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纪霞,邢呈娟,张云坤,唐 颖
患者女性,47岁,因月经间期阴道不规则出血3个月就诊。阴道彩超示:子宫颈后唇见高回声,大小5.1 cm×5.3 cm×3.4 cm,边界清,形态尚规则,回声欠均匀,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考虑肌瘤脂肪变。盆腔MRI示:子宫颈占位,考虑子宫肌瘤变性。入院后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子宫颈后唇右侧近盆壁大小5 cm×5 cm肌瘤样结节,表面光滑。
病理检查眼观:子宫体大小10 cm×7 cm×6 cm,肌壁厚3 cm,内膜粗糙,厚0.5 cm,子宫颈后唇右侧内膜下见一肿物,大小5 cm×4 cm×4 cm,切面灰白色,绒毛样,质脆,累及子宫颈壁全层。镜检:子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及腺上皮未见明显异常,肿瘤于黏膜深处浸润性生长,浸润子宫颈全层,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小管状、腺管状或实性结构(图1、2),部分乳头状结构位于囊性扩张的管腔内,小管状结构背靠背或融合成筛状,管腔内含嗜酸性物质(图3),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可见顶浆分泌,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偶见核沟,核分裂象>10个/10 HPF;宫腔子宫内膜肿瘤细胞呈腺管状排列,腺管背靠背或融合成筛状,子宫内膜间质稀少或消失(图4),浸润浅肌层,肿瘤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该肿瘤比子宫颈肿瘤分化好,核级别低。
免疫表型:子宫颈处肿瘤GATA-3(图5)、CD10(图6)、PAX-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50%,CK7、p16和HNF1-β均灶状阳性,p53野生型,ER、PR、WT-1、CEA、IMP3、TTF-1和Napsin A均阴性。子宫内膜处肿瘤ER(图7)、PR(图8)和PAX-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20%,CK7、p16和HNF1-β均灶状阳性,p53野生型,CD10、WT1、CEA、GATA-3、IMP3、TTF-1和Napsin A均阴性。采用PCR+膜杂交法,检测子宫颈肿瘤HPV 39呈阳性。
①②③④
病理诊断:(1)子宫颈腺癌,符合非HPV相关腺癌-中肾管腺癌,侵犯子宫颈壁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未见神经侵犯;(2)宫腔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可见浅肌层浸润,未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盆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1/15)。
讨论中肾管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罕见肿瘤,发病率不足1%,年龄24~77岁,平均53岁[1-2]。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腹痛,也可无临床症状,通常发生于子宫颈侧壁或后壁,可向深部浸润,也可呈外生性生长[3]。镜下有多种组织学形态:乳头状、小管状、腺管状、腺泡状、实性、裂隙样、网状、性索样、肉瘤样等,上述形态可出现在同一肿瘤中,管腔内可有嗜酸性分泌物。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质嗜酸,核深染,卵圆形,异型程度不一,核分裂多少不等。肿瘤周边可见叶状或弥漫性中肾管增生[4]。免疫表型:PAX-8、GATA-3、CD10、Calretinin、vimentin常阳性,p16阴性或斑片状阳性,ER、PR、Napsin A、AMACR阴性,p53呈野生型,少数病例TTF-1可阳性[5-7]。本例免疫表型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鉴别诊断:(1)中肾管增生:细胞形态较温和,一般无明显异型性,可出现小叶状结构,而中肾管腺癌无此结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并可有多少不等的核分裂象;中肾管增生Ki-67增殖指数往往较低(<1%),而中肾管腺癌Ki-67增殖指数通常>10%[8]。(2)子宫内膜样癌:肿瘤以管状结构为主,有时可见鳞状分化的区域,ER、PR常弥漫阳性,而中肾管腺癌缺乏鳞状分化、黏液化生及ER、PR弥漫阳性。(3)子宫颈普通型腺癌:最常见的HPV相关型腺癌,一般p16弥漫强阳性,CEA阳性,而中肾管腺癌p16阴性或灶阳性,CEA阴性。(4)浆液性癌:呈显著的乳头状结构,异型性更显著,核级别更高,p53常为突变型。(5)透明细胞癌:组织形态复杂,包括管状囊性、实性、乳头状结构等多种排列方式,细胞呈特征性靴钉状,胞质透明至嗜酸性,高级别核,HNF-1β和Napsin A阳性,ER、PR、GATA-3和CD10一般阴性。(6)类似卵巢性索间质的肿瘤:肿瘤境界清楚,推挤状边界,无中肾管增生及嗜酸性物质,并呈不同程度的卵巢性索间质免疫表型。
⑤⑥⑦⑧
中肾管腺癌最常见的分子改变为KRAS/NRAS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1q增加,有文献报道22例中肾管腺癌仅有1例存在TP53基因突变。目前,尚无PIK3CA、PTEN基因突变的报道[3,9-10]。
中肾管腺癌的高危因素尚不清楚,与HPV感染是否相关亦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子宫颈普通型腺癌与HPV感染相关,而罕见组织学类型的子宫颈腺癌(如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中肾管腺癌等)HPV DNA的检出量较低,甚至缺乏。本例中肾管腺癌检测HPV 39阳性,可能为一过性感染,也可能与肿瘤相关,且本例同时合并子宫内膜样癌,相关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分析。
中肾管腺癌发生率较低,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根据肿瘤临床分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有或无放疗或化疗。本例患者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进行放、化疗。
目前,关于中肾管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尚存争议。多数研究表明其具有更强的侵袭性,预后更差。文献报道31例FIGO 1期子宫颈中肾管腺癌患者,1/3的患者在根治性外科手术后复发,1/5的患者于诊断后1~9年死亡,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较为常见,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42个月。本例患者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