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谦,徐方易,苏 颖,王利锋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分为上、下二卷,共九篇。上卷有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四篇,下卷有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五篇。李汤卿生平不详,据史料考究为河间学派传人,并宗《素问》、法仲景,兼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长[1]。李氏虽为河间学派传人,然其不拘于门户之见,认为宗《素问》者乃医之正统,并将后世医流分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派,指出三家医学理论均源自《素问》,提出“道本一源,派分三歧”之说。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
天地相合成甲子。李汤卿基于《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干支甲子等五运六气要义予以阐释。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十二,对待则为六气。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阴阳相间,刚柔相须……六十年为一周”[2]。李氏基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指出天干取运始于甲而终于癸,地支取气始于子而终于亥,其规律是阴阳相间、刚柔相须,干支甲子依次配合生六十年,是谓六十甲子,故甲子为天地之首,癸亥为天地之末,如此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十干配运阴阳别。在干支甲子的基础之上,李氏进一步指出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然以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壬癸,北方水也”[2]6“然则客运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2]7“太过者其至先,不及者其至后”[2]7“夫五运六气相摩相荡……水曰静顺”[2]19。李氏认为,五运的太过不及是从十天干“兄弟次序”角度而言。李氏所谓十天干“兄弟次序”,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序,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运用于十天干化五运当中,则年干逢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之岁为五运太过之年,年干逢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之岁为五运不及之年。故在六十年甲子周期当中,就岁运而言,可分为“太过之纪”“平气之纪”以及“不及之纪”,在气候、物候、民病等方面各有所体现。李氏对《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太过之纪、不及之纪、平气之纪的气候、物候及民病特点有所阐发。以木运太过、不及、平气之纪为例,《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偃木飞沙,草木早生……民病腹痛濡泄……甚则忽忽眩冒癫疾”[2]19“委和之纪……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肝反受邪,草木晚生……民病肋痛支满,复则火令大举,肺金受制,民病喘逆唾血”[2]20“敷和之纪……木本不及,上逢天符助之……气化均,民病少”[2]20李氏认为,岁运太过之纪,气化有余之本气先时而至,且乘其所胜而侮其所不胜。故木运太过之年,木气偏胜,在气候、物候、民病上分别表现为飞沙走石、植物较早生长、肝脾同病等。岁运不及之纪,气化不足之本气后时而至,且为所不胜乘之,其子起而为母复仇。故木运不及之年,木气偏负,在气候、物候、民病上分别表现为天干物燥、植物生长不佳、肝肺同病等。平气之纪,运气相互制约使气化均衡,疾病少发。以客运而论,李氏指出其太过不及可分别以角、徵、宫、商、羽五音配以太、少指代。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以其夫妇配合言之,甲与己合而化土……戊与癸合而化火”[2]6“角音属木,丁壬化之……丙为太羽,辛为少羽”[2]9。李氏认为,十天干所化之五运乃十天干夫妇配合所生。李氏所谓“夫妇配合”,即: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丁壬合而化木,丙辛合而化水,戊癸合而化火。十天干中属阳太过者标以太,属阴不及者标以少,配以五音,则太过不及按照五行相生之序分别用太角、太徵、太宫、太商、太羽、少角、少徵、少宫、少商、少羽指代。
地支化气正对分。李氏认为化生六气之十二地支有正化和对化之别。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客气也,有正化焉,有对化焉”[2]7“然以地支循环之序言之,寅卯,属春木也……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2]7“以其对冲之位言之,子对午……巳对亥”[2]7。十二地支正化和对化之理论源自《内经》,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王冰对此有所阐发,例如《素问六气玄珠秘语》云:“正化者,即天令正化,其令正,无邪化,天气实故也”[3]“对化者,即对位冲化也。对化即天令虚易生正数,乃从成也”[3]521。以年支子午、卯酉岁为例,子与午之岁均化为少阴君火,然午为正化,子为对化。盖午之方位在南属火,在月建为五月亦属火,故午为正化;子在月建为十一月,在方位居于正北属水,与午遥相而对,故子为午之对化。卯酉均化为阳明燥金,然酉为正化,卯为对化。盖酉为八月月建,正值西方金气旺盛之仲秋时节,故酉为正化;卯为二月仲春月建,与酉遥相对应,故卯为酉之对化。故李氏认为年支逢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为正化之岁,年支逢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为对化之岁,以此提出“正化者令之实,对化者令之虚”[2]7的观点,即一正一对、一虚一实蕴含着阴阳相生之理[4]。
