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妮,詹 菲,李 杰,梁红梅,覃玉群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合理、有效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2-4]。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5-6]。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除了掌握如何护理器官移植病人,更需要在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中感受到护士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爱伤观念,思考如何传播健康卫生知识,提高公民器官捐献的意愿,以及了解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等。因此,本研究以高职护理学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将职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爱伤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队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具体如下。
2022年3月选取某校大学二年级全日制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为授课对象,共100人,其中女生84人,男生16人。
2.1 思政目标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教学内容的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护士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器官移植与捐献科普意愿;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课程思政的素材选择 根据器官移植领域的大事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根据德育目标适时引入课程思政的素材。
2.2.1 中国是最早有器官移植相关文字记载的国家 《列子·汤问》中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至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1987年11月4日,第二届国际环孢素学术会议将扁鹊作为会徽,会议主持人、国际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凯恩生动地向各国与会者介绍人类第一次器官移植治病的传奇——扁鹊为病人“换心”的故事[7]。通过古书记载故事和国际器官移植专家对扁鹊的认可向学生传递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2.2 器官移植先驱亚历克西·卡雷尔“弃文从医”的事迹 来自法国里昂的亚历克西·卡雷尔被誉为“器官移植的先驱”,他首先提出了现代医学中的器官移植概念,他创建的血管缝合技术直接为器官移植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卡雷尔从小喜欢文学,获博士学位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因为他的一位学生去世,他决定弃文从医[8]。卡雷尔之所以走上学医的道路是因为他心怀大爱,引导学生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走向职业生涯。
2.2.3 肾移植术后病人及器官捐献供者家属的心理体验 肾移植受者主要的心理体验包括对新器官的心理认知、复杂的情感历程及对供者的反应[9]。肾移植受者术后对异体肾脏的心理整合主要包括异物、部分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三阶段过程[10]。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积极做好心理康复指导,使病人实现心理整合,最终达到一体认知阶段。肾移植给病人带来重生的希望,但术后积极、不稳定、消极等情绪相互交融[9],需要正确指导,增加病人对肾移植的正确认识,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和风险预测工作,减少病人术后的担忧和恐惧心理。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对供者更为关注,时常充满内疚和焦虑[11],因此医护人员需要了解病人对供者的不同反应,及时给予专业心理指导和知识宣教,减少移植后对供者的内疚和健康关注。大多数的器官捐献者因病或意外而死亡,其中不乏低龄儿童,器官捐献供者家属一方面要面对至亲的离别,另一方面又要做出器官捐献的决策。研究表明,器官捐献供者家属在作出器官捐献决定后会出现悲痛、自责内疚等负性情绪[12],希望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可[13],需要医护人员给予专业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愧疚感,抚慰其内心的痛苦。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器官移植病人和供者家属心理护理领域新进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2.3 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本次课程通过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教学,课后开展第二课堂,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具体教学方案见表1。
2.3.1 课前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我国器官移植与捐献现状资料。通过文献查询,学生不难得到以下知识点:①从2015年1月1日起,我国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器官获取的唯一合法来源;②我国的器官捐献率较低;③器官移植等待人数众多[14-15]。学生自然而然可得出一个结论——器官短缺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3.2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堂上,先播放一段央视公益短片《妈妈的心跳》,让学生体会器官移植创造的生命奇迹,引出器官移植话题,然后请各小组将课前收集的器官移植与捐献现状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明白器官移植使生命得以延续,激发学生进行器官移植与捐献科普的意愿。在肾移植的手术方式中,引入17岁高中生“卖肾买iPhone”的新闻,请学生针对此新闻进行讨论并发言,使学生自然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健康是无价”等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健康观。接着介绍在“卖肾”事件暴露后,涉事中介、医生、手术场地提供者均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引出《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在肾移植病人术后病情观察中,播放一段北京友谊医院肾脏移植科护士长吕溪楠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里介绍肾移植术后尿量监测意义的视频,尿量可以为判断肾脏移植是否成功、移植肾血液循环情况、有无排斥反应等提供有效依据,引导学生明白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人,及时有效的病情观察是保障病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提升护士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在讲到肾移植病人的健康教育时,先播放2篇新闻报道“肾移植母亲冒死产下健康男婴”和“肾移植后两大因素要重视”,使学生了解肾移植术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然后请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3.3 课后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后,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任务。任务一:观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3集《团圆》并撰写观后感。纪录片里有一对老年人决定捐出自己23岁儿子的所有器官,最终儿子的2个肾、1个肝、2个眼角膜、1个肺脏救了6个人,这对老年人虽然自己家无法再团圆,但是却成全了6个家庭的团圆,这一案例感人至极,深刻地表现出器官移植与捐献的伟大意义,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器官移植与捐献科普的意愿,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肾移植术后病人健康宣教资料,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表1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3.1 同行评价 外科护理学是学院首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为例,开展了面向全院的公开课。学院督导组和教师们的听课评价为“优秀”,认为本次课课程思政目标清晰,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和价值取向的引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设计巧妙;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能采取多元教学方法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3.2 学生理论测试 课后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理论测试,该测试涵盖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相关内容,结果显示得分在91~100分者28人,81~90分者58人,71~80分者12人,61~70分者2人。
