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的新探索

2023-03-31 09:20齐磊磊
现代哲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联现代化道路

齐磊磊 李 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推进的结果。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思想准备,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后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初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过程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可以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和拓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

一、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前提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目标。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从参照西方模式,尝试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到学习苏联经验,模仿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阐述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构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关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也明确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两个不能走”的历史前提。

(一)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能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应该向何处去?他这样写道:“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历史事实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这一结论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第一,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理想的现代化道路。资产阶级曾经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给予高度肯定,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资产阶级结束了生产资料、财产以及人口的分散状态,让地域性的交往变成世界性的交往,让“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3)同上,第166页。。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4)同上,第406页。,因为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仅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所有制关系已经反过来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力不得不站出来反对和消灭这种所有制关系。这就是说,虽然资产阶级探索的现代化道路是开创性的,但其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残暴的、血腥的以及不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压榨以及剥削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以及掠夺的基础之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9页。。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与不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理想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阻碍中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过去“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中国人想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毛泽东不禁发问:“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实质上,这是由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近代中国作为资产阶级开辟的新市场以及资本主义大工业破坏的新对象,在遭到入侵以后,将会卷入到资产阶级的生产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这一方面意味着,资产阶级创造的工业文明高于农业文明,近代中国属于后者,难以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资产阶级在其入侵的国家将会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7页。。然而,就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西方资产阶级除了摧毁近代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之外,并没有表现出重建近代中国的主观努力。这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阻碍了中国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而只是让中国作为其原材料的供应市场以及工业品的倾销市场,承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垫脚石”。

第三,近代中国的工业状况不适合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他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8)《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页。历史地看,新中国不仅比苏联而且也比新中国之前“作得好”。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以及本国“自强”“求富”运动的引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中,“后天畸形”首先是指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产业比例方面严重失调,即“民族工业多集中于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大的轻工业部门,相比之下,重工业方面更显落后”(9)许建平:《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1930-1937)》,《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其次,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方面不平衡,毛泽东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10)《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5页。这两种“畸形”状况,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在夹缝中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分不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只能跛脚走路,无法快速发展。另外,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推动者即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领导中国人民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1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种对待革命的矛盾态度,决定了他们无法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故而也不能领导中国的工业进程,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以西方为样板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能走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成为中国唯一的出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历史首创意义,同时,苏联积累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12)许洪位:《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论析》,《毛泽东研究》2021年第2期。。基于此,在新中国的筹建阶段,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又多次强调苏联的建设经验“比较完全”(13)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34页。,要善于向苏联学习。

在“一边倒”的具体指向方面,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等人强调的“‘一边倒’,决不是倒向苏联这个具体国家,而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走一条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建设道路”(14)朱继东:《展现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经典文献--重读〈论十大关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一方面,在外交上,毛泽东确实强调过“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1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3页。;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上,新中国又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高潮。所以,“一边倒”的确是倒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但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联,学习苏联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进经验。这既是因为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在当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典范,也是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化建设的成熟经验,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只能向苏联这个同中国有相同制度的“具体国家”学习。

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深入,毛泽东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能走。这里的“不能走”是指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有其缺点和错误,不能迷信和盲从。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没有从笼统的角度批判苏联的现代化道路,而是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问题所在,如:苏联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产业比例方面处理得不好,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苏联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中央过度集权,苏联的民族关系也很不正常等。面对这些问题,毛泽东指出:“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要去学”,结果是“栽了个斤斗”(16)《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页。;现在苏联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中国就不能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而是要“引以为戒”。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戒”,这种发展方针上的重大转折表明:中国不再盲目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而是准备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论十大关系》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提法,但事实上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问题。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7)同上,第369-370页。;1960年,他在总结过去十年的工作时再次回顾道:“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8)毛泽东:《十年总结》,《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具体来看,毛泽东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第一,批评一概照抄苏联经验或者一概排斥外国东西的做法。毛泽东指出:有些人“人家的短处也去学”,有些人则“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1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43页。。他认为这些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样做也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第二,开始提出体制方面的改革,如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调整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初步经验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的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既体现出一般现代化道路的共性,又表现出中国自己的个性。就共性而言,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样面临资本积累、技术支持等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底子“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20)同上,第44页。。资本积累和技术支持是任何国家推进现代化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中国在这两个方面显然基础都非常薄弱。就个性而言,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经济体系以及政治格局,因此,中国只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两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宝贵经验,分别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带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农业支持下没有中断发展的现代化。

