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旭东
(作者单位: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对企业管理体系而言,财务管理占据着命脉性、核心性的关键地位。若财务管理不到位,不仅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还可能引发业务、组织等多方面的次生管理风险。所以,有必要对企业财务内控建设的现存问题展开探究,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第一,全程性原则。一般来讲,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风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可排查、可预见的。所以,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行为时,既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管控,也要回顾既往、分析实际、保持前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风险隐患的从容应对、及时处理,从而稳定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发展质量。第二,全面性原则。在企业内部,制度、人员、技术、资源等诸多要素均会对财务管理效果与生产经营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中必须保证全面着眼、全面着手,以免发生管控纰漏问题[1]。
优质的内控环境是保障企业财务安全、保证内控建设效益的必要基础,若企业内部环境氛围的营造存在缺陷,其内控效率、内控质量都将大打折扣。从目前来看,企业控制环境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环境、组织环境、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存在不健全、不科学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并未在内部建立严谨清晰、层层下放的责任机制,使得相关财务工作、业务工作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这样一来,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治理结构趋于混乱,为营私舞弊者创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当企业出现财务管理隐患或资金资源损失时,也很容易发生相关部门、岗位间相互推诿的情况,继而形成问责难、追责难、补偿难的现象。再如,部分企业的制度体系存在僵化问题,未能及时跟随企业经营结构、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样就会导致出现制度漏洞,并严重削弱制度适用性与约束性[2]。
其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财务管理、内控建设中缺乏人性化、协调化思维,进而导致组织环境的构建相当薄弱。例如,一些管理者倾向于采取“一言堂”式的管理方式,缺乏与员工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此一来,既会对相关管理决策、建设任务的实际传达力、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也容易引发用工关系紧张、基层隐患频现等问题,并严重限制员工参与财务保障与内控实践的积极性。再如,部分企业并未落实业财协作建设,使得组织内部形成各部门、各岗位间各自为政的“孤岛化”现象。在此背景下,业财双方将很难实现信息对等与工作衔接,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效益的保障与提升。
再次,对现代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保障经营活力、内控效力与竞争实力的核心要素,但目前很多企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并不理想。例如,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主题团建等文化活动时,并未将现代化、集体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内控战略理念融入其中。这样一来,既难以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内控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无法充分引导员工对成本控制、资源节约、风险防控等方面提起重视,继而难以实现员工个人理想信念与企业总体内控愿景的有机统一。
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内控建设涉及多种具体的控制活动,如财务预算控制、应收账款控制、经营成本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报表单据控制等。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这些控制活动的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粗放化问题,继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频现、内控质量低下。例如,在财务预算控制中,部分企业更倾向于“回顾历史”,而不是“展望未来”,即把预算依据信息的采集来源局限在企业既有经验当中,并没有对未来的企业经营变化、市场波动趋势进行考量。如此一来,便很容易出现预算方案与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相偏离的情况,继而埋下预算形式化、预算紧张化的隐患。再如,在经营成本控制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产品质量或服务口碑,存在成本管理只设下限、不设上限的情况。在此背景下,采购、生产等环节中资金资源的利用随意性将大大增强,继而对企业的财务内控与效益保障产生负面影响[3]。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其控制效果与控制模式存在高度相关性。在此背景下,若企业在内控实践中使用的控制技术、控制工具、控制手段过于落后,其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质量将难以达到理想水平。例如,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习惯于采取“事中控制”或“事后控制”的模式,即将财务管理行为囿于生产经营阶段,或在财务风险发生后开展调查、补救等工作。显而易见,这两种控制模式无法贯穿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很难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及时处理。再如,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仍有部分企业采取人工化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手段,仅将计算机设备、信息化技术用于数据运算、报表编制等简单性、辅助性工作环节。
