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与美术鉴赏结合

2023-04-05 04:59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730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凡高美术作品美育

李 娟(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730000)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通过美术鉴赏提升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既是基础教学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智快速发展、理性思维活跃,决定了较强的审美心理需求。基于此,将美育与美术鉴赏结合起来,树立“大美术”教学理念,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

一、美育与美术鉴赏

1.美育

美育就是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产生正确的认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其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发展,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其二,能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开展创造性活动,养成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2.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联想、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反映出人们对美的喜爱,有些作品表现出英雄崇拜,还有些作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总而言之,美术鉴赏有助表达情感,高中美术鉴赏,能实现学生精神方面享受。

3.美育与美术鉴赏的关系

美育与美术鉴赏具有密切关联,两者相辅相成。第一,美术鉴赏教学,有利于和美育深度融合。因为美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鉴赏课程是培养审美的途径之一,通过鉴赏能深入了解美术作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二,美术作品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有助于学生对美进行感知、欣赏和创造,为美育工作提供了真实材料。第三,美育可以丰富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融入美育,可以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课堂氛围充满艺术气息,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美术因其课程本身特点,虽然没有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盲目使用多媒体进行PPT 展示,依然是教师在输出,学生在接收,也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在单一教学形式下,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精神,将美术课作为“休息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学设计不合理。如何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进行组合,为学生阐明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教师探索追求的目标。

2.忽视学生主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审美眼光是专业的,教学中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引导,让学生感悟美术作品魅力,感受作者思想情感。实际上,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事物有相对成熟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不符合客观规律,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鉴赏机会。忽视学生主动性,课堂依然由教师主导,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鉴赏能力提升。

3.师生之间互动少

新课标提出,要构建平等、尊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其中,师生互动才能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师生情感。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尚未达到这一要求,尤其是师生之间互动少,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大胆表达的机会少,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与美术鉴赏的结合方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单来说,教育活动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应该面向整个社会,面向实际生活,将教学、学习、实践等环节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基于该理论,将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与美术鉴赏的结合方法介绍如下。

1.激发鉴赏兴趣,构建生态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依然适用。美术鉴赏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占据主动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积极探索不懂的内容,才能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有的学生对画面本身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创作者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时代、文化感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走进美术作品,在互动、交流、探讨中寻找答案,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审美能力。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它塑造了资本主义时期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女性典雅、恬静的形象特征。画像中,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和睫毛,但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甚至有研究人员利用微表情理论,对画像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①构图方面,将人物画到腹部以下,而且消除了僵硬表情,是对当时审美观念的一种对抗。②技法方面,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③创作背景方面,文艺复兴大背景下,人性光辉逐渐超过神性,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审美能力、不同的生活环境,均会对作品鉴赏产生影响。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作品含义,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沉浸体验

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感情内涵。在鉴赏时,除了运用视觉,还可将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理解抽象作品。例如,鉴赏《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爵士乐,打通美术和音乐两者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双重感受。作品中的直线、小色块对应着爵士乐的节奏,将抽象的绘画语言转变为直观的视觉符号,能显著提高学生鉴赏效果。

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例,用浓厚的油彩、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脸上的皱纹似岁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线谱谱写;眉弓上的汗珠如同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还有凸出的眉弓、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宽厚的鼻翼,以及仅剩的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手中端着的浑水。作者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老农形象。在鉴赏过程中,一边播放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一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画作取名为“父亲”而不是“老农”,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创作就是利用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出事物的共性特点。

3.激发想象能力,主动追求美感

在美术鉴赏中,在欣赏作品画面的同时,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在脑海中呈现出与画面相关的人物事件,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追求美感,实现美育目标。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割耳后的自画像》是凡高在188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当时,凡高邀请高更来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后来凡高病情反复,两个艺术家之间不断爆发出争吵。在一次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凡高无法阻止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画面中凡高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于滚动的波涛中,给人造成巨大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割耳后的凡高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 他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凡高的这幅作品能卖出天价? 学生通过想象、查找资料,走进凡高的情感世界,就能理解凡高的所作所为。

4.开展互动教学,培养自主能力

互动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探讨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给出一幅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欣赏、讨论,说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发表自己观点。第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3~5人划为一组,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探究、交流、合作,协作完成教师布置任务,完成作品鉴赏、获得审美享受。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管理者,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审美水平不断提升。

5.参加课外活动,激发求知欲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经过创作者艺术加工后形成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开阔眼界、开发思维,使学生更好理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不谋而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感受真实的、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现实生活。第一,课堂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一项课余作业,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寻找美术作品相关资料。第二,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在不同环境下欣赏画作、雕像等作品,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情感体验。第三,对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二次创作,保持作品内涵情感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法重现作品内容,改变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作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中获得美的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与美术鉴赏具有密切关联,两者相辅相成,将美育与美术鉴赏相结合,是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文章详细阐述美育与美术鉴赏的结合方法,希望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凡高美术作品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得不到的爱:凡高充满挫折和失落的爱情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什么使凡高美术馆成为最成功展馆
美育教师
凡高的左耳
从《向日葵》看凡高的生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