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鸿雁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主持人话语样态的多样性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的,在融媒体时代体现出更加丰富和融合的趋势,由此诞生了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和丰富多彩的节目。主持人应该抓住融媒体时代的机遇,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创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精彩纷呈的节目,满足受众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媒体中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再加上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推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信息传播翻开了新的篇章。融媒体并不是表面字意理解的那样简单,只需将几个媒体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融媒体,而是各个媒介群体文化特性的融合,从而生产出受众认可度与接受度都很高的内容产品,满足受众的真实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传播生态,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和壁垒。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群体的审美与需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单一需求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进而出现了定制化服务[1]。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依据受众的需求,传媒行业将丰富的娱乐元素作为重要的生产目标。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考验。作为各类信息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主持人也需要重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迎接融媒体时代综合化、创新化带来的挑战。通过研究和对概念的梳理,对于主持人话语样态的定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主持人为了实现某些目的而开展的语言创作活动,在这种创作活动中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方法就是话语样态。特定的语境就是指主持人语言创作的背景,创作用的工具主要包括有声语言与副语言,创作的依据是节目中的文本语言。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节目内容和主持人的话语在录制及播出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主持人的话语权比较小。到了融媒体时代,很多媒体都属于公司、企业或个人,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很多媒体都是围绕主持人制作节目,主持人也参与节目的策划编辑、录制播出等整个流程和环节,使得主持人成为一档节目的核心。在这样的语境下,话语权归主持人所有,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与传统媒体相比,主持人的自由表达,说明话语样态实现了自由化。
在融媒体环境下,很多传统媒体的主持人都开始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例如APP、微博、微信等,与受众展开多方的交流互动,从而告别了传统的电话或信件的联系方式,使得互动真正做到了零成本与实时,受众具有更高的节目参与度,有的时候会对节目的进程产生影响。例如,一些竞技性节目,最后的结果不在于评委,而在于受众参与的投票。这样的即时性互动是由受众使用平板、个人PC、智能手机等设备来进行的,这又产生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伴随性[2]。融媒体时代,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使用移动终端收听与收看节目,这种移动性再加上当前人类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于一档完整的节目受众很有可能无法进行始终的关注,而节目中主持人如果所说的语言具有十分紧密的逻辑性,受众因不能完全听到而不能深入节目之中。由此可见,主持人的语言和受众的收看特点一样,都具有碎片化的样态。例如,在互联网十分流行的图文视频爆笑节目“笑霸来了”,这档节目展示出碎片化的话语样态,节目的每期只有5分钟左右,类似于短视频,每期搞笑话题都会有3—4个,但又各自独立没有太大的关联。这种碎片化的话语样态,主要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与特点,尤其是年轻人流动、受众伴随的特点,收获了很多受众粉丝,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观点与语言通常都是设定好的,其作为正确舆论的引领者,不允许在节目中出现偏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就是一种线性的传播关系,是由“我播你听”构成的,节目播出或传播什么样的形式与内容,作为接收的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安排,从这个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论有多少电台节目与电视频道节目,受众也只能遵从传播者的意志,选择其中的某个节目,被称为节目引导。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与主持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能够发起更多的话题,让受众参与讨论,然后依据节目的进程进行讨论结果的总结,这就与传统媒体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语境下,受众和主持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其话语样态也表现得十分亲民。
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它是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融媒体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时效性更强,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都是单一的传播方式,而融媒体可以将各类媒体整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将各种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传播、内容、资源的融通与互相联动,对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融媒体内容创作的主体已经不仅限于主持人或播音员,而是让媒体工作者朝着多元化与平民化的趋势发展。
当前,以新闻APP、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紧跟其后的是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逐渐风行起来。在蜻蜓FM、快手、抖音等平台,对音视频只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剪辑,就能够完成一次节目的制作,这就使得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幅降低,所有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短小精悍又形式多样,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3]。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有声语言表达的创作,尽管一些创作的内容在平台上的表现参差不齐,有很多距离专业水准还很远,却让创作主体越来越多,与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相比,他们距离受众更近,而且有可能就是受众自己,所以内容的创作者呈现平民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当今时代,有以快手、抖音、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有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有央视总台及各级卫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它们共同构建了当前的媒体环境,从而实现了海量化的信息传播,受众完全能够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相关的内容或节目。