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中被不断推向前进,百年大党仍将立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话语、原创性理论和原创性实践,已经引领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开创新局面,推动中华民族迈上伟大复兴新征程。凭借东方大国的智慧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性与人类性、地域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中更加明晰地展现出世界历史层面的显著意义。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在办好自己的事基础上为全球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制度的划时代转变,但它在两个层面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有出入:一是从“多国同时胜利”变为“一国首先胜利”,二是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变为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这反映出,一方面,灾难深重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当时乃至今日的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未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偏正短语的语义结构来看,“中国特色”是修饰词,“社会主义”才是中心词。“中国特色”代表着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社会进步形态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体现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以中国为特定实现场域,旨在解决中国问题,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特色化类型,始终彰显社会主义的一般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来发展中国特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更加有效率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在社会理想上强调公平正义和民主自由;在终极目标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美好生活。这些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呈现其人类性的突出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族性更好地呈现人类性提供助益。“和合”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处事方式和交往智慧,深刻影响着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表现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着办”的操作原则,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向往和期盼。“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华民族先贤提出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不仅为中国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认知立场和实践方向,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保护人类共同家园提供了思想视野和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特色及其民族性,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要求,更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所蕴含的人类性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民族性,鲜活地呈现着社会主义人类性的生动内涵。
东方引擎提振全球发展信心。回溯全球近代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几乎同时产生,长期共存、此消彼长。在各自出现后的最初几百年里,资本主义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的发展。社会主义由于长期处于空想阶段,直至19 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问世前,都难以与资本主义分庭抗礼。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式发展,其内在矛盾暴露无遗并逐渐加剧,越发难以调适。20 世纪后半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时应势而生,四十余年来引领中国这一后发国家驶入了追赶并带动世界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胸怀世界、放眼全球,面对全球发展乏力、治理困局加重的局面,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世界发展勇挑重担、率先垂范,以自身经验为那些既希望保持独立自主、又希望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选择。
东方阵地扭转意识形态竞争格局。中国是东欧剧变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阵地,也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特定国别的特定样态,承担着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态势转变、前景转圜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形象得到更新,促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今日科学社会主义的东方样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地域边界,坚实地承载了广泛的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土、扎实耕耘,为全球发展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而充足的信心,也通过自主创新、巩固阵地在意识形态竞争中争取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态势。
社会主义原本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且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前提之上,但客观上,中国最初的社会主义实践既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可供承袭,也没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生产力的现成办法,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来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四十余年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花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历程,取得了极其伟大的发展成就。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但生产力发展阶段在客观上无法超越。要想达到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国注定要走一条漫长的不同寻常之路。
准确认知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实现快速有效发展极其必要的前提。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这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特殊性,并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普遍性。其特殊性还表现在,这一阶段不仅时间漫长,而且主要任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会有特定的政策举措,甚至不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相一致。比如,现阶段仍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步骤,中国将更加科学合理、自信昂扬地通过自身发展来实现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党的历史经验和今日的发展成就证明,当代中国离共产主义是更近而绝不是更远了。
苏联和中国以及后来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革命道路的“特例”,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他们既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和设想的证伪,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例外”,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解释范围。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实践几乎都面临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领先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一步的情况,大都不得不采取先建立政权、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建立制度、再补齐生产力发展短板的做法。这反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规律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就是以具体实践案例的特殊性来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的最佳诠释。惟其继续如此,方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