生克制化运气理。李氏基于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对五运六气的胜负关系予以阐述。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太过则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不及则胜己者来欺之,子必为母复仇也”[2]19。意为五运太过之岁,在五行上则乘己所胜,且由于失去对胜己者的敬畏,故反侮己所不胜;五运不及之岁,在五行上则己所不胜者乘而欺之,其子必复起以牵制其所不胜,以纠正五运失衡状态。李氏依次列举了天符、顺化、天刑、小逆、不和、岁会、太乙天符、支德符、干德符、同天符、同岁会等运气加临的年份,虽名称各异,然均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为本。这样的年份,在气候胜复变化上,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
民病生于客气迁。李氏认为五运六气的客气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外在自然气候因素。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主气应地者静”[2]7“客气应天者动”[2]7“客气加于主气之上,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所以不齐,民病所由生也”[2]9。气有主气定夺于六位,万载而不易;亦有客气循行于四时,每岁而迭迁。李氏认为客气的异常变动会引起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从而引发疾病。例如六气的不迁正或不退位,首先会导致自然界天地气机升降失常,继而影响人体脏腑气机之升降,轻者致使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重者导致气郁而病乃至瘟疫[5]。
气交大寒时有异。李氏认为大寒为各岁气交司的时日。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所谓四六天也”[2]8-9。自唐代王冰据《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对五运六气周期各岁的交接时日提出大寒起始说始,宋代刘温舒、金代刘完素、明代张介宾为代表的医家均主张将大寒作为五运六气起始时日,李氏亦持此观点。李氏认为,虽然岁气交接时日为大寒,但是由于年支不同,交接的时刻亦有所不同,申子辰之年交于大寒日寅初一刻,巳酉丑之年交于大寒日巳初一刻,寅午戌之年交于大寒日申初一刻,亥卯未之年交于大寒日亥初一刻。
运交大寒先后齐。李氏指出岁运交接时日为大寒,但是,会因其年干所属五运之气的太过、不及、平气的不同,岁运交接日会有先后之异。气化有余则其岁运先时而至,气化不足则其岁运后时而至。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太过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齐天”[2]8。
土运居中五行主。李氏对《内经》中“南政”“北政”问题予以阐述,并承袭了王冰甲己土运为南政的观点。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经有南政、北政之说……皆面南而处尊也”[2]10-11“南政”“北政”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6]。说明人体脉象会因南政、北政的不同而其应亦各异。唐代王冰对此有所阐发,例如《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土运之岁,南面受令。”他认为甲己土运之年为南政。李氏基于王冰甲己土运为南政的思想,提出五行以土为尊的论点。例如《心印绀珠经·推运气》云:“土为物之尊,五行之主”[2]10-11。李氏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因土而生、因土而备。土统主四时,寄王四季,为五行之主。故土运居中,司天在泉之气皆面南而处尊,六十年中十年如此。余五十年则为北政之年,司天在泉之气皆面北而处卑。
脉法应与六气参。李氏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相二火理论,进一步对寸口与自然六气的关系予以阐发,指出寸口脉与六气客气的司天、在泉密切相关,强调脉之诊法应与六气相参。例如《心印绀珠经·评脉法》云:“天地之间,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已……而沉反应于寸”[2]36。即南政和北政之年,由君火、相火所象征的脉动位置会因太阴、少阴、厥阴司天、在泉等变化而发生改变。其表现为在相应的位置上会出现不应脉的情况,如脉沉细不应于指下。李氏基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之论,还指出了病情危重者的脉象特点。他认为寸脉应沉之时尺反沉、尺脉应沉之时寸反沉、左脉应沉之时右反沉、右脉应沉之时左反沉,均提示预后不良。
