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广惠|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中心中学
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初中生学习生活的时空领域比之前任何时期都宽广,获取的信息内容也良莠不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适时出台,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和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深入探索高效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去唤醒课堂教学。多维化教学样态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它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注重从多角度去理解、思辨、拓展学科知识,并且囊括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运用,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5E教学模式注重探索,旨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化教学样态,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八上”)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其内涵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5E 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它也强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和转化,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迁移和应用。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样式的变革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5E教学模式包括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详细说明(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指向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探究、知识的诠释、能力的迁移、多元的评价五个方面。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助推,共同为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核心素养培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变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样态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5E教学模式凸显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将其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辨善恶是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成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增强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去面对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施5E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可视化的情境,并创新情境的呈现方式,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体验、感知、运用学科知识。兴趣是一切自主学习的源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媒介。而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灵活地采取多样的方式,则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的学习。
例如,统编教材八上第二课第一课时“网络改变世界”讲述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第一目充分论述了互联网很好地推动了社会的各方面进步,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但是如何让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并不容易。因此,笔者先呈现如下材料。
2022 年暑假,我与抖音相遇,情不知所起却一“网”而深。一天24 个小时,我每天至少花10 个小时在抖音上关注最新疫情动态、追偶像剧、看直播……于是,在放飞自我的同时,我也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了。
然后,笔者提出问题:“暑假里,你是否也像材料中的‘我’一样沉迷于抖音?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
笔者选取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刷抖音这一事例,将知识内容和相关的情境结合,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参与者,使其在对情境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启迪、获得顿悟。这可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碰撞思维,进而深入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在运用5E 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主探究设计为关键路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保姆,而应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适时提出问题并及时进行点拨,并且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地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此,学生就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问题的研判和解决上,并最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想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八上第十课第二课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第一目着重阐述劳动的价值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笔者选取最近国家倡导劳动教育这一热点,组织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并提供如下材料。
某学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其劳动能力,决定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学校还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工作,广泛组织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示活动等。对此,有些家长表示担忧:孩子的学习这么紧张,在家里什么都不让他干,学校安排这些劳动教育内容,会占用他们大量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然后,笔者提出论题:“针对家长的担忧,各方应作出怎样的努力?”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四人小组,组内探究讨论后,在课堂上展示观点。
有的学生从学校的角度切入,认为:“学校应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有的学生从家庭的角度切入,认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家为孩子提供更多劳动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能自主、会负责的良好品质。”
有的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切入,认为:“学生应合理安排时间,在劳动中让学习能力和劳动技能同时得到提升,最终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生热烈探究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把握时机,及时引领点拨,最后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应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笔者既让课堂教学达成了去伪存真的目的,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知识更牢固。
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性很强,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这些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运用5E 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知识和概念,巩固新旧知识和概念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化的经验和认知。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术语阐释探究过程和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八上第九课第一课时“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家安全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初二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不太能弄懂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以及面临的复杂挑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笔者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8页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然后出示国家安全教育科普小视频,引导学生把文字材料与视频材料相结合,分析我国国家安全涉及哪些方面、面临哪些挑战。通过深入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各种安全威胁、隐患和风险交织并存、相互影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现,且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
这样,笔者就把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理论化的内容可视化,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明确要居安思危、切实维护各个领域的国家安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实践能力,丰富人生阅历,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5E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迁移”,要求教师创建新的知识场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技能,促使学生在新的实践环境下完善知识构架,应用、巩固并内化知识。这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解释、应用等能力,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做到的。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八上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时,笔者请三组学生分别表演“探究与分享”材料中描述的三个场景,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三种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违法行为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笔者通过屏幕投影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引导学生归纳、对比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不同特点,探究违法行为的类别。这就使学生能可视化地分析三种违法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在比较中深化对三种违法行为的理解,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比较、归纳、分析等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既走入教材又走出教材,如可拓展延伸出法律规范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引导、预测、评价、强制和教育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课本中对法律的指引和评价作用的论述。由此,学生更能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我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5E 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环节,也可称为任务学习的总结环节,应通过多元评价来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师既可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师评、生评、自评等,也可运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多样化、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评价应具有诊断性、增值性、综合性的功能,应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只采取纸笔考试或测评,而应重视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探究和参与程度。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评估能力,在5E教学模式中,笔者也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评估能力。当然,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和根据标准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科学评价,使其在评价中提升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达成对知识、概念、技能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统编教材八上第七课第二课时“服务社会”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育人价值目标,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设计课前任务单,具体内容为“以网络收集和调查采访的形式搜集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有哪些具体形式,总结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做法,并填写任务清单”,以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为手段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课堂上,笔者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经调查、整理后形成的任务清单,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具体形式以及存在的困难进行重点探讨,进而明晰:具体形式多样,如清除城市小广告、走进敬老院、搀扶老人上地铁等;而困难则可依照个人能力,或自我解决,或求助家长、老师及其他人员等。
笔者还组织学生对任务清单进行组内点评、组间互评、课堂总评,这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学生阐述的“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重点作了释疑解惑,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如平时少言寡语的某学生认为:“很多时候都是某个节日才想起来搞某个活动,节日当天是轰轰烈烈,过后就无人问津。”笔者重点表扬了他能深入思考问题,然后引导他深入思考在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了“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哪些深层次问题。他在思考后认为:“公益活动不能过于关注形式,而应注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笔者和全班学生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如此,通过适时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笔者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始终抱有热情,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5E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课堂教学的闭环,但它并没有提出或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可从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方面着手搭建学习活动的情境载体,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达成深度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助力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