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地容,雷易娜
近年来,农村幼儿园在“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过程中开始立足于农村幼儿园特有的生态环境建设属于自己的质量文化,希冀通过质量文化引领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从学理层面澄清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理清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不仅能为农村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质量文化”这个概念源自管理学,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在其著作《朱兰质量手册》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组织要有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技术和以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文化,才能做到质量卓越超群。由此提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的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1]。2002年,欧洲大学协会(EUA)提出质量文化是一种旨在永久提高教育质量的组织文化,认为质量文化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文化和心理要素,指向组织中人对质量的共同价值观、信念、期望和承诺;二是结构和管理要素,指向质量管理系统并协调个体努力的质量改进过程[2]。教育领域的质量文化不同于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质量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更重视组织机构中人的作用,强调质量管理应从外控式转向内控式、从技术理性转向文化理性、从科层式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把组织内部成员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质量意识、质量承诺作为质量文化的核心。
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是农村幼儿教师长期共同努力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凝聚、规范、导向、激励和约束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培育着教师共享的价值观念,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师凝聚力、向心力和共享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还关乎教师的职业流动,有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园文化水平越低,教师的流失意愿越高[3]。
文化的主体和目的是人,人“栖居”于文化生态之中,在适应文化生态时创造着文化,是文化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的核心动力因素。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应是幼儿园内部的园长、教职员工、幼儿和外部的政府、社会组织、家长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长期互动的产物。但是我国农村幼儿园班均规模和生师比大、基本卫生状况差、游戏材料缺乏等问题的长期存在[4],其发展逻辑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度要求建设质量文化,遵循“自上而下”的外在于农村幼儿园的“命令—控制”的文化生成路径,又因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流动性强、园长管理能力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幼儿教师、幼儿、家长等直接建设主体在外在权力和制度安排下只能被动应对,扮演着执行者、旁观者、追随者的角色,质量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被消解。建设主体单一性造成农村幼儿教育主体尤其是教师质量自觉意识薄弱、质量自觉能力不强,难以产生对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各级政府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扩大办园规模、提高乡村儿童入园率,把扶持重点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制度层面。农村幼儿园在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本身治理水平不高的双重境遇下,常常被动接受政府管理,把质量文化建设重点也放在硬性的物质与制度层面。对于质量意识、质量信仰等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质量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足,如有学者提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器物层面’,忽视‘意义层面’和整体性”[5]。每种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都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功能地位即“文化生态位”,当文化因子处于适宜的“生态位”时,文化生态系统就会达到系统内部的平衡和谐,否则就会出现文化冲突。单方面重视质量物质与制度文化而忽视质量精神文化,尤其忽视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会造成生态系统“错位和缺位”,使质量文化建设悬浮于表面,出现“有形无魂”等问题。
很多农村幼儿园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随意性强。各项规章制度零散、不成系统,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制度与制度之间、制度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断裂。这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造成质量文化内容碎片化、孤立化和非系统化,无益于构建完整动态平衡的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体系。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基本上在“保基本、兜底线”,解决有园上等结构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日益增长以及乡村社会不断转型,农村民众对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全面提升质量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农村幼儿园通过质量评估、质量监测等技术手段提升质量和建设,使得办园行为越来越规范。技术手段的标准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给农村幼儿园质量管理带来了操作上的便利。但质量本身负载着文化价值,用标准化手段、技术和程序建设处于不同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忽视了质量的文化规定性[6],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技术手段的对象侧重于“物”,注重管理的“物化”结果,无法培育“人”自觉的价值观念和质量愿景,而这恰恰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
究其原因,一是源自政府重点关注农村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忽视配齐配足配好其软件;二是农村幼儿园自身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内部造血式”的主动发展,致使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证主义色彩和技术理性取向浓厚,技术理性取向背后的逻辑是追求质量的标准化、客观化、统一性和确定性,对文化的差异性、主观性、多元化、情境性等人文性特征观照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仍然是学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财政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普惠性资源匮乏等[7]问题的解决需要来自外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强力支持,加上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建设经验水平较低,需要继续借助外部环境的力量推动积极学习和借鉴质量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中心幼儿园通过走进浙江安吉,学习安吉幼儿园质量提升成功经验与做法,实践探索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路子,少走了许多弯路,质量提升快速,该园成为贵州省第三所评上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农村幼儿园。但是,大部分农村幼儿园过于依附顺从外部环境,在学习借鉴时照抄照搬、生搬硬套、机械套用城市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思路、经验和做法。这样,质量文化并不能成为农村幼儿园全体师生员工内含于心、外显于行的文化系统,反而削弱了农村幼儿园自主建设质量文化的内生意识、动力与能力,遮蔽了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的独有特色。
