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强国战略下普通高校的体教融合模式架构

2023-04-05 09:59:34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教普通高校竞技

罗 亮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学术界有关体教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指引了新的方向。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教育发展举措,及至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工作的理论辖域与实践路径得以进一步扩展。“体教融合”主要指竞技体育人才培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交互融合的发展模式,其内涵既包括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进路,亦涵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注重二者之内生融合与有机互动。由此而形成的“体育融合架构”是指在体教融合过程中由体育竞赛体系、竞技体育人才群体、体育学科类属等诸多要素所构建而成的互构内嵌形态。立足于普通高校的体教融合模式则特指区别于专业性体育院校的高等院校体教融合路径。

必须承认,囿于时代发展的局限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体育教育机制呈现显著的“体教分离”局面,竞技体育教育游离于素质教育体制之外,二者之发展趋向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发展模式的分异又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教育项目中逐步边缘化,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职责偏移至专业体育院校。尽管既有的研究已然注意到,在“体教分离”的教育培养体制之下,我国的体育教育系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批体育人才,体育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于20世纪初完成了向“体育大国”的巨大转变[1],但对于“体教分离”教育模式与我国在新时代的体育战略部署并不相适之现状[2],以及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深入,分离模式暴露出的诸种弊端,既有研究之解释力尚显不足,又有必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探究。廓清弊端的3大表现:1)该模式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运动员退役后难以寻找和适应新的岗位;2)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降低;3)体教分离模式下我国体育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与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并不相匹配。可以认为,在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体教分离”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不利于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愿景。

在我国体育教育发展陷入瓶颈的境况之下,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普通高校开展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与正确方向,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得以进一步凸显。在体育强国发展理念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有必要采用系统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范式,扩展体教融合的研究值域与适用范畴,使体育竞技教育的辐射范围逐步从专业院校扩散至普通高校,进一步强调普通高校在培育竞技体育人才上的责任与担当,让体育竞技教育深度融入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体系,实现普通高校体教融合与一体化。

1 普通高校体教融合的现实境况与发展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与学术界学理研究的推动下,普通高校体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发展,高等院校对体教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视程度与践行力度逐步提升,例如2021年北京大学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体教融合教学方式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评价考核的指标范畴,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反向推动体教融合教学思路之落实。但必须同时注意到,我国普通高校体教融合的发展之路还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现实桎梏。“学训冲突”首当其冲,由于普通高校不具备专业性体育院校在运动训练与体育人才选拔方面所享有的天然优势,在竞技运动成绩质量需求的驱动下,普通高校要提升实战训练与体育竞赛的整体优胜率,无疑需加强竞技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时长与强度,提升竞技参赛的频率,这就极易诱发运动员专项体育训练与文化素质培养之间的矛盾,造成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形式分裂。其次,高强度专业训练与有限体育经费投入之间的矛盾亦应当被纳入考量范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财政保障机制在资源调配与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应对能力尚显不足,高校教育预算管理趋向严格,普通高校体育投资经费缩减,竞技运动、体育训练的保障能力趋弱,不利于“体教融合”教育模式的纵深推进。