(一)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要解决资金极度短缺的问题,以工业化带动全面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加资金和技术投入的经济过程。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要建设现代化,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最初的资金从哪里来。没有资金,现代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在世界近代史上,完成资金积累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对外殖民掠夺,辅之以对外转移经济矛盾的方法。二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这种方法完成了资金的早期积累,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第二种是对外引资,辅之以对内提取农业等产业剩余的方法。二战以后,后发国家要推进现代化,只要不采取对外殖民掠夺的方法,基本上只能通过第二种方法来完成资金的早期积累。

新中国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首先面临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与其他后发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短缺问题更为严重。一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破坏了中国进行资金积累的经济结构,二是因为长期遭受侵略战争使得中国缺乏资金积累的社会环境,三是因为国民党败退台湾,带走了国库全部黄金储备以及所有外汇收入。更为窘迫的是,国民党在撤退之前,带走了大量技术工人,拆除以及炸毁了绝大多数工业设施,这些行径都破坏了新中国进行资金积累的物质基础。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没有可以用于现代化建设的民族资本,只能依靠对外引资、对内提取农业等产业剩余的方法来完成资金的早期积累。

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主要的引资对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指出:英美国家的统治者还是帝国主义者,即使他们愿意在互利的条件下借钱给中国,也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要赚钱,银行家要赚利息,借以解救他们自己的危机,并不是什么对中国人民的援助”(2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4页。,所以,“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指苏联--引者注)去找”(22)同上,第1475页。。在苏联的援助下,新中国快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因而也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国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是: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完成工业化,工业化为全面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工业化带动全面现代化是新中国在初步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条基本经验。

当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又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主要是装备制造等重工业,“而重工业有一个内生性特点,就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23)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第12页。。由于中国本身缺乏资金、缺少技术,还要在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就不得不依赖于苏联的“再援助”。如果说苏联对中国的初次援助建立在中国主观上情愿以及客观上需要的基础之上,那么,苏联对中国的“再援助”则可能表现为中国在形势上的迫不得已以及实际上的无可奈何,即中国从接受苏联的援助演变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苏联的依附。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苏联不再给予中国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援助,那么,中国以工业化带动的现代化就举步维艰了。第二,为了适应得到苏联援建的工业化的经济基础,新中国不仅在工厂和企业中建立了配套的“苏式”管理体制,而且在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领域也设置了相应的“苏式”管理模式。这些措施在中国内部促成了含有苏联因素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最终,当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时,尤其是当中苏两国发生分歧时,这些因素就势必加重来自内部的反对和来自外部的干扰。

(二)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要解决农业生产高度分散的问题,从而在工农业的良性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积累,一靠对外引资,二靠对内提取农业等产业剩余。关于第二种方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2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页。,但是,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也不能少,因为轻工业和农业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的积累。毛泽东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从长远来看,加快发展农业以及轻工业的确有利于稳固重工业的基础,同时,这一认识也为中国跳出“发展陷阱”提供了颇具前瞻性的思想指引。

“发展陷阱”主要指的是后发国家依靠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进行现代化,但当发达国家中断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后,后发国家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向外转嫁资金早期积累的制度成本,只能陷入发展困境。1957年以后,苏联停止以“五年计划”方式为主的对华投资和援助,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随即面临无法追加资金和技术、难以继续发展的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不仅没有像其他后发国家一样,出现发展中断、经济崩溃、社会动乱的状况,还“历史性地实现了‘去依附’”(25)温铁军:《八次危机》,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17页。,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也就是说,通过提取农业的产业剩余支持重工业的发展,进而保证了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至于说,突出强调农业对重工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来得及大力发展轻工业,没有更多的轻工业产业剩余,所以,只能依靠农业的产业剩余支持重工业的发展。具体来看,农业至少通过三种方式为重工业提供了支持。一是资金的支持,这种支持由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完成。二是劳动力的支持,中国在开始自主发展重工业以后,率先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参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其中,以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要素代替资金要素,完成了国家工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农业领域也向工业生产领域输送了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价格往往低于工业领域的劳动力价格,因而为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三是土地资源的支持,重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厂地建设,还是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上都要占用农业用地,但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用地补偿相对较低,在这个意义上,也体现了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持。