文化的主体性要求农村幼儿园教育主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建“自觉自发、共同享有”的质量文化。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村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和乡村亿万家庭和谐幸福。作为责任主体,政府一方面要为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政策经费支持,构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改变“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模式,向幼儿园、社会、个人下放权力,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和支持多种力量参与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全面客观认识农村幼儿园的价值意义和形成科学的农村幼儿教育质量观。
第二,发挥农村幼儿园关键作用。《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指出园长是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要“凝聚幼儿园文化建设力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园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形成科学的质量理念和质量建设能力,基于农村幼儿园文化生态环境,整体设计质量文化建设“蓝图”,适度放权分权,保障平衡教师和其他员工质量话语等权利,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建设全过程,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提供条件。农村幼儿教师是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的“代言人”和“直接创造者”,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等构成了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的核心,在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改变“局外人”身份。农村幼儿园要唤醒教师参与建设的责任担当和自觉意识,为其赋权增能,培养本园质量文化的认同感。质量文化建设成效最终要在幼儿身上得以具体表达,应把以幼儿为本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吸引幼儿参与建设。
第三,其他主体主动参与建设。社会力量应主动参与农村幼儿园质量建设并进行有效监督,为农村幼儿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氛围。农村家长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激发家长参与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能拓宽乡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地域适宜性。
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样态,是在长期农村幼儿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由质量物质文化、质量制度文化、质量行为文化和质量精神文化等构成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完整系统。
在建设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时必须要用整体系统性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所处的时空位置,注重质量文化子系统与子系统的互动、传承与共生。质量精神文化涉及与质量的理念、愿景、信仰和价值,是质量文化的灵魂,建设时应将其作为重点。培育农村幼儿教育主体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和质量愿景,下沉到质量文化的最深层,使质量文化建设“有形有魂”。
同时,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要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全面均衡建设质量物质文化、质量制度文化、质量行为文化和质量精神文化,注重文化子系统的循环式交互作用,使文化生态中的每个系统都能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
从时间来看,文化具有流变性和积累性,要促进文化子系统延续性发展。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需要长期的孕育积淀和涵化过程。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步到位、一次性建成、一蹴而就的“运动式”建设都违背了文化的生长逻辑。农村幼儿教育主体要从时间序列考虑本园发展历史,找到园所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及时加以修补、调整和完善,使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伴随着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发展的全过程。
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是关于农村幼儿园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文化,质量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第一,继续通过审核、评估、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202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的方式、内容等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农村幼儿园应利用技术化手段对照质量评估体系和方式进行自评,让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评估中不断地形成、反思和改进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和质量行为观。
第二,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文化是人的价值意识本原,通过文化的濡染与涵养,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形塑人的思维习惯。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应从文化层面来提升质量,关切文化与质量、文化与组织、文化与管理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利用或创造农村幼儿园优秀文化来引领全体师生员工生成共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全体师生员工浸润于文化之中建构意义,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
第三,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坚持人本性。改变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证主义倾向,把建设关注点从侧重工具技术理性转向文化价值理性、从科层式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突破技术所围裹的现代性藩篱,观照质量文化差异性、多元化、情境性等人文性特征,使建设的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既能体现育人价值,又有助于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受到中国社会变革、乡村社会转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又与农村幼儿园内部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班级文化和教育系统内其他各子系统紧密相连,这就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创设文化生态环境,处理好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交融共生关系。
从教育外部生态系统来说,应不断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农村幼儿园育人文化氛围。
从教育内部生态系统来说,应通过政策制定、媒体宣传、社会帮扶等营造有利于促进农村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农村幼儿园应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积极健康、开放包容的园所文化环境,建立制度规约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和组织责任意识,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导向。内生性的质量文化更有助于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文化之根。这就要求作为质量文化关键主体的农村幼儿园要自我驱动,综合考量本园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从具体问题出发,对自身质量行为进行反思、监控、修正、改进,激发和培育教师主动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动力和能力,把外部要求规约变为内部主动需求,达到对质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8][9],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内在潜能,形成质量文化认同感,增进农村幼儿园质量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文化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