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钱雪娇 图:本刊资料
董启明和何欣颖将工作室打造成了“第二个家”。
阳光“偷跑”进工作室,满溢温暖和幸福。
光影与艺术品相互交织而成的美感。
中国台湾艺术家董启明和何欣颖,从手工陶瓷涉足到家具设计,这对搭档的作品始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极简美学。两人在中国台湾学习建筑学时相识,后来又一同去到德国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两人在柏林寻得一处对他们来讲,几近完美的地方,于2017年成立了黄鼻子工作室,将自身对创意的热爱与对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向往结合在一起。“柏林是一处能让我们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并休息一下的地方。”
工作室位于一座始建于1915年的工业建筑三楼,明亮、简约的工作室占地70多平米,并配有一对木制工作台,角落里有一间小厨房。起初,这个地方布满灰尘和蜘蛛网,两人用早期创作的作品来布置场地,制作了自己的产品货架,并建造了一个夹层,将所有东西都漆成了白色。他们用质朴的风格将一个小型的旧工厂单元砖墙变成了自己私密的隐居处。在他们看来,这里既是工作室,又是第二个家。“它们并不完美,却反映出我们最初的创作理念,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藏。”何欣颖说道。虽然原始的工业特征仍然存在,但极简主义和干净的美学充斥着整个空间。同时,凭借其柔和的色彩和自然灵感的纹理,摆放在这里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美感,与极简主义空间相得益彰。董启明表示,“我们不断追求有机与无机、逻辑与情感、手工与工业之间的完美平衡。”与此同时,两人还设计了一堵黑色的架子长墙,正对着窗户,阳光可以透过窗户照进室内。因为他们在进行创作设计时,把光线当作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董启明和何欣颖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将作品打造的极富生命力。
不设限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奇思妙想。
在这个空间内,董启明和何欣颖专注于发掘他们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天然性,以自己的节奏创作手工作品,从古典到流行的任何物品都能够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心情的氛围。他们的灵感来自于从家步行至工作室时所见的日常生活,比如,街上被随意遗弃的家具或建筑物上的彩色图案。另一个持续不断的灵感来源是他们收藏了许多自身喜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书籍。其中,他们最喜爱恩佐·马里的《自主设计》、布鲁诺·穆纳里的《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和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与工程》等。由于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因此董启明和何欣颖不会对自身的想法设限。工作室内所有的产品均是手工制作而成,他们使用黏土、木材和石头等坚实的材料,将优雅与原始结合,以此希望保留材料的特性,尊重它们的品质和功能。他们想展示不同的文化和材料是如何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以及物体与空间是如何相互融合的。在工作室之外,董启明和何欣颖通过沉浸在城市的自然中,学会在城市的喧嚣和创作过程的混乱中寻找平静。他们分享道:“被大自然包围的感觉给我们灌输了一种平和与平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