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广东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023-04-05 10:45孙晶朱永能石馨月
农业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直通车信息员信息化

孙晶 朱永能 石馨月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0)

引言

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对社会各领域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如此。运用科技手段将大数据、信息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重组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限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并不顺利。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协调农村信息化各主体间的关系,整合满足现今农民所需的各类资源,同时为农村信息化的运作注入可持续的动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省作为在农村信息化推进中取得先机的省份,有其自己的特色、经验和成效,通过探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中如何将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公益服务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信息化发展迅速,农村信息化也得到了一定的推进。《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已达到37.9%,较2019年上升1.9%。据相关数据综合测算,2020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22.5%,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2.1%。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乡村治理数字化成效凸显,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为城乡、地区之间数字鸿沟巨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优化、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人才稀缺、技术水平不高等方面。

1.1 城乡、地区之间数字鸿沟巨大

城乡地区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数字鸿沟巨大,城乡信息化进程不一致。2021年,我国农村人口约5.56亿,约占全国人口39.7%。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城镇网民规模为6.80亿,占网民整体的68.7%;广播在广大农村地区多用于通知村内公告或应对突发事件,而非传播农业信息资源;东部发达地区的沿海省份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1.2 农村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优化

“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未能有效整合优化农村信息资源。“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问题虽得以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到达村的关键环节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如,不少村的村委会基本上配有计算机和一些多媒体设备,但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同时,“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整合利用基层农村信息资源为核心,而大部分农村缺乏统一整合农业资源的信息服务平台,各级部门也缺乏协调,独立开发、利用、垄断信息资源,造成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资源利用率低和成本增高的现象严重,没有建立起建设、管理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横向辐射、纵向顺达的信息服务体系。

1.3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对于部分地方政府而言,财政经费并不雄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对于企业而言,农村人口、资源分散,建设与维护的成本高昂,农村居民收入较低,预期的经济效益有限,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农村信息化发展缺乏市场活力。对于农户而言,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适用于农民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没有得到保障,农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还未意识到信息化商机的农户配合度自然大大降低,“最后一公里”问题日益严峻。

1.4 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稀缺,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既需熟悉农村实务、农民需求,又要拥有采集、开发、发布信息和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技术的能力。我国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较为薄弱,部分地方农村信息员待遇与工作环境较差,造成现今农村信息化缺少人才,服务队伍普遍素质较低,造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不高的局面。

2 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为实现“数字农业、数字农村、数字农民”的目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先后设立“全国农村信息技术‘村村通’工程示范推广”“山区信息化”“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与项目。

开展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过程中,广东省信息服务范围覆盖10000多个行政村与2000多万农民。广东农村信息化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居全国第1,农村信息资源指数、信息产业指数、信息化外部环境均居全国第4。目前,全省镇村共建立信息站1000多个、镇村网站10000多个,已形成了以镇带村、以村带户、以户带户的信息服务模式。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农村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地区的农民收入高出未实施地区农民的20%~30%。另外,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还带动了科技推广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巩固了地方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型特色产业,培养了新型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1]。

3 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交汇点,也是当前推进“数字广东”“幸福广东”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以“政府组织+专家指导+企业运作+队伍服务”为服务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建设模式,调整农村信息化主体间关系,并发挥各主体的相对优势。

3.1 以政府为主导,宏观组织与协调,共建共享

在信息直通车工程的建设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配、集中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信息直通车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其公益性应当先于商业性,因此以政府为主导是该工程的重要特色。省政府设立行动法案,为信息直通车工程的推进和执行设立了框架;调配相关部门的骨干组成工程领导小组与工程实施办公室,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贯通的领导体系;联合由各部门组成的信息联盟、企业、专家、信息站和信息员搭建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门户网站,为农户提供统一、专业、及时的全天候信息服务;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按照“统一规划、一站多能、整合财力、互联互通”的模式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信息服务体系。政府统筹规划与运用多部门、跨领域的资源,形成较为集中的效益,突出农村信息化进程中不同主体的共建共享。

3.2 企业为经营主体,引入市场机制

相对于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企业在市场运营层面占据主体地位,着重解决信息化服务体系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市场运作的元素是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模式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通过成立广东村村通科技有限公司由具有一定实力与经验的信息服务商、内容供应商和渠道经营商共同组建,给予搭建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并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信息服务终端设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信息直通车工程注重培育市场优势:企业管理人员聘请优秀职业经理人;企业运作机制与体制参照可行的商业模式;开发有本地特色、适于农民使用的成本低廉与用户友好型信息产品,注重应用集成技术的提升,集成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与模拟模型技术等大量先进技术。市场与行政力量的结合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了企业效益,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3.3 各领域专家与信息员队伍满足农民需求,强调信息服务

