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加富
(庆安县融媒体中心,黑龙江 庆安 152400)
新时期,基层的县融媒体中心仅仅靠主打“县新闻”这一消息类节目,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广大受众的收看需求。而做好专题节目是对新闻消息类节目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专题节目相比新闻消息类节目对相关的报道更详细、更深入、更生动、更具体、更灵活,深受受众喜爱。当地的受众通过观看专题节目也能更加了解本地发生的故事、本地的风土人情、本地的人文景观和本地的发展变化,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能增强受众的自豪感。但做好专题节目对基层县媒体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困难很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转变观念,创新工作,就可以探索出做好基层媒体专题节目的新途径、新方向、新举措。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专题节目报道工作的经历,对基层媒体做好专题节目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做好专题节目,前期策划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做好策划就是要明确专题节目采访的主题、采访的内容、采访的侧重点。采访的主题要根据近期县委、政府的工作宣传重点、百姓当前迫切的需求、新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来确定。采访的内容要根据采访的主题去详细设计,先采访什么,后采访什么,谁来说同期声,需要录哪些镜头,录镜头是录全景、中景、近景,还是特写。这些都要在采访内容的策划中具体标注清楚,只有这样,采访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写稿子时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采访内容策划好了,还要策划好采访的侧重点,侧重点简单说就是同样的采访内容从哪里开始采访,找好切入口,找到采访内容的重点,报道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这样节目播出后才能有很好的宣传效果。笔者所在的庆安县融媒体中心在专题节目《绿乡大地》中播出一期人物专题,专题的名字叫《耄耋呕心著春秋》,讲述的是庆安抗日风云录《迸火溅血》的作者王捷这位耄耋老人,历时十余载,经过艰辛的走访和创作,终于完成一部翔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罪行,以及民众奋勇抵御外侮的35万字的长篇巨著:庆安抗日风云录《迸火溅血》。王捷老人74岁那年开始搜集材料进行写作,84岁高龄完成著作出版发行。这十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千辛万苦,走访调查,埋头创作。我们的记者在策划时把报道重点放在了王捷老人写《迸火溅血》这部著作的初衷和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上。王捷写这本著作的初衷正像他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是为了宏扬抗联精神,用于借古鉴今,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同时缅怀民族英雄和支援抗日的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把抗联精神代代传下去。报道王捷老人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时,记者在很多故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述,重点讲述了三个故事:一是王捷老人在偏远山区采访路上遇到野狗险些被咬伤;二是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病等多种疾病,但始终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坚持走访调查;三是有些人对他工作不理解,冷落嘲讽甚至是骂他傻瓜、疯子、骗子。精心的策划使这期节目播出后在全县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一致好评,王捷老人成为当地爱国主义的楷模,他的拼搏、勤奋、坚韧、奉献的品格,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给人们以鼓舞。
采访专题节目对记者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专题节目稿件比消息类的稿件文字篇幅要长很多,而且专题节目稿件的写法与消息类节目的写法也不一样,在采访技巧方面与消息也有很多不同。县融媒体中心由于人员紧张,很多做专题节目的记者都是从新闻节目中抽调过来的,很少有长时间专门从事专题节目报道的记者,这就需要这些兼职做专题节目的记者,从报道消息类节目的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重新定位自己是专题节目记者的采访角色,实现角色转变、采访技巧转变、写稿方法转变、制作编排转变。这就需要学习专题节目的采访制作技巧,可以在书本中学习相关理论,可以去看中央、省、市的优秀专题节目,可以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索、去总结、去提高。