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禹平(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小学 225300)
信息技术是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体育教学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现今中小学体育课堂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要素,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新了课堂形态。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凸显核心素养指向,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素养,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审视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并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
中小学体育课程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旨在提升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往体育课程以示范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仅被动跟随教师进行练习。学生在课堂中常感到不得要领,难以理解运动技术的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主动性较弱,学习情感投入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应对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丰富教学媒介、优化课堂输出,可转变以往仅通过语言和示范等途径进行信息输出的局面。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以更为多样的形态呈现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运用信息技术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力,为体育课堂注入生动、活泼的元素。信息化的体育课堂能够更新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加喜爱上体育课。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符合体育学科基本育人规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此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普及,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重心从知识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让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时应以“学”为中心,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均应统一于“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做”的要求去协调“教”与“学”的方法。体育课程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课中应生动地演示“怎样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应“怎样做”。
(1)呈现运动过程,突破技能难点
观摩运动过程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可通过此环节了解运动要领。对运动过程的观摩与学习,直接影响学生个人运动表现。此环节重在充分展示细节,并在演示基础上进行理论讲解。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技能难点。例如,原地侧向推实心球的运动项目对多数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很难一气呵成地完成所有动作。即使教师示范了动作要领,学生也不太能跟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原地侧向推实心球全过程,再用分镜头展示分解动作。使用多媒体分解展现动作,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将运动过程分成“握球和持球”“预摆姿势”“掷球”三个环节,逐步讲解各环节要领。演示分解动作时,可以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察,并尝试模仿、跟学、演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学习运动过程。
(2)展示生动画面,促进知识建构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多视觉性信息,让学生充分吸收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制作体育教学资料片,通过资料片展示生动画面、促进知识建构。例如,篮球运动中包含大量的跑动、投篮运动,容易引发腰部性扭伤和腰背肌肉拉伤。教师可以创设一次体育室内课,专门为学生讲解如何预防和应对篮球运动伤害,不仅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子课件,直观展示如何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还可用生动画面说明如何在跑动和投篮时使用正确姿势,并演示冰敷、平躺休息等应急处理方法。信息化的生动画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展“线上课堂”模块,让学习活动在实体课堂开始前发生,可起到优化教学流程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指引学生开展课前自学,令教学回归“学”的逻辑起点。当“学”的主动性增加时,“教”的活动也会更为高效。
(1)提供自主学习视频,展示运动要领
教师在课前提供自主学习视频,可以让学生初步把握运动要领。有别于课堂上集中统一开展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视频可以由学生在课外用碎片化时间观看。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自主调整观看方式。自主学习视频主要运用于较难的课程模块中。教师可针对这部分内容制作时长为五至六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例如,“足球传接球”是关键的课程模块,对足球运动技能的整体习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利用线上途径,提供展示足球传接球基本技能的自主学习视频。视频中分为两个主体模块。首先,展示往届学生开展足球传接球的运动过程,并用语音进行解说;其次,用文字整理基础传接球要点,包括注意接球身体姿态和后侧脚停球等。播放课前学习视频后,学生对该模块运动要点和误区就有了基本理解。这有助于减少实体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知识差,优化师生互动。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将让体育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所需。
(2)基于视频提出问题,促进初步思考
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很少有“想”的活动,造成个体活力低下。线上教学渠道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想”的空间。教师可基于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初步思考,获得个性化理解。例如,“立定三级跳远”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对其中的动作转换把握不当,动作缺少流畅度。鉴于此,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了三条演示立定三级跳远过程的视频。其中包括一条动作标准的视频,另两条视频则存在问题。要求学生同时观看三个视频,并思考问题:请说说在立定三级跳远中,“跳”“跨”“落地”三个环节分别要注意的事项。参考标准视频,说说其他两个视频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可以来回比较三个视频,通过细致观摩找出问题答案。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可以提升线上学习模块中“学”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以往体育教学忽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引入课外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结合校内体育课程中设置的运动项目,引入一些课外学习资源。例如,中学生普遍觉得排球运动难度较高,即使掌握了运动技术也很少在课外参与排球运动。可以引入气排球课程,让学生用球体大、重量轻、技术要求较低的气排球开展运动。为培养学生兴趣,可以利用学校公共场合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气排球比赛录像。学生在观看赛事时会将其与传统排球相对比,对气排球的玩法形成初步认知。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再开展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中会更为积极地探索运动技术,也能够更多地体会运动乐趣。
信息技术能否发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取决于教学主体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理性认识信息技术价值,结合体育学科特质应用信息技术。在应用时,应充分考虑体育教学整体结构。课堂中要注重把握好实施细节,让信息技术真正有利于“教”和“学”。
每次体育课都具备明确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目标。紧扣课程目标应用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新颖的教学方式,但不应片面为求新意、求亮点而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演示为例,多媒体演示的内容并非越复杂越好,而要根据教学需求适度把握。如在小学教学足球运动基本要领时,可从两个方面把握多媒体演示要点:一是要展示运动员踢球的整体画面,二是将触球动作细节进行放大呈现。信息技术大多以“介入”形式运用于体育教学,要保障介入方式体现课程目标。
现代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体育课堂中许多活动仍要通过传统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讲授仍很重要,由多媒体资源输出的要领讲解无法完全代替教师讲授。教师讲授还有许多情感性内容,能够促进师生沟通。课堂中传统学法如小组合作法、游戏法、个别化指导法也必不可少。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令信息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互补充。
信息化资源中承载着丰富的教学信息,是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高质量的资源能够生动呈现课程内容,并更好地引导教学互动。教师平时要多反思实践教学效果,识别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对高质量资源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归类、总结、积累。从学校角度看,则可以创设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储存多媒体视频、赛事实录、体育课堂实录等资源。积累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为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够以“学”为中心优化教学形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支点。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价值,使之在创设情境、课前导学、课外学习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