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豇豆主要病虫害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3-04-05 12:57彭名超冷雪娇罗红萍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豇豆豆荚病斑

向 娟,赵 超,彭名超,冷雪娇,罗红萍,陈 玲*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611130;2.四川省彭州市农业农村局,成都 611930;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经济作物站,四川 眉山 620010)

豇豆[Vignaunguiculata(L.)Walp.]起源非洲,在国内外广泛栽培,国外主要作为粮食作物以食用豆粒为主。我国是次生起源中心,品种资源丰富、食用嫩荚为主,常年栽培面积53×104hm2以上,全国均有栽培,以四川、湖北、广西、浙江等地为主。豇豆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宜加工,作为四川省最重要的豆类蔬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4×104hm2,产量约1.2×106t,其中20%用于泡渍加工,是四川泡菜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四川盆地早期低温寡日照夏季高温多雨,从播种到采收结束容易遭受十几种病虫危害,特别是采收盛期豆荚螟等虫害严重,种植者为保证产量出现农药过量用、乱用的现象,整个生育期用药超过10次,容易导致农残超标,食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豇豆列为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的“三棵菜”(豇豆芹菜韭菜)之首,强调豇豆安全生产、产品安全的重要性[1]。

豇豆的病虫害防治成为了豇豆生产中,保证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据调查发现,四川省豇豆从播种到采收阶段易遭受根腐病、枯萎病、锈病、白粉病、灰霉病、煤霉病、红斑病、炭疽病、疫病等病害,小地老虎、斑潜蝇、蚜虫、蓟马、豆荚螟等[2-5]十几种病虫危害。文章将重点介绍四川豇豆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症状,针对性提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与措施建议,为解保障四川省豇豆的生产与食用安全问题提供一定指导。

1 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

1.1 根腐病

1.1.1 病害症状 俗称“红根病”,受病原菌侵染后,豇豆植株根茎部和主根变成红褐色,病部开始凹陷,有的开裂至皮层内。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病株侧根脱落或腐烂死亡。当主根完全腐烂时,病株就会死亡。

1.1.2 发病规律 土壤潮湿、雨后积水、常年连作、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带菌种子等均利于该病的发生。目前四川地区因连作障碍致根腐病成为豇豆主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植株生长与产量。

1.1.3 防控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成豇17”“之豇14”等。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高畦深沟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药剂防治:播种前用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02kg,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02kg拌种100kg。当豇豆出苗7d时,提前灌药预防,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或2.5%咯菌腈1000倍液浇灌植株基部或根部,每株250mL药液,视病情隔7d再灌1次。生物防治:播种前,对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可与有机肥或生物菌肥、生根剂等配合使用。苗期开始,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灌根、喷雾,注意生物农药不能与化学农药混用。

1.2 枯萎病

1.2.1 病害症状 植株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变黄,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出现在叶片边缘及叶尖端,叶脉两侧则变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继而全叶叶色褪淡变黄白色枯死,直至整株茎叶干枯,剖视病株茎根部,可见维管束变红变褐。高温高湿时,病部表面呈粉红色霉层。病株初期出现萎蔫状,开始早晚可恢复正常状,后期整株枯死。

1.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30℃,病原菌通过灌溉用水、农具、施肥等方式传播,直接侵入伤口或根冠,连作地、低洼潮湿地或大水漫灌,植株受涝有利于发病。

1.2.3 防控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早丰3号”“之豇90”等。合理轮作换茬,宜选水旱轮作方式;窄厢、高畦、深沟种植,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上喷下灌”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湿粉剂喷洒,或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0倍液,150~200mL/株灌根处理,10~15d 1次,连续2~3次。生物防治:苗期开始,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灌根、喷雾,灌根时,与有机肥或生物菌肥、生根剂等配合使用。

1.3 锈病

1.3.1 病害症状 豇豆锈病主要为害叶子,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叶柄和豆荚也会被感染。一般从最老的叶片开始发病,先在叶背出现黄绿色和白色的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红褐色带黄色晕圈的小疱。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布满绣花褐色斑点,散落红棕色粉末,叶片变黄脱落,植株过早死亡。随着植物老化或天气变凉,叶子上会形成黑色或不规则的椭圆形病斑。偶尔在叶片正面产生栗褐色粒点,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的疱斑。茎蔓、叶柄及豆荚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1.3.2 发病规律 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种植地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等均利于发病。

1.3.3 防控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成豇3号”“铁线青豆角”等。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春季豆类蔬菜地与秋季豆类蔬菜地应隔一定距离,避免病菌交互侵染。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及时修剪和采叶,注意排水浇水,采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化学防治:雨后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发病初期,喷施50%嘧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隔10~15d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时重点要把药喷到植株中、下部位,要轮换用药,配合氨基寡糖素或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使用效果更佳。

1.4 白粉病

1.4.1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株叶片,初期叶片背面产生小白斑,圆形,后扩大相互连接,覆盖整个叶片,沿叶脉扩展成粉带,颜色渐变为灰白色至紫褐色。严重时叶面形成病斑,致叶片枯黄脱落。