笔者做的第一期专题是在本台专题节目《百姓生活》中播出的,专题的题目是《温馨家园》,介绍的是庆安县庆华社区的发展变化。这种介绍成绩的专题报道,如果按照以往的分出条、列数字、列成绩来报道则没有新意,也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出社区建设发展的成绩。笔者学习借鉴上级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经验,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小事反映大成绩,这样以点带面,以微观反映宏观,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节目中讲述社区服务队的贴心服务时,列举了社区服务队为社区居民送煤气的事儿,家住华祥小组的孙桂范阿姨家的煤气用完了,阿姨年纪大,又没有其他亲人在家,就给社区服务队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半小时后,煤气就送来了。孙桂范阿姨在接受采访时说:“别人家有事都找民警,我家有事找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一件小事,老人的一句纯朴感激的话语,反映了社区为居民服务的贴心。在讲述社区环境的变化时,列举了社区全体干部在3月份冰雪消融的季节,亲自上阵冒着严寒清理冬天堆积在巷道里的积雪的事儿。干部的行动付出,社区居民看到了,理解了,居民们开始主动打开大门,参与到清理的队伍中。巷道清了,出行通畅了。社区居民和干部走到了一起,干到了一起,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居民理解了干部的工作,支持干部的工作,社区环境的改善就迎刃而解了。这件小事证明了社区工作要想进步,就必须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要想居民理解和支持,社区干部必须引领示范带头去开展工作。在讲述社区拓展为老服务范围时,讲述了社区干部为留守老人过生日的事儿,以点带面叙述了社区为老服务所做的细致入微的工作。做好专题节目,提高业务本领,要在实践中看成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每做一期专题节目都要去总结哪里成功,哪里有不足,优点继续发扬,缺点下次改进,这样节目才会越办越好。
基层县融媒体的专题节目,无论是在素材选择上,还是人员素质上、设备技术上都无法与上级媒体相比,收视率相对较低。因此,要想办好专题节目就必须独辟蹊径,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功夫,专题报道要报道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亮点,报道百姓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报道地域风俗文化特色等,从而打造以民生为主,以经济发展、社会成就为辅的特色专题节目。专题节目有特色,贴近受众,受众才会去关注,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笔者庆安县为例,该县就有很多亮点和特色可以在专题节目中报道,比如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庆安的水稻产业在全省闻名。比如庆安的版画、花鼓舞等特色文化,庆安有版画之乡的美誉,花棍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庆安是朝鲜族聚居地,朝鲜族村的建设和文化别具特色。比如柳河五七干校遗址和博物馆,柳河五七干校是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这些都可以在专题节目中具体去报道,受众看自己家乡的节目,那种亲近感、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随之提高。庆安融媒体中心记者在专题节目《百姓生活》中以《老骥伏枥志千里 土地整理建新村》为题,报道了庆安县朝鲜族村勤劳镇曙光村老书记都龙基带领全村人通过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实施了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工程,撤并自然屯,新建中心村的事迹。报道中在介绍朝鲜族村建设成就的同时,还突出民族特色,对朝鲜族村特色的文化风俗、特色的旅游餐饮业、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的劳务输出产业进行报道,从各方面反映了朝鲜族村在党的富民政策和民族政策下蓬勃发展的活力,也让受众对朝鲜族村的生产生活、民族文化有了近距离的了解。节目播出后,去朝鲜族村观光旅游就餐的人明显增多,不但收视率提高了,而且还为庆安的民族旅游产业做了一份贡献。这就是突出地方特色办专题节目取得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一位记者只有时刻保持爱岗敬业、扎实苦干的优良工作作风,工作才能做好,节目质量才能提高,采访专题节目的记者同样要具备这样优良的工作作风,并且这种优良作风对做专题节目的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题节目具有采访时间长、内容多、选题难、报道细、涉面广等特点,使许多记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畏难情绪,最初办好节目的激情、热情没有了,开始应付敷衍,节目不求精、不求新,只求完成任务过得去。有些节目简单采访一下就开始写稿,制作时镜头不够就用以前保存的镜头应付了事。这种工作态度会使工作流于形式,节目的质量一定会每况愈下,甚至会使节目停播。