第一,优化制度环境。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对各项财务、业务工作的具体任务、职责进行明确规划、层层细分,最终做到落实到岗、具体到人。在权责明确的前提下,一方面能保证各责任人处于有导向、有约束的工作状态,从而有效避免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即使发生资金损耗、资源流失、账实不符等风险事件,也能保证有人可问、有责可追、有据可查,从而将企业实际的效益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其次,在财务管理决策规划、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初期环节,企业应严格做到立足实际,以自身的资产结构、资源条件、经营结构、管控需求为准,而不是盲目地对同类企业、优秀范例进行照搬套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治理体系与企业内控基础间的协调性,从根本上保障各项制度的可行性与执行力[4]。
第二,优化组织环境。一方面,企业应摒弃“一言堂”式的组织管理方式,在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渠道。例如,可在企业内部设置员工信箱,或定期组织员工代表大会,为企业内部信息的上传下达、真实流通提供有利条件。再如,在编制财务内控制度、实施重大经营决策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向基层员工征询意见与建议,并将征询结果作为重要的工作依据。这样一来,既能充分改善企业内部的用工氛围,并实现财务内控建设中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也能建立全员性的财务监督体系与反舞弊机制,从而为企业的效益提升与内控强化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业财融合对于企业财务内控建设而言极为关键。在完善组织环境的实践中,企业应通过编制专项制度、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引导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建立积极稳定的信息交互与工作衔接关系。如此一来,当业务工作中出现资金资源收支变化时,财务部门可第一时间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精准性与及时性。
第三,优化文化环境。在开展内部文化建设活动时,企业也应有的放矢地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元素渗透进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群体的引领、带动与感召作用,使员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财务内控建设。例如,企业可围绕业财融合、财务风险、职业道德等方面设计活动主题,组织员工进行辩论比赛、征稿比赛、讲座培训等活动。通过参赛、学习,员工群体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企业财务内控建设的重要性与全员性,并深切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责任与价值[5]。
从本质上讲,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是由多个内控环节、工作细节组成的。所以,要想将整体内控效果提升至较高水平,就必须着眼于具体的财务控制活动,做好细节性、精益性的管理工作[6-7]。例如,在编制预算方案、实施预算控制时,企业相关人员应加快转变工作观念,在总结企业既有经验、分析企业经营状态的前提下,积极投入市场调查、行业分析等工作中,从而对企业经营发展趋势、行业市场变化规律形成明确了解。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充分提升财务预算的可靠性与前瞻性,确保预算方案能够顺利运用到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对相关经济活动起到规范、约束与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财务预算对企业战略决策制定、风险预案设计的指导作用,进而帮助企业更加稳健、科学地实施投资、投产等行为,并促成财务内控体系的强化与完善[8]。再如,在生产经营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可采取限额设计的手段,对物料采购、设备更换、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成本上限、下限作出明确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成本投入与实际经营需求相匹配,也能避免采购、生产等环节发生资金资源利用的盲目性问题,从而防止资金资源浪费、人员徇私舞弊等风险事件出现[9-10]。
在新形势下,企业应充分意识到新型技术资源、管理工具在财务内控建设中的作用,继而积极、深入地开展信息化、现代化改革,致力于提升内控模式的先进性、灵活性与实效性。例如,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时,可将PDCA循环这一先进管理工具应用到工作当中。简单来讲,PDCA 循环以“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作为基本逻辑,并强调实施全面化、全周期的管理行为。基于此,企业在正式开展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之前,应统筹市场、资源、组织、业务等多方实际条件,做好内控计划的编制工作。其后,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对内控计划进行逐步执行。再后,在阶段性的经营管理工作结束后,对计划预期与计划执行效果进行检查比对,从而分析出当前内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管控隐患。最后,再结合分析结果,对内控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并将其投入下一阶段的执行实践中。这样一来,便能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有效衔接,并形成持续趋优、不断完善的财务内控建设机制,从而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增强内控效果提供有力支持[11]。再如,企业应大力开展整体性的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智慧金融系统等先进工具,从而将数据核算、报表编制等简单性、机械性财务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在此基础上,做好SAP 管理平台、ERP 管理平台等的搭建工作,将各类信息资源作为企业内控建设的支撑条件与运作基础[12]。如此一来,一方面能使财务人员从低效益、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企业从战略决策角度更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排查与防控;另一方面能促进企业内部数据信息的高效流通,并大幅提升其在财务内控建设中的利用价值。
企业财务内控建设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特点,并会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而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内控环境、内控活动、内控模式等方面的管理实践问题,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制度约束、组织保障、文化支持等内控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内控环节采取差异化、科学化的优化措施。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利用新工具、新技术,以推动财务内控体系乃至企业整体的现代化、先进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