1.4.2 发病规律 天气干旱、潮湿郁闭环境均利于该病发生,尤其是开花结荚中后期,生长势减弱,缺水脱肥,白粉病发生重。

1.4.3 防控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田间零星发病时要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种植密度要适宜,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药剂防治:喷洒25%戊唑醇水乳剂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嘧菌酯悬浮浓缩液29%50mL/667m2,7~15d喷1次,连续2~3次。生物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叶面、叶背喷雾,与叶面肥(如腐殖酸、微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等)混合使用。

1.5 灰霉病

1.5.1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蔓、花和豆荚。叶病从叶缘开始,出现墨绿色水浸状病斑,伴同心环纹,后期易折断,叶缘生灰白色霉层。病菌易侵入茎枝上,出现墨绿色凹陷斑点,水渍斑点,继而围绕茎蔓蔓延至全株,植株枯死。开花结荚时,斑点先呈褐色,后软腐,表面有灰色霉斑。

1.5.2 发生规律 弱光环境、通风不良、湿度大等有利于发病。

1.5.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棚室降低湿度,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及时拔除病株。露地高厢起垄栽培,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30%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异菌脲50%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采收前3d停止用药。生物防治:苗期时,选用哈茨木霉菌进行喷施预防。

1.6 煤霉病

1.6.1 病害症状 也称为“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还为害蔓、叶柄和豆荚,自下而上蔓延。病斑初为不显眼的近圆形黄绿色斑点,后在叶片两侧出现数个至多数紫红色斑点,再扩展为边缘不规则的近圆形或不规则紫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会滋生出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尤其密集在叶背处,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定形较大斑块。病害严重时,病叶曲屈、干枯早落,仅存梢部幼嫩叶片。

1.6.2 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多雨,连作地发病重,嫩叶较成熟叶抗病。

1.6.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和作物轮作,与豆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合理施肥,足量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棚内种植豇豆,保持棚膜表面清洁。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害传播;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5%嘧霉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药液均匀叶面喷施,5~7d喷1次,连续控制2~3次。

1.7 红斑病

1.7.1 病害症状 又称“叶斑病”“灰星病”。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多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期暗绿色,后逐渐转变为紫红色,多为不规则形,大小2~5mm,后期病斑中部灰白色,常数个病斑融合为大斑,引起叶片早枯,后期病部正背两面可见针尖状小黑点,叶片枯萎,导致大量落叶。茎蔓染病,病斑紫红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豆荚染病,出现以黑褐色为中心的较大红褐色病斑,后期密生灰黑色霉层。

1.7.2 发生规律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多雨的秋季连作土壤或反季节栽培土壤发病严重。

1.7.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及时收集病残物烧毁,减少菌源。冬前,可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深沟高畦栽培,减少田间积水。提倡轮作。药剂防治:喷80%百菌清600倍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水分散液颗粒剂,或80%代森锰锌600倍可湿性粉剂,10d喷1次,连续换药2~3次,注意喷洒均匀。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叶面喷施,在防治斑枯病的同时,也兼治其它病害。

1.8 炭疽病

1.8.1 病害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子叶和幼茎发病,出现短条状或梭形斑,褐色至红褐色,稍凹陷或龟裂,病斑处有小黑点。病叶先发生淡褐色小斑点,慢慢发展成环形至不规则病斑,边沿深褐色,淡褐色中部有黄色晕圈,病斑表面有淡淡的云纹,接着病斑结合,导致大规模死亡,还有的病斑从叶子开始患病,病斑快速拓展,呈倒“V”字型大斑,病部与健部交界处显著,基上散生淡黑色小颗粒,空气湿度大时展现朱红色小点病斑。茎干造成梭形或长条状病斑,始为暗紫色然后变浅,稍凹痕至开裂,发生很多小黑点。

1.8.2 发生规律 多雨、雾大、种植过密、土壤黏重、发病重。

1.8.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采摘无病荚果的种子,实行轮作2年以上。化学防治:用40%浓缩多硫悬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0.4%种子重量浸种30min,洗净晒干。病初喷洒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45%咪鲜胺微乳剂2000~3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d天喷1次,连续2~3次。

1.9 疫病

1.9.1 病害症状 植株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为害蔓茎、叶片和豆荚等部位。根颈受害水渍状缢缩变细,呈猝倒状死亡。第1复叶展开后,爬架前的蔓茎多在节或近节处发病,初暗绿色水渍状,缢缩变细,后为灰褐色、褐色或红褐色,从病处倒折,造成病部以上死亡。

1.9.2 发病规律 连作地、多雨、湿度大、种植密度大等利于病害发生。

1.9.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合理密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将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药剂防治:可以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泡种30min再栽种。中间病株出现的时候,选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液态等喷洒间距7~10d。施药应根据天气预报,在下雨前喷药,以在施药前清除病残,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2 常见虫害与防控技术