专题节目的记者只要心中装着工作,热爱专题节目,具有做好节目,为百姓服务的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克服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我们专题部的记者张建平就是爱岗敬业的代表,从一件采访中的小事便看到了他的优秀品质。一次他和笔者去采访农民插秧工作,他拿着摄像机站在稻田池梗上录农民插秧的镜头,由于工作认真,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录稻田里的农民身上,忘记了脚下是池梗,一不小心整个人栽倒到了泥泞的稻田里,在他倒向稻田里的一刹那,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中的摄像机,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安全。他重重地摔倒到稻田里,浑身是泥,而手中的摄像机却被他高高举起,安然无恙。当笔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摄像机就是我们记者手中的枪,我作为新闻战线的一个兵,怎么能把手中的枪丢了呢。他的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使笔者深受感动。专题节目的记者还要有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专题节目的采访工作很辛苦,一期节目有时要采访好几天,沉重的采访设备,一段又一段的采访同期声,各种场景镜头的录像,把我们记者忙碌得汗流浃背,身心疲惫。我们的记者报道农业要深入田间地头,报道工业要深入工厂车间,报道畜牧业要深入猪场、养鸡场,记者用我们的一双脚板丈量家乡的土地,用一只笔书写家乡的变化,用摄像机记录美丽的城市乡村。工作越辛苦,就更应该扎实苦干,因为我们热爱这一职业,我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也会品尝到节目播出后的香甜,因为那是我们记者的工作成果、价值所在。
创新是做好专题节目的动力、源泉,更是灵魂。创新要体现在打造精品专题节目的意识上,要体现在策划、选题、采访、写稿、制作、编辑的整个过程中,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里。创新意识就是在思想上始终有一颗做好节目的进取之心,始终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有一种推陈出新的勇气,始终有一种打破常规的胆识。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的精气神,才会有创新的行动。创新的具体行动要体现在专题节目的采访制作过程中,比如在采访内容上多报道基层百姓身边的故事,这是报道内容的创新;比如在制作编排中利用好的配乐增强节目的感染性,这是制作编排的创新;比如节目中画面镜头远景和特写的灵活运用,这是镜头画面的创新;比如出镜记者的适时出镜报道,这是采访的创新。我们专题部的一名记者在报道农民致富增收的故事时,发现这位农民朋友声音特别好听,平时喜欢唱歌和朗诵诗歌。因此,这名记者灵机一动,决定用这位农民给这条专题报道录音,不用播音员录音。他这样想的原因是,这位农民用自己的声音原生态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给人以更真实、更自然的感受,这种创新的讲述故事的形式使节目增彩不少。笔者在专题节目《百姓生活》中报道了一期关于介绍跆拳道知识的节目。在介绍跆拳道几种简单基本的腿法如前踢、边腿、下劈时,在制作上采用了镜头放慢的技巧,同时在镜头旁加上字幕,这样做能让受众看清动作要领,学起来也更方便。同时,笔者在记者现场出镜时,在教练指导学员时都运用了现场声,现场声的运用使受众直观感受到跆拳道这项运动的魅力。在这期节目的最后,笔者用《男儿当自强》这首歌来配乐,并配合音乐播放跆拳道教练带领学员练习的精彩画面。配乐的感染力,镜头的吸引力,对跆拳道这项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专题节目的创新是在实践中获得灵感的,这个实践就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民做好服务,在实践服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采访报道的方式方法。只有我们媒体通过报道为群众服务好了,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才会有更多的群众把身边的事说给我们听,我们媒体的节目素材才会源源不断地从群众中输送过来,有节目素材了,才会为策划、选题、内容上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是专题节目创新的源泉。
综上所述,基层媒体做好专题节目虽然困难很多,制约因素也不少,但事在人为,不要客观找原因,要主观去努力。要发挥基层媒体领导和新闻从业人员的集体智慧,改革求新,走出困境。在专题节目的报道上要精心策划,明确采访的主题、内容、侧重点;要努力提升技能,认真勤奋地学习专题节目的采访制作技巧;要巧打特色牌,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基层媒体的优势;要永保好的作风,时刻保持爱岗敬业、扎实苦干的优良工作作风;要勇于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到采访报道的全过程,深入到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做到了这些就会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就会打造出精彩、精品、受当地百姓欢迎的专题节目,就会使专题节目在基层媒体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在激烈的媒体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