专家服务系统是信息直通车工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而人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专家管理系统制订了筛选专家的具体条件,保证服务质量;专家类型组成较全面,涵盖“三农”、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服务方式包括网上服务(在线答疑与在线诊断)、语音资讯、现场指导的主要方式,供农民自由选择;专家管理系统会对咨询与互动的全线过程进行记录,并对专家的服务时间和质量进行考核,包含农民反馈的环节。

信息员队伍是信息直通车工程提供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侧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信息员的主要任务为进村入户信息入户和信息采编;按照行业划分为农业信息员、涉农企业信息员、专业市场信息员、行业协会信息员;信息员由共青团员、农技推广人员、专业市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农业协会成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政府通过扶持资金参照村干部标准补贴信息员,同时鼓励信息人员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信息员接受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与服务水平。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和67个县(市、区)已发展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信息员上万人,创造了“服务站+信息员”“专业镇村+互联网+农户”“农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互联网+农户”等服务模式。

专家与信息员组成了信息化的服务队伍,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工作,有效针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收入水平不理想、可运用资源有限、获取信息渠道单一的情况,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兼顾技术与经营的服务,同时又能节省农民费用成本、时间、精力,切实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发展,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4 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4.1 注重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化工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政府作为主体掌握着大量信息、资金、人力资源,政府应出面组织成立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在信息传播上,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权威性的农产品信息的统计分析报告,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市场信息和参考。在政策资金上,制定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在农产品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对当前亟需规范而又没有相应法律可依的,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总结各地经验,研究制定试行管理办法。特别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法律,研究制定保障农村信息安全等法律,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2 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完善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部门设立的农业服务信息机构,可以打破部门限制,统一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统一建设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服务产业联盟,有效实现力量集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分割开发利用等问题,各市区县开办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与省级综合性农业信息平台对接,建立上下贯通、纵横连接的信息服务网络。

健全公益性服务机构与服务队伍。省级建立统一网络平台,市县级建立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主流平台,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村级建立乡村服务点,这样形成一系列自上而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服务队伍方面,培养农村专职服务信息员,由专职服务信息员下基层推广政府补贴、服务收入的方法;运用高校资源,鼓励大学生参与农村信息化服务,扩充服务队伍;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多样的市场化专业服务、扩展衍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尽可能多地鼓励志愿型、社会化的信息服务。

4.3 以培育市场为突破口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

投资上,应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创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政府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比例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设计开发、引进人才、专项人员培训、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运行、信息发布、倡导公益服务等,确保农村信息技术优先应用发展。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吸引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量大与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

在运营上,农村信息化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坚持财政补贴和企业让利相结合,建立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政府补贴应包括成本补偿、收入补偿、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补助,还应适当购买企业信息服务,解决好门户网站运营和县市镇村信息服务机构运营的效益,保证信息服务持续发展。鉴于农村信息用户支付能力总体不高,还要给农民一定的服务资费补贴,调动农户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加大补贴、激励企业开发市场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团体协同服务,解决农民信息需求与公益服务不足、企业服务能力不强、农户消费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把政府、企业对用户的服务转化为对社团的服务,再由社团低成本带动农户信息使用。

4.4 示范推进模式上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

广东省为我国首批农村科技信息工程示范试点,得到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普遍性经验,并不代表其他地区能够照搬广东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而应根据每个地区实情,分地区、分类型进行试点示范。前者根据每个地区接受服务的用户群的差异,服务的内容、形式、输送与接受的渠道有所区别,如对于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发展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等增值业务,接受的终端以计算机等新媒体为主;而对于落后的偏远地区,则主要倡导公益与志愿性服务,注重降低信息产品的建设与维护成本。后者是根据信息化项目的不同类型与特点,结合地方部门不同的职能优势,选择项目组织主体。在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的过程中,地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差异化发展。

总之,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应结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之间信息化服务差距大;农村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稀缺、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有侧重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切不可盲目照搬。

猜你喜欢
直通车信息员信息化
微博直通车
微博直通车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微博直通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监督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员重任在肩
信息化
发挥纠纷信息员作用“调”出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