2 深化普通高校体教融合的战略价值

2.1 增强大学生强体认同感

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积极摸索体教融合的实践路向,增强大学生强体认同感,是我国普通高校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20年,中央深改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已明确提出了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构设。然而,在传统的体教分离教育体制下,我国大学生强身健体认识尚显不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体育课程兴趣不高,没有形成较为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较为强烈的健康意识,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程的参与和专业课成绩的提高,不积极主动,甚至是不乐意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3]。进入新时代,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教育作为新时代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一环,对高校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普通高校在体教融合的实践战略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体育教育从边缘课程回归本位。学校态度影响学生意识,高校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能够强烈影响在校大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观点与看法,在学校对体育锻炼的大力号召与倡导之下,大学生群体也将逐步实现对体育锻炼从忽视到重视的态度转变。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源于参与之过程,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自身的体育观念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大力提倡强身健体,积极组织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和社团活动,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有利于解决过去大学生不尝试、不参与的问题。同时,通过开展体育相关的演讲宣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提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使体育锻炼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2.2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自我提升和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以健全学生人格为最终目标。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培育健康人格的成效不同,高校通过多样教学手段和方式去健全大学生人格,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焦点和重点。而体教融合就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普通高校推行体教融合,将竞技体育做为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又将学校的素质教育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全面综合发展的土壤和手段,有利于竞技体育和学校教育双向促进。高校在体教融合模式下增设大学生体育竞技赛事,让大学生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养成敢拼搏、不放弃的坚韧体育精神,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品格,促使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不断提升[4]。

此外,体育项目中有众多团体作战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大学生在参加团体项目竞赛时将培育其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亦可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其人际网络。总而言之,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价值功能,体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将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2.3 促进体育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也发挥着塑造人格、激发体育意识的重要教育作用。在新时代充分做好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尤其让体育文化在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体育文化的活力,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强国战略下高校体教融合模式就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5]。

在体育强国和体教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普通高校将担当起体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此诸历史使命要求其大力加强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在高校内增设和恢复更多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提高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年一代中的知名度,号召当代大学生参加传统体育项目,并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藉此增强大学生传承和保护传统体育文明的意识。体教融合模式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扩充了人才储备,为文化传播增添了一条高校传播途径,让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部分传统体育爱好者,而是深入新生一代,让青年学生成为体育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传统体育文明的传承在新时代展示出新的生机。

2.4 赓续民族体育精神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巨大的作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华体育精神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赓续。当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面临改革,体教融合趋势成为时代潮流,而体育精神的传承也将在体教融合重大举措的推动之下持续深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中华体育精神的精华在于为国争光、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是爱国精神、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和法律认知的综合展现。助力普通高校推进体教融合,让竞技体育培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更能够让大学生在深入参与体育比赛和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深刻理解到中华体育精神对于强种、强国的重要价值。

在探索我国普通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方式的择选上,德国竞技运动的“人本”发展模式可为之借鉴,其主张挖掘竞技体育的大众属性,释放体育运动的文化传播功能,在构塑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强调体育活动对民众心理诉求的映射作用,通过社会价值观之调适促进民族认同感的提升[6]。其对运动精神与国家形象内在关联的认知,可为我国普通高校体教融合的发展提供助力,推动大学生体育精神的进阶式提升,使其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精神面貌越发光彩夺目,展现出更加卓越的体育风范,以更加朝气的姿态诠释和赓续民族体育精神。

3 普通高校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3.1 从典型例证透视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的内涵构造

模式指涉系统(主体)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架构。普通高校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是指将竞技体育运动人才培养与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相融合所形成的统一发展机制,其构成要素既涵纳竞技体育运动人才培养体制,亦包含体育学科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方式,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学训分离”束缚,扩展了体教融通空间,不仅有利于教学要素与训练资源的共享开发,满足高校不断变化的战略需求和职能使命;亦可以变“零和博弈”为“竞合互动”,充分释放二者在人才培养、运动训练、课程研发等领域的经验优势,助力高校体育改革的纵深推进。以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的典型例证——“南体模式”与“清华模式”加以说明。南京体育学院的“体教融合”模式又称“南体模式”,其尤为强调“学、训、研”3大领域的合作协同,主张学科专业建设与高水平运动训练齐头推进,以高等教育促竞技体育,以省级竞技体育训练机制促优势体育学科建设。“南体模式”为我国培养出了16位奥运冠军和105位世界冠军,可谓成果显著。清华大学在体教融合道路上历经探索所形成的“清华模式”则更为注重对高水平运动队之建设。其主张遵循体育学科的教育规律,通过夯实学科教育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助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如果说“南体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应用型体育人才,那么“清华模式”则开创了综合性竞技运动人才的培育之路,其强调将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教融合理论体系。以上述的典型例证为观察对象,可以发现,普通高校“体教融合”模式之“架构”应为学科建设与竞技训练等多要素遇合融汇所构筑而成的复合型教育形态。从系统性维度出发,要推进普通高校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架构设置无疑需首先确立统领性的战略方针和宗旨使命,其次在遵循各要素内在禀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搭建跨领域合作的主体架构,推动课程教学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3.2 以体育强国战略为顶层设计

