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滨海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江苏 盐城 224500)
装配式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建筑模式,其建筑方式不同于一般现浇式建筑,引入了工厂预制以及现场安装等相关流程,质量风险点随之增加[1]。同时,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备的设计、生产与施工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相关指导性与规范性文件,影响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2]。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为此,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成为建筑工业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是一项必须克服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A 项目为综合性项目,建筑面积为34 073m2,建筑高度为66m,地下层数2 层,地上层数为13 层,项目所在的区位较好,有着便利的施工运输条件。项目住宅均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装配率和预制率分别达到了50%和20%,水平预制构件的使用比重为70%。目前装配式建筑依然处在探索阶段,项目所有参与人员都不具备复杂装配式项目的参与能力,所以,从整体上看,本项目装配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概况如表1 所示。
表1 项目概况
A 项目在施工的进程中设计装配式施工的实况内容以图片的方式予以展示,如图1~ 5 所示。
图1 PC 构件装车
图2 PC 构件堆放
图3 预制叠合板施工
图4 预制剪力墙施工
图5 现场样板
(1)使用OWA 算子赋权法明确指标的权重
将指标A 评价数据集合(a1,a2… an),然后从大到小进行数据排列,最终获得(b1,b2… bn)。然后,计算bj 的权重。
利用加权向量w 完成评价数据的加权,最终获得指标Ai的绝对权重ωi。最终通过计算获得指标Ai 的相对权重。
(2)评价集的构建
在管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实际质量的过程中,通常采用评价等级划分,构建评估对象评价集为V=(优,良,合格,差)=[90,80,60,0]。质量管理评价区间值如表2 所示。
表2 质量管理评价区间值
假设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m 个评价对象,n 个评价指标,按照n 个评价指标为m 个评价对象打分原始数据矩阵R=(rij)m×n,其中rij代表第j 个评价指标下第i 个评价对象评分值。
将指标权重向量wi 和Ri 相乘,完成模糊综合评价。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工作经验,汇总了质量管理评价指标A,将其分成了施工前(B1)、施工中(B2)和施工后(B3)三个一级指标和15 个二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隶属度分析,专家在对项目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充分了解以后,按照自身知识储备以及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对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专家数量n 为10,评价得分为在不同评价区间专家数量,如表3 所示。
表3 施工过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表
根据表3 可以获得A 项目施工进程中各个质量影响因素的隶属度矩阵,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对应的矩阵分别为R1、R2 和R3。
A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矩阵B=(0.1309,0.3354,0.5495,0.0000)
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为71.5830,为合格水平。
由此可见,A 项目装配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合格水平以上,得分主要集中在良好和合格两个等级,如果可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质量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该项目的施工质量。
当前,A 项目装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整体处于合格水平,从影响因素评价情况来看,对A 项目装配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布在施工的整个阶段。施工前,影响因素多为PC构件相关问题,施工中则主要是施工作业问题,施工后则为监测验收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全面提升A 项目的工程施工质量,要强化施工前的PC 构件质量管控,保证PC 构件进场检验与保护到位;施工中要注重提升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确保PC 构件施工规范化、标准化;施工后要合理采用专业化的检测工具,确立合理化的验收、检测、问责机制。
施工前的质量因素包括了PC 构件的质量问题、进场检验、保护到位以及施工前检验到位等方面。为此,前期准备阶段,要加强规划,完善施工的条件,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够顺利开展。比如,针对PC 构件的质量问题,生产工厂要加强质量控制,充分结合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开展构件生产作业[3]。构件的生产工厂要加强和设计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的改正设计方案中的错误,确保生产出来的构件有着过硬的性能,保证建筑结构更加安全。构件生产过程中,建设单位以及生产商要制定自检、互检以及专检机制。首先,自检。生产班长负责质量检测,以质量标准以及工艺要求为依据对生产的建筑产品进行检查,记录最终的检查结果,并且在PC 构件上标注自己的名称。其次,互检。生产班长严格审查移交的半成品以及中间体,按照质量指标和交接要求对构件进行验收。最后,专检。质检人员按照质量标准检查建筑产品,对关键的工序以及质量控制要点做详细检查,并予以记录,采用数字化工厂标记自身的名称。数字化工厂标签指的是构件上的产品标识卡,采用二维码的形式记录工程的名称、产品编号、监理验收、使用部位、产品名称以及规格等相关构件信息。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施工方、设计方、构件生产工厂以及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集中探讨,将责任落实到位,确定相关主体的职责与任务,制订出健全的质量管理方案。在构件运输的过程中,要保证运输路线的最优化,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构件的损伤,构件进入施工现场以后,要检查套筒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混凝土强度报告等相关证明性文件,并且检查构件的外观是否存在漏筋、开裂以及不平整的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一般性缺陷,要按照技术方案予以处理,并且要重新对构件进行检测。预制构件和现浇结构相邻部位存在200mm 宽度范围内的平整度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控制在1mm 以下。构件检测完毕后要摆放整齐,管控摆放场所的环境,防止搬运的过程中发生损坏。构件的摆放位置要满足吊装要求,将构件按照顺序放置在塔吊的工作区域内[4]。
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了人员的专业程度、临时支撑设置牢固度、构件连接节点强度、构件安装尺寸误差以及后浇段砼强度等方面。要想提升施工的质量,首要任务是强化人员的管控与培训[5]。装配式建筑施工对于工人的工艺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工地上进行现场作业的主要是农民工,这部分群体施工经验与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所以,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要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是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6]。只有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才会更加有序和专业,才可以有效杜绝建筑施工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升房屋的建筑质量。为此,在招聘施工人员的时候,可以设定招聘条件,多招收一些熟悉装配式施工工艺的熟练工人。如果市场上这类人才相对短缺,那么可以招收一些曾经接触过装配式施工工艺的建筑工人,将分配工作细分成不同的部分,利用下班时间为工人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工人演示施工的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确保施工质量。
当然,除了前文提到的构建质量问题以及人员的专业技能问题以外,施工规范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施工步骤不合理,将会导致大量的耗材被浪费。因此,要注重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健全施工步骤。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方式与施工步骤,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构件连接节点强度不够、临时支撑设置不牢固、吊装作业规范性差等,及时排查,并予以解决,提升施工现场的质量管控水平[7]。
施工后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了检测工具的针对性、验收标准的制定、质量检查制度的制定以及问题应急处理机制、追溯机制的设定等方面。现场管理制度的优化是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方式。现场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任何一个环节都处于监管中。为此,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以制度化的模式对施工内容、材料质量进行管理,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管理机制,涵盖法律、标准、规范和制度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其落地和执行,从宏观层面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依据标准和规范,监管部门监督和验收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质量,并且评价、奖惩结果,保证建筑施工质量。这些标准化的内容也能够为施工企业实施建筑质量控制提供指导[8]。同时要注重检测工具的更新,引入BIM技术,实现建筑施工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衔接[9],采用BIM 软件对管线间和土建间碰撞问题进行全面检测,并且将结果提交给专业人员予以调整,此外,在验收过程中使用RFID 芯片管理技术实施信息化管控,推动BIM 技术的集成化应用,保证整个项目施工进程中周期数据的有效共享与信息化管控。
总体来看,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各个阶段均存在着质量影响因素,理清这些因素,寻找质量控制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规避质量风险,提升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