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倩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山支行
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模式之一,然而供应链金融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把资金当作供应链的一个容器,增强资金的流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比较传统金融贷款,供应链金融中的“高质量”并没有过于注重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财务状况,反而更注重企业供应链内部与外部的交易情况,让相关人员在共享平台上获得最新消息,明晰供应链的具体运营情况。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融资,不需要低压公司的无形资产与实际固定资产,通过中小企业在使用供应链产生的应收账款、商品库存、预收账款等进行融资即可[1]。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确保企业错误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充分整合商业银行的信息流,不断完善企业供应链监控制度与银行信息系统,保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一般情况下,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则是风险发生后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另一则是控制风险的发生。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方式为收集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对融资金额加以确定,这样不仅可以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降低融资风险。对此,我国商业银行除了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整合信息流之外,还应当注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胜任融资核算等相关岗位工作。国内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就需要结合上述两方面,有效管控信用风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主要经营领域包含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公司银行业务等,在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子公司与分支机构,拥有信托、基金、人寿、租赁、投行、期货、养老金、财险等多个行业的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同多个中国经济战略性行业的主导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保持银行业务联系。
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团购式的开放模式与创新风险控制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时的成本与收益比进行改善,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在运用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后,有助于对改善收款方式,盘活库存,实现延期支付,有效降低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
正是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还为企业技术瓶颈与融资理念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发展速度。对部分企业来讲,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是一条全新的融资渠道,能够弥补传统银行压缩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便于上下游企业引入流动资金,符合其融资需求[2]。
同时,供应链金融还通过针对供应链系统成员的解决方案,既方便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又可以绑定重要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能够让信息流、商业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多流合一。
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中,通常上下游会出现各行各业的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必然会出现一些火热行业,而起步最早的部分行业也就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比如,在部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事该行业的企业会快速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企业规模,更好地为供应链输送资金。但对于那些从事夕阳行业的企业,其企业规模和业务规模会停滞不前,并且还会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从而阻碍了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动,最后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运营期间,倘若其间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极易为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第二,企业自身资质。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察过程中,企业自身资质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对比传统信贷的风险考察,新时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不单单要考察企业自身的资质,还要对企业业务来往密切、业务无缝衔接、服务是否周到等进行全面考察。所以,如果企业业务来往的核心素养与自身资质有所降低,就会致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出现信用风险。第三,融资模式的影响因素。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中,通常受自然风险、委托代理、抵押物、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其中任意风险出现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当中,就容易引发信用风险[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银行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不但包含市场与信用风险,还包括了银行外部与内部的操作风险。随着资金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快速流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可将其分为外在风险与内在风险两类。外在风险大致包含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第一,市场风险通常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致使企业无法顺利实施原定的销售计划,资金无法回收到位,也就不能正常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第二,为进一步对经济体制进行有效管控,国家及政府部门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因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转带来负面影响。第三,一旦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变动或调整,就会影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投融资模式与资金筹集,进而提高供应链金融的经营风险。
内部风险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与信息传递风险。第一,操作风险一般是商业银行在处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期间,因银行内部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第二,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最为常见的风险类型。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供应链线条上位不同企业进行贷款,然而在偿还贷款时却存在多个企业由于自身因素而无法及时偿还贷款,阻碍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流动。第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面向社会不同企业,加之企业大多是独立经营的个体户或中小资产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没有签订相关协议进行约定,所以当供应链金融的规模扩大时,就会增加信息在供应链上错误传递的概率,引发信息传递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金融信用风险,引导资源合理分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准确计量不同风险的经济资本,利用分配经济资本明确各种资产的规模,有效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组合中收益与风险间的配比关系,从高风险与效益差的业务中释放出有限资源,从而为效益更高与风险可控的业务提供经营空间。因供应链本身的跨区域、跨行业与跨技术领域的服务性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金融风险。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纳入金融信用管理内容,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力度,保证供应链体系运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应持续加强企业产业链,对企业的各个运行节点进行监督与管控,同时还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对资金进行动态化管理,在此期间需要对内部成员的信任度进行有效监控,构建信用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动态跟踪资金流动,进而第一时间发现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加以解决,使供应链的金融风险系数有所下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除企业自身资质或经营不善之外,还与融资初期对企业的调查不都认真、透彻,多以在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整合至关重要。对此,国内银行必须充分了解与掌握信息流,实时分享与更新企业信息,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这样银行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供应链的动态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还应当保证信息流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供应链信息,银行才能以此为依据制定可行性的融资方案,采取有效的融资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4]。
商业银行应创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综合性的管理理念。比如,在供应链经营期间应强化物流、授信主体的管控。利用此类管理方式,可以把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供应链条中。并且,还要细化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供应链金融的运营工作,以便有效管控信用风险。同时,还要对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员工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与专业水平。比如,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外聘或内部培养的方式,吸纳具备供应链金融经验的人才,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资质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要想提高商业银行预防金融信用风险的能力,需要对产业链条进行严格的审核。比如,建设银行可从企业的经营、实际生产、销售等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严格核实,合理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经营的资产结构、销售情况、主体业务、收益利润、股权结构等。与此同时,还应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划,评估企业对信用贷款的偿还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进而合理的设定出企业的信用额度。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当对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银行协助能力,了解其他中小企业与该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力,降低银行管理成本,避免出现企业融资的风险问题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另外,银行还应当不断优化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准入资质的审查标准,强化对企业物流、运输、仓储等情况的审核,再把审核情况纳入交易评审机制当中,便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快速了解动态信息,进而顺利开展相关业务。
要想进一步加强抵押物担保信用风险防范规则的力度,商业银行可严格按照《担保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结合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经营模式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风险防范规则。基于各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商业银行应按照抵押物的性质、用途、市场价等进行分析与评估,采取有效的抵押物审核方式的措施,保证抵押物具备相应的变现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促进供应链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授信环节是信用风险发生的根源。对此,银行应对企业财务、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摆脱传统信贷业务,严格审查供应链企业财务的进出库流程与明细。采用此类方式可以加强企业抵押物的透明度与真实性。
尽管国内经济正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但部分工作仍停留在基础阶段。在我国金融体量不断增加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对金融衍生品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小信用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转换流通性债券时能够增加对流动性抵押物的需求,商业银行在信贷低压的过程中实现债券化等,这些都可以有效防范国内银行的金融信用风险。
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存在市场不确定性与非对称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应采用搭建金融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方式,有效控制信用风险。首先,银行需要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节点,如市场风险重要风险指标节点、信用风险重要指标节点、流动风险重要指标节点等。利用对这些风险节点的设置,有助于银行高度重视供应链企业在市场、业务、资金等方面的表现。其次,建立综合风险预警系统,比如银行可以按照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特点,根据银行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实际运营状况,建立银行信用风险拓扑图,将各项影响因素与相关指标纳入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当中,为更好地开展预警工作提供便利。在系统规划期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相应的措施,并且还要按照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更新系统,使系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以便更加积极地应对突发事件,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5]。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有效实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而为了有效防止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提高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可采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制定供应链金融审核准入条件、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等方式,保证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