2.1 小地老虎

2.1.1 发生与危害 又名“土蚕”“切根虫”,1~2龄幼虫昼夜聚集在幼苗顶部的嫩叶上取食,摄食不佳,为害不明显。3龄后,幼虫分散,幼虫活动迅速,对光极为敏感,受惊时蜷缩。它经常隐藏在土壤表面的干层和湿层之间。夜间常咬断幼苗与啃食种子,待幼苗的茎干变硬后,开始吃幼叶和生长点。5、6龄幼虫食量大增,每条幼虫能一夜之间咬断5株以上幼苗,常造成缺苗断垄和大量植株死亡,所以它是危害豇豆幼苗的主要害虫。

2.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早春铲除田间或周围环境中的杂草减少小地老虎产卵场所和食料来源。播种前,彻底清洁田园,深翻土地30cm,晾晒土地5~7d。物理防治:利用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于地老虎成虫发生期,在作物田地面以上1~1.5m处,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隔1~2d收集昆虫袋和清理杀虫电网。药剂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将水喷洒在地表,或使土壤有毒,撒在根土附近。生物防治:直播前,每667m2使用绿僵菌颗粒剂5~10kg对细土均匀撒施后打湿垄面。苗期开始,根据虫情连续使用绿僵菌、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复配进行防治。

2.2 斑潜蝇

2.2.1 发生与危害 幼虫刺入叶片,在叶片上形成由窄到宽的蛇形弯曲隧道,初期呈白色,后期呈锈色。症状特征又称“鬼画符”。幼虫多时,叶片会在短时间内被挖空而死。

2.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创造不利于斑潜蝇生存的环境,控制种群数量。物理防治:覆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防止蓟马、斑潜蝇等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害虫蛹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四周用土封严盖实,优先选用可降解地膜。在非天敌释放的地块,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斑潜蝇、每667m2悬挂20~30张,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虫板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 cm,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药剂防治:可以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0.5%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500倍液等,视虫情间距7~10d喷1次,持续3次,留意药物的交替采用。生物防治:苗期喷施绿僵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压低虫源基数,施药7d后棚内释放潜蝇茧蜂、姬小蜂等防治斑潜蝇,释放天敌后做好病虫害监测,及时施药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2.3 蚜虫

2.3.1 发生与危害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的嫩叶、嫩茎、花及嫩荚的汁液,使叶片变黄、卷缩,幼茎弯曲,株形矮小,豆荚变黄。严重时,致使枝叶发黑、枯死。豆蚜易传播病毒病。

2.3.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整洁田地,科学施肥,多施有机肥和菌肥。物理防治:覆盖银灰色地膜以防蚜虫。挂黄色诱虫板诱杀,30张/667m2。化学防治:可以用7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或30%唑虫酰胺悬浮剂2500倍液,或1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预防,7~10d 1次,持续2~3次。生物防治:发生初期,可通过释放瓢虫、寄生蜂、草蛉等天敌控制蚜虫。也可使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0.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喷施在叶面和土壤上。

2.4 蓟马

2.4.1 发生与危害 成、若虫均吸食植株嫩尖和心叶,受害后导致褪绿或畸形。花器受害后可见褐色斑,严重则导致无法坐果。果荚受害则导致表面出现褐色粗糙的伤痕,影响荚面品质和产量。

2.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枯枝烂叶,减少虫源。物理防治:覆盖银灰色地膜;田间悬挂蓝板,每667m2悬挂20~30张。设施栽培中使用防虫网覆盖栽培,需加强通风、排水和遮阳等设施建设。药剂防治:可轮换使用1.5%甲维盐乳油1500~3000倍液,或3.2%阿维菌素乳油1200~1500倍液,或噻虫嗪+螺虫乙酯1000~1200倍液,或联苯+氟虫腈1000~1500倍均匀喷雾。施药应在上午豇豆开花时进行,重点喷花、嫩梢,5~7d喷1次,连喷2~3次。生物防治:直播或定植前,每667m2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5~10kg对细土均匀撒施后打湿垄面。苗期开始,根据虫情连续使用绿僵菌,对于抗药性强的蓟马可以使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跟适宜的化学杀虫剂混配进行防治。也可在自然生境下人工释放小花蝽、捕食螨等天敌。

2.5 豆荚螟

2.5.1 发生与危害 幼虫蛀食嫩芽、花和豆荚,使其大量脱落,中后期幼虫可咬入豆荚,刺穿豆荚,食豆后排泄粪便,造成荚果变形,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2.5.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施足基肥、科学追肥、增施磷钾肥、并补充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及时清理残株、病叶、减少虫源。物理防治: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架设杀虫灯、安装豇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cm,生长中后期高出地面1~1.5m[7]。设施栽培覆盖防虫网有效降低虫源数量。药剂防治:可以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1500倍液,或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盐酸乳油1000倍液,或10%虫螨腈悬浮剂1000倍液等喷雾开展预防。在初花期用药,视情况每隔5~7d喷1次。生物防治:虫口密度低时可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SC、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等生物农药防治。

猜你喜欢
豇豆豆荚病斑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豇豆先生变魔术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清淡豇豆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2种杨树烂皮病害早春症状1)
豆荚螟的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