客主加临成时脉。李汤卿认为时令之脉乃主、客二气共同为之。例如《心印绀珠经·评脉法》云:“六步主位之脉……合乎四时之气候也”[2]38“六分客气之脉……加乎四时之气候也”[2]38。李氏指出脉象分为主气所主之脉和客气所主之脉,分处于一年六个时间段上的脉象是主、客二气所主脉象特点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主胜则逆、客胜则从。李氏还以亥年初之气为例进行解释。主气厥阴风木,人脉当弦;客气阳明燥金,人脉当涩,然此涩脉非金克木春得秋脉之死脉。盖主气之脉是四时气候在脉象上的固有体现,岁岁不移,常有之;客气之脉是六气之客气在脉象上的体现,与主气之脉相叠加,一换而即迁,非常有之,此乃自然之理。李氏强调医者应深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恒动之理,勿忘六气有客主加临现象,掌握六气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临证时勿忘全面分析,才能对六气之脉象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明标本医无门。李汤卿基于《内经》“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等论,认为辨明标本是正确施治的首要前提。例如《心印绀珠经·理伤寒》云:“世之庸医不知标本……亦由庸医误杀之也”[2]56。强调辨明标本与否直接关乎治疗效果。李氏从两点对标本的内涵予以阐述。一是从标本中气的角度而言,李氏根据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观点以及刘完素《伤寒直格》中“为病之气为本,受病之经络脏腑为标”的论断,认为:对于人体而言,六气为致病因素,为本;脏腑经络为感邪者,为标。二是从发病缓急来看,李氏基于《内经》中“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理论观点,认为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人体最先出现的疾病变化乃病之本,后出现的相关症状或疾病乃为标。他提出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而本之”“本而标之”等治疗法则,认为医者应在繁杂多端的证候表现中看到简约而精辟的病机本质。
诊治勿忘运气因。李汤卿认为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应将五运六气气候变化这一自然因素作为重要的依据予以参考。李氏取张从正《儒门事亲》之精义,在《心印绀珠经·原道统》篇引标本运气歌中“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运气明,认得本……治千人,无一损”等歌诀,强调了诊治疾病参合五运六气变化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举例论述。例如《心印绀珠经·理伤寒》云:“厥后守真先生不遵桂枝、麻黄发表之药……时有异也”[2]53-54。李氏基于五运六气变化规律,指出刘完素改张仲景麻、桂辛温之剂为双解、通圣辛凉之剂,并非不遵医理,而是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发挥,说明五运六气气候变化因素会对发病机理以及后续的治则确立产生影响,李氏此观点亦是“六气大司天理论”实际运用经验之一。
人事社会亦相参。李氏认为社会因素亦会对疾病诊治有所影响。例如《心印绀珠经·理伤寒》云:“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扰攘纷乱之世同火化”[2]54。李氏认为,在五运六气影响之下的气候规律是有迹可循的,但是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会对疾病诊治产生影响。李氏指出社会环境的动荡与否关乎民众的发病状态、医者治则治法的确立乃至处方用药的结果。李氏上述观点表明了参合五运六气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正气受损百病生。李汤卿基于《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防病理论,认为正气存内是人体不发生疾病的首要前提。例如《心印绀珠经·明形气》云:“人身之难得也……是以六气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形,一蜗之气,安能无病焉?”[2]22《心印绀珠经·理伤寒》云:“是以辛苦之徒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乎时……则其邪深”[2]53。李氏认为,生命难能可贵,就小儿而言,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功能尚不够完备,对摄入之饮食以及外界六气均不能良好地适应,易被邪气侵扰,引发吐、泻、惊、疳等病。成人则忧心劳形,嗜欲无穷,自致精气受损,抑或安富尊荣,积滞之气由内而生,致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邪。所以,预防疾病之本首先在于保精护正,以拥有足够的抗病基础以适应自然并抵御外邪,但勿要令其壅而不行,否则气机逆乱,正气受损,则百病由生。未病先防需要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适寒温。这些观点表明了李氏对人体正气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内经》调护正气及“治未病”医学思想的重视。
《心印绀珠经》传承了《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精华,对五运六气的重要理论提纲挈领地予以阐述,故李氏在该著作名称中以“心印”喻其精,以“绀珠”喻其博,以醒示学医者应顿悟医理本真并灵活运用,切忌拘泥教条。该著作秉《素问》真言,阐运气之要;论至真南北,评天气之脉;重标本运气,明防治之径。该著作承前启后,行文言简意赅,对于后世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