农业支持工业是新中国在初步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在农业的支持下,重工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高投资、高增长,新中国因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经济以及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局面。而农业领域之所以能够提供产业剩余支持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了农业生产高度分散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中国5亿多农民大规模地回归到传统的小农经济中,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特色,但这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此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将以散户形式进行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依靠统一经营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特别是农民组织起来后,兴修水利,改造农田,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农村人口的粮食需求,并且在统购统销政策下,保障了工业领域和城市的粮、油、棉供应。再加上这一时期对于工农联盟、团结奋斗精神的大力宣传,使得工农业之间形成了稳固的协作关系,为农业支持工业打下基础,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但是,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样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长期提取农业产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农业产业剩余减少,农民购买工业领域的支农产品势必面临资金不足、交易困难的问题,农业生产力因此无法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剩余减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降低,这导致农民更加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第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突出。在产业布局中,工业一般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道路、通信、教育、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所在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提取农业产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减少了农业的发展资金,减缓了农村的发展速度,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积累了重要经验,系统总结并认真研究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原则遵循。

(一)坚守方向: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走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系统总结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第一,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是“资本主义向下没落,社会主义向上生长的环境”(2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9页。。第二,俄国人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人民观察自己的命运提供了崭新的工具。第三,近代中国历史表明,想要达到胜利以及巩固胜利,“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3页。,中国人要自救、中华民族要发展,只有社会主义一种可能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28)《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99页。,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无疑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指向。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主要是基于“少走弯路”这个出发点,强调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上摆脱传统的苏联模式,而不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指向方面有别于苏联。中国和苏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方面是相同的,中国对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会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思想,也不会背离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制度。毛泽东认为: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页。,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也谈不上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实际上,从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到正式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不断夯实和拓宽,行稳而致远。

(二)独立自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原则。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主要以苏联为榜样进行工业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毛泽东后来指出:以苏联为榜样,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孤立;二是新中国没有自己的建设经验,只得照抄苏联。应当说,这一时期中国向苏联的学习还是卓有成效的,无论国民经济的恢复,还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初步搭建以及国防建设上取得的成就,苏联经验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毛泽东也指出:一切以苏联为标准又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31)《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因此,效法苏联只是应一时之急,不能作长久之计。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国情复杂,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不存在可以简单照搬照抄的模板,只有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要求。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决定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包括重政治轻经济、重工业轻农业、重经济发展速度轻经济发展效益等,对中国来说,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全盘吸收苏联的经验,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在革命年代生搬硬套苏联经验,遭受过惨痛教训,“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32)《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79页。。所以,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首要的就是独立自主,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不可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坚持独立自主是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立足之本。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2页。。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中,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各个国家应该有所不同,中国革命与十月革命就有区别,中国走的是一条“从乡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表现形式更应该有所不同,尤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34)同上,第77页。。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华文化的形式,才能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三)开放包容: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先进的现代化建设经验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开放包容的政党,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意味着坚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中国要认识、研究以及学习别国和别的民族的长处,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也要学习。在号召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过去学习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对我们国家的进步是有很大的帮助的”(35)《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64.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绝不可以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当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现代化建设的优点和长处。

开放包容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斯大林在苏共二十大上受到批判后,毛泽东评价道:“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6)《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0页。。从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担心列宁主义遭到削弱以及批判斯大林所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然而就喜的方面来说,它破除了新中国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去掉了苏联现代化建设理论和经验的权威性对新中国形成的压力,有助于中国人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地思考现代化建设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向苏联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提的是对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37)同上,第41页。,学习一些外国的东西,既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进行自己的创造,建设自己的现代化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开放包容,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经验,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力更生。毛泽东逝世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将自力更生作为中国发展的首要经验。“我们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3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页。。实际上,学习外国和自力更生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新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为了更快地解决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问题,可以在“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的东西有一个跃进”(3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2页。。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理解为放弃“以自力更生为主”,绝不可忘记独立自主这一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0)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是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开始的,此后这一道路进一步夯实和拓展,到今天已形成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共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漫长征途,更是一条行将必至的康庄大路。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既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之不易、成之惟艰,也为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苏联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