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题的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利用
——以2022 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为例

2023-04-05 03:56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命题题目情境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杨 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所谓真实情境是指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经验的生活场景或对之进行的模拟。 教育、生活、社会是一体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基于生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还原到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与具体情境的互动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科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科技能,端正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学科素养。

高考试题因其规范性、科学性、选拔性特征必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促进学生真实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素材。作为学习情境的试题通常可以理解为由命题情境和测试任务两部分构成。命题情境是命题人为学生提供的信息,而测试任务则是基于信息所呈现的具有限定的问题。测试任务的解决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情境信息、任务方向、任务限制和任务意图,依据自身既有的学科素养,即储备的知识、积累的能力、 形成的经验和方法对任务情境做出合乎要求的任务表现。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利用典型题目来创设和利用真实的学习情境呢?

一、利用文本信息,在分析与综合中理解情境

一道命题通常包含情境信息和任务信息两部分。情境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图表、数据、图形、符号、图像等信息,任务信息通常在题型、知识(或单元或模块)和问题指向等方面加以限定。

情境信息的读取是试题任务解决的前提。 情境信息的获得通常会经过从读懂到读通两个过程。所谓读懂即要对文本提供的情境信息做到准确把握,读通则指要建立命题情境中信息与学科知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社会热点的关联,把握信息背后的命题意图。 下面以2022 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乙卷政治38(1)为例加以说明。

该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及成因”有哪些。 从作答情况看,有数量相当多的学生没能准确地区分“压力”和“原因”,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没能关注材料中PPI 较大幅度的高于CPI 这一现象。 分析失分原因,主要是考生对试题的情境信息没有准确把握。具体说就是,微观上,学生没能准确把握“压力”和“原因”、PPI 和CPI 概念的内涵;宏观上,学生没能很好地把握题目的命题意图和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 导致没能关注到材料信息所蕴含的内在经济逻辑,即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成本提高,从而导致利润空间缩小,进而导致社会消费水平下降。

可见,情境信息的读取应遵循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二、重视学习过程,在探究分享中深度理解

再说试题任务信息的应用。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应用知识。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高考题目任务要求,使之转换成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享。探究是因,分享是果,重在过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辨识、分析和分享,既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也能将材料分析和个体体验相结合,做到真懂、真信和在实践中真用。

下面以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38(2)为例加以说明。该题目承接上一问,在分析了“我国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之后,进一步设问:“提出企业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 此题目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学科任务分类属于预测与选择,属于典型的基于问题寻找措施类题目,适合进行课堂探究与分享。

要依托命题情境真实地解决问题,就要清楚命题的任务信息和任务信息背后的信息。为此探究分享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是“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其中“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限定尤其要引起重视;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行为主体所面临的压力是什么,即该问题是基于上一个小问题的分析;再次,引导学生理解目前中小企业不仅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等优势,也存在社会责任、诚信意识弱等问题。 在如此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作答示例:

①面对销售困难,应该努力“开拓产品的市场和销路,也应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②基于中小企业灵活、机动、适应性强的优势,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③针对中小企业客观存在的以利益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弱,诚信意识弱等方面,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

三、设置认知冲突,在辨析与评价中深度思考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命题设计,不像传统测试题目那样具有完整明晰的条件和问题结构,也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和解题套路,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在解决命题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深入思维,把习得的知识、规则变为思维的素材,重新组合,以能够解决新问题。设置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022 年新高考浙江卷40(2)设置了如下测试任务,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有关知识,回答面对俄乌危机和冲突,中国政府为什么提出上述四点意见并积极寻求俄乌危机的和平解决?

该题目按照课程标准学科任务角度属于解释与论证,是典型的原因类题目。 在试题情境中提供了两则信息,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声明中明确提出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照顾当事方合理安全关切, 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联大第11 次紧急特别会议表决要求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时投了弃权票”。 两则信息体现了我国对于俄乌冲突的一贯态度,但在很多考生眼里却感觉两则信息所透露的外交立场是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的。 该信息情境和任务的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综合使用联合国宗旨与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主张等学科知识,还要求考生能了解造成俄乌冲突的北约东扩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四、变式测试任务,在比较与迁移中厘清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任务活动为描述与分类、 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通常理解四个方面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在命题中,在具体题目中则会根据情境的选择和考察的需要做出多种命题变化。恰当地利用试题任务进行变式训练对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和任务解决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例如,以2022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40(2)为例,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 ”该题目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角度选取情境,是一个典型的意义类题目。 如果在情境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为“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则很不一样。 单纯的意义答案就会更加发散,而A 对B 的意义则要求更加关注影响的针对性。 如果再调整为“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题目则变成了原因类题目,回答原因类题目则需要回答劳动这一本体的属性特征。

再如,上文所提到的2022 全国乙卷38 题,变式为“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当地政府为帮助企业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由于任务中主体的改变,答案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启示我们,教学中通过设问变式、比较研究等方法,强化学生对设问信息中学科任务要求的敏感度,提升考生对设问意图的辨析能力,进而增加考生的解题经验。

情境是命题的背景,任务是命题的方向,素养是考察的目的。只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分析情境、解构问题、参透意图的能力,学科素养的提升将是必然的结果。

猜你喜欢
命题题目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护患情境会话
追根求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