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甜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探究——以华容镇为例
曾甜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促进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效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为了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分析了对华容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长效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有效赋能。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华容镇
农业农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发挥了金融扶贫脱贫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截至2020年末,扶贫小额信贷已累计发放7 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 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这表明农民手中有更多能自由支配的资金,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参与主体增多,服务链条更加顺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也更加健全。然而,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组织体系结构较为单一、涉农信贷增长乏力、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等问题。
本文主要的边际贡献在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从电商发展水平与金融基础、金融服务与科技、数字金融监管出发,探索华容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关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等相应策略。
近年来,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来支持“三农”进行深化建设。王涛等(2022)认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刘彦随(2018)也认为近年来城市要素下沉到农村,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2]。赵科乐(2022)认为农村地区受自身发展要素约束,仍然存在治理体系缺乏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艰难等问题[3]。冯兴元等(2019)认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缺失以及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阻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4],而温涛等(2020)认为实施普惠金融服务恰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5]。
庞艳宾(2020)认为,传统普惠金融旨在为农村地区、弱势群体以及各个阶层提供有效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恰与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任务目标相对应,可以有效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6]。潘锡泉(2018)发现农村地区在实施普惠金融服务时的不便之处,认为“三农”服务对象分较为散、个体信贷规模小、信贷风险大,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征信不完善现象[7],使得普惠金融在开展金融服务时面临高成本等问题。
冉安平(2022)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的产物[8],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其数字化特性与可得性可以破解传统普惠金融风险不可控等难题[9]。刘晓雪(2018)认为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大农民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10],通过影响收入增长与分配,达到减缓贫困的效果,从而助力乡村全面发展。陈放(2018)通过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对相邻的地区产生相应的积极作用,利用空间效应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使得贫困地区可以有效开展精准扶贫活动,降低贫困发生率[11]。刘魏(2021)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中的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银行业应用效果显著,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12]。
通过研究与梳理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相关文献,发现学者通过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与实施限制,引出传统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但是传统普惠金融存在较高的实施成本,从而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然而以往学者侧重于分析数字普惠金融降低贫困率的作用。本文则以华容镇为例,以电商发展水平与金融基础、金融服务与科技、数字金融监管为基础,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三方面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实施策略,对以往研究做出了补充,为后续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方面,多元化支付方式可以使农村居民更便捷地获取所需商品,从而减少消费决策的时间成本并缩短决策过程,进而提升线上消费与偏好消费的概率。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居民可以利用智能终端使用数字金融服务这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服务成本,还拓宽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渠道。
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较高的门槛,通过增加数字金融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并且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有效缓解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从而通过降低普惠金融服务的沉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金融产品种类,为农业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新兴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使消费者与投资者可以利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与分担机制来增强决策行为的合理性与确定性,通过多渠道分散投资与理财风险,保证金融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传统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可以得到更多数字技术支持,便于全面普及金融文化并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治理主体与平台,进一步推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实现网上政务全覆盖,为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数字支持,为数字化乡村治理奠定基础。
华容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其电商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与东部省份农村有明显的差距,致使货币支付、信用评估和小额信贷等方面的发展都相对落后,从而制约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
我国许多地区的金融主体在农村地区全面设立服务网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然而,与城镇相比,乡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与服务相对不足,从而抑制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由于华容镇金融供给资源有限,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在华容镇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
由于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金融认知度普遍不高,目前而言,金融服务及相关产品超过了农村居民的认知范围,数字普惠金融风险被放大。华容镇部分互联网涉农金融机构的底层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其自身征信和数据体系,个人隐私信息极容易被随意传播,从而为不法分子实施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融诈骗、非法集资、侵犯个人隐私等非法活动,给县域范围内的监管部门带来巨大挑战。
与周边城镇相比,华容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与个人智能终端设备覆盖率相对偏低,尽管网民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但使用频率与在线时长仍不容乐观,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甚完善的影响下,华容镇的电商发展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目前,华容镇的金融监管主体较为单一,尚未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其他金融机构及社会群体的参与度较低。当地金融监管方式仍以现场举证和调查为主,使监管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华容镇的金融监管机制没有完全顺应时代发展而同步变革,制约着当地金融业的发展。
华容镇居民金融意识相对淡薄,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有限。另外,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并未完全覆盖,阻碍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拓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基础。华容镇应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移动运营商在建设移动通信基站,保证网络信号的全覆盖,并及时更新设备,确保广大居民能够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通信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向网络运营商提供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激励机制及监管政策的协同推进。
华容镇应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第一,提高金融数据传递质量与效率,使数字普惠金融更精准地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各部门数据互通与共享,同时加快城市与乡村信用共享机制建设,为农村群体提供更准确、多元的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第二,加强农村地区产业规模、农业生产与外贸出口等方面的数据流通,增加信息透明度,使金融主体可以利用更多层面数据对农民信用进行审核和评估,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第三,持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通过政策性担保来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加大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力度,从而有效开展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工作。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一方面,政府与金融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按照华容镇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宣传方案,提升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主体,分别进行不同类型的金融知识教育。比如,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应该了解保险信贷方面的知识;大型企业应该了解筹资、融资和投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不同金融主体可以向农村地区居民宣讲金融诈骗的典型案例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农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强化其金融风险意识。
农村地区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领域,持续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突破口。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华容镇数字普惠金融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等对策,以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王涛,武友德,陈长瑶,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分析[J].西北人口,2022,43(5):102-112.
[2]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3]赵科乐.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22(9):93-95.
[4]冯兴元,孙同全,韦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9(2):54-64.
[5]温涛,何茜.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文摘,2020(6):48-50.
[6]庞艳宾.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20(1):98-99.
[7]潘锡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10):93-97.
[8]冉安平.农产品电子商务村级物流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广东蚕业,2022,56(9):115-117.
[9]纪丽娟.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及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21(11):53-64.
[10]刘晓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13-20,107.
[11]陈放.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J].探索,2018(3):163-169.
[12]刘魏.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6):65-77.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24
F327;F832.7
A
2095-1205(2023)01-82-03
曾甜(1997— ),女,汉族,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企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