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下计算机类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2023-04-01 10:04刘雪梅张明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顶层专业课程计算机

刘雪梅,杨 晖,张明春

(北京城市学院 信息学部,北京 101309)

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传统专业,也包含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产业界对于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教育改革趋于全球化[1]。“工程教育认证”、“创新创业”、新工科等越来越强调工科专业回归“工程教育”本源,即培养合格、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工程教育认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人才培养理念,恰好符合这个教育本源[2]。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根本举措。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建设,既可以有力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3]。因此,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全面提升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积极创新育人模式、推广OBE教育理念,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计算机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是一种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因此,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学生毕业能力,强调建立计算机类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及反馈机制,保证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活力[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12条通用毕业要求,分为技术类与非技术类,技术类要求的核心是培养和评价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非技术类要求的核心是培养和评价与此相关的能力与素质[6]。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并约束自身行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未来可能成为各个领域或行业中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者或应用者,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上升到专业工程素养、工程伦理培养,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层面,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正确、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并助推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达成[6]。

三、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顶层方案设计与实施途径

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要秉持“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强化专业建设时,把思政元素融入相应课程,文化知识是主要素材,思政元素是“调料”,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做出学生喜欢的“大餐”[7]。

(一)顶层方案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偏重实践技能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求的特点,构建以专业为依托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此目标反向检验课程思政育人顶层框架[8]。同时要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将相对独立体系的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将专业教师放在专业建设的主导位置,同时以学工教师协同合作为辅助,通过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素质,推动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专业建设成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顶层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顶层方案设计框架

(二)实施途径

在顶层设计方案指导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完善制度。首先需要从各种制度上明确专业建设内容应该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并通过定期开展各种专项工程、专项活动等,推动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进课堂。比如:开展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工程、课程思政育人专项工程等,同时制定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从而对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有力保障。

2.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同向而行。计算机类专业的根本使命是培养计算机类学科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类培训、专项课题等提供根本保证。另外,计算机类专业教师普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由学部、专业统筹,建立课程思政科研小组,选派具备优秀政治素质及领导能力的人员作为负责人,将课程思政科研小组打造为思想政治宣传、教学经验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计算机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推动更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专业化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可以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讨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协同多名专业教师把课程思政串起来,开发和沉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思政的快速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育人同频共振。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育人专项工程,在第一课堂中实现思政内容专业化,在第二课堂中实现思政文化普及化,在实践类课程中实现思政内容实用化。即在第一课堂理论授课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开展专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与学工教师协同开展思政文化角建设,收集整理与计算机类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展板、公众号等对思政元素进行宣传;建立开放式书架,提供各种关于计算机行业现状、先进人物传记等书籍供学生阅读,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育人同频共振。

(三)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

按照图1的顶层设计方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一般从通用性角度开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国敬业品质等,或从国产化软件、网络使用观等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又涉及算法设计、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设计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形象化、具体化,用案例和思维转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编程规范、系统思维、实验思维、辩证思维等[9],用人生哲学等思政元素介绍专业知识,既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1.理论知识直接融入法。此种方法可以在理论学时较多的课程中采用。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原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等内容,而且与后续专业课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非常注重学生求真务实、规则意识等育人目标的落实与实现,从课程理论知识出发,合理匹配思政元素,形成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匹配关系图

2.核心能力情景浸入法。此种方法可以在讲授课程核心知识点时采用。如“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线性表,是线性结构特别重要的一种结构,也是非线性结构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重新理解线性表,可以用班级学生这个实际场景为例,学生就是这个班级表的数据,学生的转入转出就是班级表的增加和删除操作,表的合并可以理解为两个班级合并为一个大班上课。通过这种身边的情景浸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学习兴趣,知识点相应也就容易理解。

3.实践环节项目驱动法。此种方法可以在实践环节、动手编写算法和程序时使用。如“数据结构”课程在讲授图的相关知识和算法时,可以用学生毕业办理相关离校手续为例,让学生自行设计办理流程和路线,以便深入理解图的概念、最短路径等算法。同时也可以用我国“八纵八横铁路规划”大幅缩短各地通行时间为例,讲解关键路径、关键节点等知识。

结语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课程思政承载着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角度出发,通过顶层设计方案指出课程思政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而是要融入各专业建设中,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通过“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在课后通过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学习方法选择、校园活动策划等活动得到实际应用,实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通过有机融入求真务实、规则意识等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工程教育认证非技术类毕业要求的达成,做到了专业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并行提升,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猜你喜欢
顶层专业课程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快顶层设计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