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霞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定义是指患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器官出现出血症状,其中包括了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肠等部位引发的出血症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呕血以及黑便现象,这种疾病的产生往往会让患者因为体内血容量减少而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现象,这是一种临床急性病变,有着较高的死亡率[1,2]。在进行院前急救措施时,较为常见的病症就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发展较为快速,所以对该病症的患者使用院前急救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一大关键[3]。本文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进行治疗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23∶22;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4.35±5.12)岁;出血原因:食管静脉曲张15例,消化道溃疡22例,胃黏膜病6例,胃癌2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24∶21;年龄最小21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44.31±5.39)岁;出血原因:食管静脉曲张16例,消化道溃疡19例,胃黏膜病9例,胃癌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诊断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4];②患者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在自己的意愿下配合进行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的病历资料不完整,存在一定缺失;②患者与他人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正常交流;③患者有着严重的精神疾病;④患者有着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急救进行干预,包括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给予氧气支持,同时需要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止血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院前急救进行干预,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①对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巧,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快速的急救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②在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需要做到24 h戒备状态,当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家属的求助电话时,调度人员需要在电话中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在电话中告知患者家属正确的急救措施,第一时间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头部朝向一侧,并将患者口中的异物进行清除,同时解开患者所穿的衣物,保证患者能正常呼吸。③在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对患者的各项身体体征进行监护与观察,必要时对患者给予氧气支持,为了能够为大量出血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应对其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注射通路,为其提供药液支持,同时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后,使用临床上常用的血浆替代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白眉蛇毒血凝酶、氨甲环酸等帮助患者更快速的恢复血液循环等,若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应对其输入平衡盐液,输入剂量控制在1000~2000 ml。④在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对患者进行转运,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进行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需要与医院的急诊保持联系,让院内的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救治准备。并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患者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与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及满意度。
1.3.1 临床指标 包括出血停止时间以及发病至入院时间。
1.3.2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程的病情评估,将疗效分为了明显好转、好转以及无效3个等级。明显好转:患者的出血症状及其他任何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患者的出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临床症状也有明显好转趋势;无效:患者症状没有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率+好转率。
1.3.3 满意度 患者通过自制的医疗人员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总分100分,评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评分60~90分表示满意,评分<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min)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mi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n,%)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出现较多的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呕血与黑便[5]。这种疾病有着发病急、病情发展严重、病情快速变化的特点。而引发这种疾病的原因较多,比较常见的是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食管胃底部位静脉曲张以及胃癌,同时患者在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会有一定的发热症状[6]。
在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者会因失血过多而对周边组织与各器官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衰竭现象,若救治不及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7]。因此临床上开始对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优化,确保患者能有效进行后续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8]。院前急救措施需要医疗人员具备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基础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救治,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测试,让其对各种疾病的紧急处理方式记忆更加深刻[9]。同时医疗人员在到达现场前通过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现场的具体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安抚患者与家属,不要过度惊慌[10]。在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快速判断,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再对患者进行转运,接受更好的治疗[11]。进行此项工作的医疗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2]。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院前急救模式进行急救处理,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优良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分别为(18.34±0.69)、(43.12±4.3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23.19±1.31)、(59.31±8.4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院前急救进行干预,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减少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应该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