3.3 学生课堂收获 本次课结束后,采用开放式问题“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调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提到了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收获,96%的学生提到了德育教学目标的收获。例如,学生1提到:“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不光学会了如何护理器官移植病人,还让我了解到了器官移植背后的人和事,例如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器官移植的起源、中国器官移植制度的优越性……”学生2提到:“器官移植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液体管理、生活护理,精准给药……作为一名护士,除了要关注病人的生理指标,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3.4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 该课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课程思政满意度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在100名学生中,学生对本次课提高护士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爱伤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提高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器官移植与捐献科普意愿、培养遵纪守法意识的效果,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87%、97%、92%、89%、94%、84%。
3.5 学生的器官捐献意愿和器官捐献科普意愿 课后采用自制器官捐献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高于课前的66%;84%的学生愿意在将来主动进行器官移植与捐献的科普活动,高于课前的73%。
4.1 “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思政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立德育人如“基因植入”嵌进专业课程[18]。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各类终末期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病人术后需要护士密切病情观察,做好液体管理,精准给药,及时防止出血、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等,专业性强,因此提出了“提高护士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思政目标。器官移植病人术后康复过程漫长,面临的心理问题多且复杂,需要护士耐心引导,因此提出了“培养爱伤观念”的思政目标。护士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为病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技术服务,更肩负着传播健康卫生知识的重任,其对器官移植和捐献的认识和态度对普及器官移植和捐献常识,发现潜在的器官供给者、提高公民器官捐献的意愿有强大的推动作用[19-20],因此提出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和“激发器官移植和捐献科普意愿”的思政目标。针对目前社会上仍有非法器官移植的现象,提出了“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的思政目标,要求学生不受利益驱使,守住法律的底线。护生无论是将来工作需要还是社会交往需要,均要学会与人合作,因此提出了“提高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一思政目标。
4.2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注意让学生多体验 课程思政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倡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感受、多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去改变和提高精神境界[21]。本次课采用了多种体验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课前,通过资料查询,学生了解到我国器官紧缺的现状;课堂上,学生针对“卖肾”行为和“脑死亡立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了肾移植术后病人健康教育的过程;课后通过观看纪录片《团圆》,学生体验到了器官移植领域的悲欢离合,从学生的观后感能够看出,学生对待器官移植和捐献这一行为的认可程度高,想要为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意愿很强烈,有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纪录片,认识到器官移植和捐献的意义,我也会向身边的人进行科普,只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来,才有更多的人得到重生!”
4.3 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器官移植作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概念的提出、移植排斥反应问题的解决、移植前准备、肾移植手术方式、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等教学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民族自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遵纪守法意识等思政元素,可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启发思考和行动,激发起探究新知识的渴望。例如在移植前准备供者的选择时,我们向学生介绍哈佛大学脑死亡的定义与标准的诞生背景,使学生了解到脑死亡供体与心脏死亡供体的差异,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脑死亡立法是否应该”,促使学生们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而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4.4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对象为研究者教授的学生,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虽然采用的是匿名形式,但学生仍有可能会因为调查者是老师而填写对老师有利的答案。今后可采用第三方调查来进一步消除影响。
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面对的是病人及生命,因此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娴熟的技能,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态度[22-23]。课程思政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在高职护理专业“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今后也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切实落实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