提出了谈判,先回学校半天,适应看看。父母很高兴,马上与学校进行了联系,老师也表示全力支持。
回校第一周,孩子每天在校学习半天,回家继续学习。心理教师每天与孩子进行简短交流,稳定其情绪,鼓励其进步,做到及时强化。
在这期间,心理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即如何做好预习、复习,提高作业效率,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协助学生回归学业,并在学业中体验点滴努力带来的自我价值感。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过程,孩子感觉轻松多了。
回校第二、三周,孩子白天在校学习,晚上回家自习。心理教师将辅导设置调整为一周1 次,主要运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赋予来访学生理解、鼓励、抱持;运用焦点解决技术,强化来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理解赋能,让孩子有力量、有信心解决自己的问题。
父母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以更好地协助孩子健康成长,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该案例辅导过程较长,但进展顺利,效果良好。目前,该生在校学习,同伴关系良好,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较为稳定,父母、老师表示很欣慰。
对这类优秀学生的厌学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近年来,优等生厌学案例已屡见不鲜。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避免给优秀孩子过多评价性的荣誉与赞赏,避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价值导向,使得孩子自尊心过强,抗挫折能力过低,经不起风浪。
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厌学干预时,不仅要处理学生的情绪、认知问题,让学生认准自己的目标而非盯着别人,培养成长型思维,更有必要团结家长,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力,阶段性、系统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