体育强国战略是习总书记立足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和时代要求,纵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布局而提出的一项重要规划和战略部署,体育强国战略是中国体育在新时代的总体发展方向。普通高校积极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将体育强国战略贯穿体教融合“一体化”建设的始终,有助于引领和推动高校体教改革的发展[7]。

体育强国战略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高校体教融合实践要将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总体目标。这不仅是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人民幸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更是因为体育和健身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体育活动沉淀发展而来的体育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有着举住轻重的意义。高校体教融合要牢牢把握体育强国的内容与核心,将体育强国战略作为推行体教融合举措的顶层设计,使体育强国战略贯穿体教融合实践的全过程。

3.3 以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为根本宗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责任与使命,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模式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在新时代的远景和展望,在对体育教育发展前景的新展望之下,高校所肩负的育人育才使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普通高校在推进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应以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为根本宗旨。

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地在于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培育。高校在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把培养卓越品质的学生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目标[8]。这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体教融合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之培养,号召学生自觉投身于体育强国建设,帮助学生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人才。

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还在于通过内涵式发展助力高等教育的优化。当前,我国的高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我国教育事业内外环境的嬗变,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在这一现状之下,高校推行体教融合一体化的模式更要以内涵式发展作为构建原则。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体教融合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高校,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宏伟愿景。

3.4 以教学练赛专业化发展为主体框架

教学系教师向学生教授体育知识的过程,练赛即通过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实战,让学生在各级赛事中巩固和提升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在竞赛中激发自身的运动潜能,促进竞技水平在实战中不断进步。教学和练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之高低。高校构建体教融合一体化模式,要在促进教学练赛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构建要以教、练专业化发展为主体框架。

教学练赛的专业化首先体现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高校在构建体教融合一体化的过程中,除了优化体育教育的环境,丰富体育教育的手段之外,优化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体的体教融合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秉持强烈的责任心。竞技比赛是最好的训练和教学方式,竞技的过程不仅能检验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指导能力,亦能帮助其不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9]。

其次,高校中各级体育竞技比赛的专业化开展也将为体教融合之开展赋能。这就需要高校一方面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部署竞技比赛规划,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身体情况适时适量开展,筛除和减少消耗学生比赛热情、损伤学生身体等不合时宜的比赛。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练赛,让学生在实战中巩固和展示自己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借助竞技比赛的激烈氛围和实战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参加或观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增进对体育锻炼的喜爱,提升运动主动性。

4 普通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架构的实践路向

4.1 聚焦融点,理顺体教融合培育体系

体教融合是复杂且系统的实践工程,竞技体育和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组织协调,需要构筑一个多元化的培育体系。在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参酌美国高校体教融合模式的治理架构,将高校运动员的毕业标准与文化教育水平相挂钩,以“竞技”促“文化”[10],时刻聚焦竞技体育和素质教育的交汇点,并不断尝试创建二者融合的新枢纽。找寻体教融合点一定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健康身心发展”这一核心,这是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教学目标。体教融合培育体系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只有在理解和理顺体教融合体系的基础之上,才能将体教融合工作做实做优,实现体教改革的最终目标[11]。

体教融合举措有竞技体育和素质教育两大主体,二者在庞大的部门组织运行体系之下进行交互探索,其融合发展的重心在于构建一套以政策、评估、监督等为主体的“大保障”体系,让评估考核成为监督高校开展体教融合工作的支撑和依据。作为体教融合举措实施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大保障”体系从多个不同角度为体教融合提供保障支持,提高体教融合开展的效率,确保体教融合得以实现预期效果。

