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 严晓驰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跟周围人沟通交流,这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但这条纽带并不十分坚固——冲突时常发生,指责在所难免。那些尖锐的话语、冷漠的态度乃至令人尴尬的沉默,都会成为彼此心上的伤口。当矛盾平息、纷争休止,伤口却还在“溢出”不良的情绪。
愤怒通常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当人际关系恶化时,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常常能化解许多不良的情绪。两位作者——伊莎贝拉·帕亚和保罗·普罗耶蒂,通过这本绘本把一些简单的沟通技巧分享给大家。
作者透过小猫的视角,讲述了三种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表现,分别是怒吼、沉默和冷漠。除了我们熟悉的激烈情绪,作者还关注到:无论是沉默不语还是冷漠应对,都会给他人带来心理压力。突破这些情绪困境的方法,可以是“有声的话语”,也可以是“无声的字条”。作者鼓励大家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发现“情绪”的存在,肯定“情绪”的价值,多多进行沟通。
生活中,负面情绪的爆发在人际交往中会时不时地发生,因此,后续的关系修复便是沟通中的重点。在绘本中,关系修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步。道歉是第一步。让-保罗·萨特认为,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说“对不起”,表面看上去是一种示弱的态度,其实是我们展现主体性的过程。因为道歉的人往往是打破沟通“僵局”的人,他由此占据了沟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道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还连带着关系修复的第二步,即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的情绪是正当的,但是我们对于事实所作出的判断未必正确。在沟通中,我们时常会接收“错误的讯息”,这些“错误的讯息”给彼此带来误解和伤害。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意识到我们犯错误的缘由。那么,为了避免再次犯错,我们该如何寻求“正确的讯息”呢?这便需要我们少评论、多观察,即减少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多以事实依据来描述当下的情况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你做得很过分”变成“我有些伤心”,把“你不爱搭理我”变成“我需要你的关爱”。我们多以“我”的角度进行表述,会更有利于我们达成最佳的沟通效果——这同样是我们展现主体性的过程。
“对不起”是一种挽留的姿态,也是直面人际交往的危机后接纳自己、重新开始的勇气。我们要正视曾经的过失,赢得未来的尊重,以自由的姿态去道歉,以积极的情绪去修复关系。道歉背后未说出来的话是:“我”很想重新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