这就使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人对受众的喜好和需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导致话语样态的多样性,目的是满足和适应受众更多、更高的需求。另外,在融媒体时代进行内容的创作,其主体更加注重语言的轻松活泼、平易近人。需要融媒体的主持人对受众真正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然后让话语样态变得多样化,以此激发受众收看节目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加贴近受众,与他们的距离缩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话语样态通常都是由话语体式与话语样式融合而成的。在媒体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体的,由此形成的多种样态在不同的节目栏目中,在传播对象、栏目风格、语体、内容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又生成丰富多彩的话语样态[4]。所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收看节目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与个性化,主持人需要对话语样态进行不断的丰富,使得受众传播的效果增强,更好地适应媒体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话语样式通常是指话语的主要形式与基本态势。依据众多播音艺术家进行的有声语言的不断创作,再通过广播电视多年的语言实践,结合多种梳理的艺术风格的语言,话语样式能够总结出来四种类型,分别是宣读式、朗读式、讲解式、谈话式。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这四种语言样式并不是固定使用的,而是依据不同的节目和语境进行有选择的表达。例如,采取谈话式与讲解式相融合的话语样式,这在很多节目中比较常见,如《文化印记》等节目,这类谈话式与讲解式相结合的节目开头通常都会有主持人采取讲解式话语样式,通过娓娓道来的话语,向受众进行讲解,让受众进行认真细致的品味和慢慢的咀嚼,然后再采取语言随和亲切的谈话式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谈话,这样就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有声语言产生、交流、传播的基础就是语境,有了语境,有声语言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播音主持人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改变播音状态,或是正规平实、或者是庄重高雅,可以在某一话语样式的背景下,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融入其中,由此形成十分丰富、多样的话语样态。如果是相同的话语样式,出于自身表达的需要及依据节目的内容,内容创作主体可以建立不同的话语样态。例如,讲解式的话语样态,不但能进行正规平实的讲解,而且还可以进行庄重高雅的讲解,也可以采取休闲自在或灵动通俗的讲解[5]。因此,创作者在对内容进行表达时,语境和话语样式都能够呈现各式各样的样态,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融通的关系。
当前,新型的社交媒体正处于快速的发展中,并得到十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例如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这些社交媒体实时交互的特征十分明显,让广大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新兴社交媒体的流行,为嘉宾、主持人与受众、播音员之间进行多个互动搭建了交流平台,可以广泛地使用话语样式开展交流。此外,一些媒体设置视频现场互动、微信公众号留言、微博连线等互动形式并融入节目之中,采取这样的受众与现场嘉宾、场内与场外、多屏互动的互动交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参与节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雄辩症指的是主持人喜欢辩论,主要表现为口若悬河。在融媒体的环境下,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为自己和对事物的看法发声,不再如从前那样存在重文轻语的心态,流行的是口语至上,自身感觉到语言的力量。在当前的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节目里,真人秀、综艺娱乐、脱口秀等节目层出不穷,嘉宾和主持人之间聊得滔滔不绝,受众觉得这样很热闹、好玩,但这种过度的聊,有些接近病态的嫌疑,让整个社会或业界处于浮躁的状态之下[6]。任何事物发展都要张弛有度,在这样的雄辩症氛围里,还是需要有一些安静的节目,让受众可以将心沉下来,思考人生,慢慢品味。
新媒体发展得十分迅猛,行业的相关监管目前还没有完全跟上,使得行业没有那么高的入门门槛,很多非专业的人士进入了新媒体的行业中。非专业人员普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语言表达、发声吐字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主持人言不及义、吐字不清、声音沙哑,就会插科打诨式地进行聊天,似乎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没有发声标准要求,语言也没有了审美的要求。在当今时代,人人都是主播这句话十分有市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成了主播,那么这个主播的标准是什么?换个角度看,如果人人都是主播,说明世界上没有主播,而如果主播存在的话,那么要成为主播就一定要有标准。
融媒体环境也是商业化的环境。当媒体属于国有的时候,主持人的语言都表现得十分规范,没有低俗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媒体掌握在私有的企业或公司手中,就会散发出十分明显的商业气息。有了商业利益的驱动,很多主持人会为了迎合受众,投其所好,在节目里经常出现一些媚俗的语言。例如,一些十分流行的节目中,会经常出现牛×、绿茶×等十分低俗的语言,这些词语不应出现在主持的节目中,否则容易引领不良的社会风气。
提升主持人的思想认知和文化素养,使其对话语有把控能力,这样就少了雄辩症,多了思辨之才。在主持节目中,能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看到细枝末节,能够敏锐地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评估,做到时而引而不发、以静制动,时而口若悬河,一气呵成。思想认知的提升能够让主持人在节目中张弛有度,进行合适正确的表达,节目质量会因话语的适宜而得到提升。
新媒体起步较晚,在一段时间里对于其主持人的管理没有行业标准。当前,对于新媒体主持人的行为和语言规范已经开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例如,对其节目保留时间进行了规定、播音员从业资格证、实名制等等。尽管出台了政策有利于规范主持人无序的状态,但还需要建立行业的相关标准。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还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当前新媒体涵盖的信息要比传统媒体多得多,从这个角度出发,新媒体主持人的从业标准不应低于传统媒体的标准。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有声语言,同样属于语言艺术,行业标准的建立,应该有利于这种语言艺术的发扬光大。主持人在主持的节目中,应该正确地表情达意,同时也要服饰质朴、体态大方、形象端庄、举止文雅、语言畅达、感情真挚、声音悦耳、语言规范,通过节目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展示语言艺术的民族风采。
当前很多主持人存在素养不够的情况,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不足,修养不够,只能说出一些网络流行语,在主持节目现场常常会出现词穷的窘态。对此,主持人要找到根源,加强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主持人文化修养的提升,要从继承传统文化开始,拥有汉语言文学深厚的功底,能让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建立紧密的逻辑链条与流动思维,从诗经到诸子百家,再到唐宋的诗词歌赋都应该加强学习,汉语言博大精深,会使播音主持水平有很大的跃升。
综上所述,通过对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话语样态的多样性进行深入分析,能让主持人对话语样态的多样性有深入的了解,使其能够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养,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规范使用语言,同时开展创新,不断丰富话语样态的多样化,以更好地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增强节目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