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

2023-03-31 13:51魏亚军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6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墒情玉米螟

魏亚军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西城区农牧局,内蒙古赤峰 025450)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北方地区作为我国春玉米的主要产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特点、丰富的土地以及劳动力资源,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和输出量均位居我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方地区近几年暖冬现象明显,这为玉米田间病虫害安全越冬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田间病虫源基数,导致翌年玉米病虫害发生频率、为害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升高。春季温度升高快,大风、少雨,土壤风蚀现象严重、墒情差,大风扬沙天气频发;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增加了防治难度;土壤板结、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导致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秋季整地施用有机肥、春季免耕机械化播种等现代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1],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保水、蓄水的能力,实现减少土壤流失近80%,减少地表径流60%、提高春季地温2 ℃左右、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28%以上、玉米单位面积增产10%~30%左右。

1 加强种子处理

北方地区近年来春旱问题日益严重,春季升温快,降水量逐年减少且常伴有大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墒情较差,加上该地区现已普遍采用机械化播种技术,因此对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要求更高,在播种前必须要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才能提高出苗率、培育优质壮苗,从而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首先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其中的杂粒、半粒、坏粒、虫粒和霉粒,使种子籽粒饱满、大小一致;随后,选择晴好的天气,在平坦、开阔的谷场,将种子平铺于麻袋片或塑料袋上,在阳光下晾晒2~3 d,期间要不断翻动种子,使每一粒种子均能够照射到阳光,同时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及虫卵,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经过晾晒的种子放入1%的氯化钙溶液中浸泡5~6 h或放入200~400 ppm的琥珀酸或萘乙酸溶液中浸泡12~24 h,随后取出晾干[2];最后用70%的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用呋喃丹与种子按照1∶5 对种子进行拌种和包衣。经过处理的种子不仅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出芽率,实现一播全苗,齐苗、壮苗,而且对北方地区玉米高发的大斑病、丝黑穗病和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2 精细整地施基肥

为进一步保护北方地区耕地资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风蚀、板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应改善春季土壤墒情,提高地温,实现玉米的抢墒播种,从而促进该地区玉米的高效种植。在实际生产中,通常在前茬作物采收后,利用联合收割机将前茬作物秸秆或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于地表,每667 m2地粉碎还田的秸秆量要控制在400 kg以内,即约占秸秆总量的30%~70%。粉碎的秸秆长度要小于10 cm,覆盖的厚度要尽量均匀一致,以避免影响翌年玉米出芽。科学有效的秸秆还田处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水平、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团粒结构,实现玉米增产10%~20%。秸秆还田处理后,每667 m2地撒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 500~2 500 kg,同时配合施入20~50 kg 高效复合肥、微生物菌肥以及5~10 kg的尿素作底肥。入冬土壤上冻前,在中大型拖拉机的牵引作用下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度控制在20~25 cm,并将有机肥和作物秸秆翻入地下,使其保留在玉米根系分布较多的土层中,同时配合翻、旋、松等作业[3],清除田中大的石块和土坷垃,对土壤进行精细整地。上冻前再灌一次透水,踏实土壤,有利于保墒防寒,加快有机物和秸秆腐解,同时将深层土壤翻至地表,利用冬季低温来杀死其中的病菌、虫卵,以降低翌年田间病虫源基数。

3 全程机械化播种

3.1 适时播种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种子在10 ℃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才可以正常萌发。当环境温度稳定在12 ℃以上、地下10 cm左右土温稳定在8 ℃以上、土壤田间相对持水量达到60%以上时即可抢墒播种。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的播种期和所需积温,北方地区玉米的播种期一般从每年的4月中下旬开始直至5月初结束。采取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的地块,根据土壤环境情况,可酌情提早2~3 d进行播种。

3.2 全程机械化免耕播种

春季不整地,待温度和土壤墒情适宜时直接进行机械化抢墒播种,可避免春季整地对土壤耕层的破坏,减轻风蚀现象,同时能有效抑制吉林地区春季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加土壤团粒结构,防止地表径流作用,实现减少地表径流60%,减少土壤流失近80%,抑制大风扬沙60%,提高春季地温2 ℃,增加土壤含水量28%以上。利用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整地、起垄、播种、施肥、覆膜、铺管、覆土、镇压等多项操作。精量播种机的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左右,吉林地区沙地或干旱地区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1~2 cm,这有助于对更深层土壤墒情的利用。精量播种机每667 m2用种量大约在1.5~2.0 kg之间,单双籽率≥90%,基质覆盖深度通常为8~10 cm。在播种的同时施入种肥,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即肥料在种子下方3~5 cm 处,进行种、肥分开,以避免烧坏种子。播种后立即进行机械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间密切接触,可改善土壤墒情,春旱严重时应适当加大镇压强度。

3.3 适度密植

北方地区为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普遍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即将传统的小垄垄宽扩大为70~80 cm,垄间距100 cm,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播种时错开前一年的根茬约10 cm左右进行免耕播种,以减少上年根茬对播种作业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作业稳定、不掉垄,播种后形成宽窄行,行边效应明显,改善玉米田间群体环境,增强光、热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和品质。根据种植地块的肥力水平,每667 m2保苗3 500~4800株,较传统模式可增加种植密度10%~15%。

4 科学病虫害防治

4.1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大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东北地区发生面积最广,是当地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休眠菌丝体附着在植株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暖冬现象则为大斑病病原菌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造成翌年田间病源基数增加。每年的6—8月是北方地区大斑病的高发期,遇到高温、潮湿环境,大斑病病斑上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雨水或风不断扩散,从而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和流行。防治上,首先选择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起到预防效果;其次应尽早播种,使玉米提前进入抽穗期,错开雨季,避免因湿度过大诱发大、小叶斑病;及时清理田中的病株,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并将平播改为间套种;最后当病害发生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间隔5~7 d喷施一次,连续用药2~3 次,期间注意轮换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4.2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能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并且持续时间长,其幼虫期对玉米危害最重,是防治的重点。首先要选用抗逆性较强的优质品种,并且在播种时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拌种,同时利用深翻来杀死土壤中的虫源;其次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采用诱虫灯进行诱杀;最后在每年5—6月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通过释放黄赤眼蜂的方法来防治玉米螟。第一次放蜂在6月20日左右,放蜂量在0.7万头左右;5~7 d后再放一次,放蜂量0.8 万头左右。赤眼蜂在田间的产卵率较高,防治效率可达到65%以上;或者在玉米的心叶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5%杀虫双颗粒剂与5倍过筛细砂土混匀后撒施于玉米大喇叭口期,也可杀死心叶期的玉米螟幼虫。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墒情玉米螟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北方地区大规格梅花观赏树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开封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