体教融合的进程与成效受到多方因素的约束,多方因素和多元主体的参与对体教融合的每一个流程与环节均发挥实质性影响效用,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实践便将“多部门、多组织协同”作为整体性治理的切入点。及至我国政府行政机构、学校组织部门及体育项目协会均为体教融合的重要约束力和控制力主体。多元主体在参与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协力构建“一体化”的培育体系,将大幅提升体教融合的实战效率。

4.2 打通壁垒,形成“教管服”高效运行机制

“教管服”是高校体教融合建设的3个重要环节,在体教融合实践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三者和而不同,分而统一,在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下融合发展,形成“教管服”相结合的高效运行机制[12]。

“教”是指体教融合过程中的体育教学环节。教学是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互动,涉及到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设计。在体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领导要转换教学思路,将体育强国战略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体育教学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发展模式。此外,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提升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完善体育教育的后备资源保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则需积极拓展和丰富现有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将传统中华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革新,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根据时代要求增设和摒弃部分教学课程。

“管”是指高校不同部门共同发挥职能,对体教融合的过程进行高效管理,妥善安排。学校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之下,构筑科学完善的线上和线下两条相互联系的教学训练运行管理战线,建立统一指挥、联合部署、全员行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成立相对应的体教专项教育领导小组,实时监控了解体育教育的推行现状。学校各部门亦可协商规划、统一安排,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体教融合实践的管理,全方位策划和组织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

“服”是指学校要做好体教融合的后勤保障,为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服”之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当其冲者便是服务学生。学生是体教融合项目的实施对象,是高校教育体制的核心,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对整个体教融合实践意义重大。学生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学习训练资源,例如可以安排趣味生动的体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运动参与度。第二个方面在于对教师的服务,为教师投入体教融合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撑,并且要及时监测、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3 强化保障,加快体教融合资源建设

体育资源是体教融合最为重要的保障之一,尤其在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对体育器材、运动场所等体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体育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优质的体育资源是体教融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体育资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好的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帮助普通高校的体教融合模式取得卓著成果。

当然,体育资源配备与建设的硬件条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获取了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亦需做好对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对高校的体育资源进行安排部署时,尽量依据方便学生、提高参与度的原则,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体育资源。其次,要注意体育资源分配和高校总体建设方向的契合度,要让体育资源与高校的发展目标深度融合。最后,还要根据体育资源的不同特性实现对资源的精准合理分配,让体育资源真正发挥其效能和作用,助力体教融合进程的加快。

4.4 均衡发展,促进运动项目多元化发展

体教融合的目的之一是促进高校竞技运动项目的拓展与完善。古今中外诞生了许多有益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锻炼侧重点,不同的学生对体育项目也有着不同的爱好偏向。为扩大体育锻炼在高校内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应该拓展与丰富现有的体育项目,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为大学生提供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机会,并通过其亲身的体验与感悟,帮助大学生群体找到契合自身兴趣与运动天赋的运动项目,这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能为运动项目赋能发展添力加速。

运动项目的组合内涵一定的科学依据。高校在规划开设运动项目时,应当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性,注重各运动项目之间的搭配组合,从整体视角出发对运动项目设置予以统筹规划。例如高校内不能只有篮球、足球、排球这类常规的集体项目,还需要立足区位特征和传统优势来设置其他小众运动项目,只有在多元发展、特点突出的体教融合实践思路下,才能保障体育运动项目在普通高校中获得均衡发展。

5 结语

体育强国战略指导下的普通高校体教融合模式有着非常突出的战略价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还能让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高校体教融合模式与时代对高校教育的要求深度契合,要从多个维度、不同角度去探索体教融合的具体实践,致力于构建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体教融合的优质运行,以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体教普通高校竞技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5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6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