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瑞 江俊成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发展实践及经验探析
张 瑞 江俊成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经历了初创期、曲折期、恢复发展期、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对巩固各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结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物质基础,三是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基础。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发展历程;基本经验;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70 年的成就值得自豪,70 年的经验尤须铭记。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1]梳理新中国70余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与完善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教育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中国致力于解决民族不平等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享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制度上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权益,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并维护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上世纪50年代,吉林延边自治州召开了第一届民族团结模范代表大会,将9月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1951年9月第一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民族教育会议并积极筹备发展民族教育工作委员会,使全国民族教育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受历史文化影响,在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上,存在歧视与不平等现象。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强调要认真处理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文化符号,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带有贬义的“满清”称呼被停止使用,城市“迪化”修改为乌鲁木齐,从文化上努力消除民族不平等现象。
这段时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遭到严重冲击。“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社会主基调,民族干部受到攻击、民族政策无法有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开展举步维艰,持续发展中的民族团结良好现状遭到破坏。毛泽东同志号召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等运动,使全国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区域获得了先进人才的支援,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互通互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入了恢复发展期。一方面,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陆续开展,1988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事业中取得了重要成绩的代表们授予了荣誉奖励,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反响。民族团结主题书法展览、民族团结主题歌唱比赛等纷纷展开,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举办民族团结宣传活动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月”,199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把9月作为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宣传月”在各地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邓小平提出“两个离不开”理论——“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将“两个离不开”理论深化为“三个离不开”,增加了“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内容,提升了人们对于民族团结的本质理解。另一方面,法律建设也在快速完善,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愈发受到重视,2008年发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校教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要注意开展的形式内容,针对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把要求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生活中。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努力下,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2014年召开第四届中央民族工作会,2015年召开第六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2021年召开了第五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5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表明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进步”意味着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追求卓越过程只能依靠共同奋斗,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完成。随着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解的深入,民族团结工作有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在2017年建立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的评审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基本实现了省、州、县三级覆盖”[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工作,在全国校园中深入开展了爱国民族团结教育,宣传“三个离不开”民族团结理论思想。在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强调坚持思想教育与处理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发展经济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历史证明,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歪曲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就无法得到很好处理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苏联、南斯拉夫解体等案例就是前车之鉴。首先,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这些成果都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其次,采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学说时,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大力援助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地方民众生活水平,为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依据“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着反作用”的基础理论,密切关注中华民族多样性,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基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是根本。世界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与国家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的时候,民族和谐关系就容易被打破。国家特别关注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受自然条件与历史发展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脱贫压力大。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于脱贫攻坚战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4],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族群众的承诺。脱贫攻坚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0万人,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5]。另一方面,探索因地制宜的前进道路,祖国幅员辽阔,自然风光皆有,民族构成复杂,人文旅游资源历史积淀丰富。一些地区发挥了区位优势,抓住了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战等战略机遇,发展特色经济文化产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团结了各族人民群众。
重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强调要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凝练民族文化中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要素。一方面,坚持提高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感与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学习了思想精髓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同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对待各民族风俗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各民族互相理解加强团结,才能使得中华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落实于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教育一贯坚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用真善美的理念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使各族群众团结汇聚一心,携手向前。
民族问题处理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坚持在各族人民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6]。在民族团结教育事业中,必须加强和贯彻党的领导,这是科学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在民族团结教育宣传中,党政媒体要发挥指引作用,各级党政媒体及官方网站要对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进行报道,对民族不团结言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阐释正确的方针政策,占据民族工作舆论主导权。各级政府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各族民众交流提供更加方便的平台,对民众的诉求进行合理的回应,增强党和政府与各族人民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坚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科学分析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下,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处理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创举,是中国对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所做的突出贡献。加快制定和实施各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和行政法规,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7]第一要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做到民族团结教育对象全覆盖。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对象不仅仅包含各少数民族群众,也涉及到广大汉族群众,只有将教育对象涉及各族群众,才能让各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第二要规划好民族团结教育的顶层设计。党和政府要担任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民族团结工作会议传递民族工作要点,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第三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多用途的民族团结工作网络平台,依托网络载体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与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立健全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借助新媒体平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媒体路径,努力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势在必行”[8]。更多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线上民族团结教育,而且与线下宣传教育共同形成更好的联动。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比汉族干部更独特,他们了解本地区的情况,知道当地民众的所思所想。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9]一方面,提高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核心教学课程,通过教学引领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要多渠道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培训,精准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帮助少数民族干部丰富业务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推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事业需要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进行少数民族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选拔干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合格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选择任用。要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选拔办法,克服“一刀切”的问题。不断优化干部人才推荐与交流机制、少数民族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少数民族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等,着力构建促进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人才机制。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3]王延中,隋青.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10.
[4]文森.“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宁夏考察调研[N].中国青年报.2016-08-01(2).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EB/OL].[2021-4-6].http://www.scio.gov. cn/zfbps/3283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
[7][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8]陈晓婧.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媒体路径的研究——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H5产品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5):80-86.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桂教工委宣〔2020〕15号);
2021年度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十八大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巩固民族团结的历史实践及经验研究”(课题编号:MKS21002)。
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对策研究》(GUTDJ2019010);
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党建+”理念下的学生党支部建设机制研究》(GUTDJ2019035)。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