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澄波:似水流年中,与书籍做一生的朋友

2023-03-29 01:43向煜
现代苏州 2023年6期
关键词:山房旧书书房

记者 向煜

2016年,记者在平江路附近闲逛,行至钮家巷时发现,有一座名为“文学山房”的书店,主人家是一位年过九十的老人,内心不免好奇,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坚守着这小小的书店呢?2022年,古吴轩出版社为这位老人出版一本书,名为《书船长载江南月:文学山房江澄波口述史》,看完后体会到书不仅是他的营生所靠,更是他的终生所好,心中对他及他的文学山房就更好奇了。

在前去打扰江老先生前,也曾思考过,本期杂志策划主题是“理想的书房”,那么文学山房是否偏题了呢?但转念一想,一座让他坚守了八十多年的书房,它的存在,早已不再是一个卖书的空间,老先生每日到访,与老朋友叙旧,也期待着与新朋友的相遇,闲暇时还会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山房的故事和苏州的故事……这不就是自家的书房的模样吗?

坚守文学山房,是江澄波一生的执着

一种“旧”的味道

走进文学山房,一股古旧纸张的味道扑面而来。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紧贴着四分之三墙面矗立几个书架,书架上挤着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木质的书架已没了原本的色泽,甚至被书压弯了“脊背”。中间还辟出一块空地,摆放方方正正的木桌,桌上摞书,书上还是书。

九点不到,江澄波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进书店,坐在了自己的老位置上——一排满是古籍的书架前,而他身后的每一套古籍书中间都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书名和标号,他说这是为了便于读者寻找,也方便自己去记忆。

这间在苏州文化界人尽皆知的书房,已有130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澄波的祖父江杏溪。20世纪30年代,文学山房成为江南一带贩售古籍的名店,“古书盈架,购销以万金进出”。江澄波告诉我们,周作人、吴梅都来买过书。更有意思的是,16岁那年,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刚进门就看见章太炎正在店里看书。

一个多世纪,书店也曾关停过。老先生回忆说:“市场改制,文学山房被收归国有,我被安排到新华书店工作。2001年,我退休后,想增加点收入贴补家用,于是决定重新把书店开起来。”2006年,文学山房搬迁至钮家巷,因为原定名被占用,只好起名“文育山房”。几经辗转,才在2012年拿回了原定的名字。

事实上,江澄波的家就在一巷之隔的地方,这间在家隔壁的屋子,对他来说,真的就像自家的书房一样,摆放着自己和家人从全国各地收来的古书、旧书,每日定时来书房遇上有缘人,不仅会成交一笔买卖,更是多了一位朋友。

在子女眼里,父亲每日到店里,是生活的安慰也是他的全部,所以即便年事已高,他们也愿意让父亲继续每天去书房看看旧书,会会朋友。

记忆里的感人故事

在江澄波眼里,文学山房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一间三开间门面宽敞的店堂,最后面是他们居住的楼,店堂和楼之间是有顶幔的天井。“那时候,店里收了好多孤本,南北名家也时常在山房聚首,如李根源、张一麐、陈石遗、邓邦述、金天翮、吴梅等,他们不但选书,还经常在一起交流。”

从鼎盛到暂停再到为人熟知、喜爱,江澄波说自己与书打交道的一生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有很多记忆深刻的故事,这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与赵万里的故事。

赵万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词曲家和古籍版本目录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担任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期间,来文学山房访书时与江澄波相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要我提供善本古籍,最好能找到一百部明版地方志。我告诉他现在已经很少了,但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们是在苏州啊!我们馆中善本部里,有一半以上的藏书都来自苏州地区。’”他说,这句话令他备受鼓动。“如赵先生所说,江南地区是全国藏书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我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他寻书。”

寻书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因赵先生那句“你们是在苏州啊”,江澄波愿意奔走。后来赵先生还关照江澄波:“今后收到好书不要忘记我们。”两位爱书之人也在寻书中产生了深厚情谊。

在聊天中,江澄波还提到了过云楼古籍拍卖的事情。因与元和顾氏家族缘分不浅,此前过云楼四分之三古籍入藏南京图书馆的背后,江澄波出了不少力。“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书价是三十万元,与余下四分之一拍出的天价相差很远,为此我还与顾家后人顾笃璜先生表示过歉意,但他对我说不必如此,与我不搭界,书归到南京图书馆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是一件好事。”江澄波与顾笃璜,两位名士,此番惺惺相惜,着实令人感动。

画好城市的“眉毛”

江澄波对旧书古籍存有一份执着的心意,不仅是开书店,还在抢救古籍上做过很多事情,先后给各地图书馆捐赠了百余册珍贵的古籍图书。“这些旧籍,有的是从别人家收的,有的是从倒闭的书店买来的,不少都是市面上难以寻回的。”他说,年轻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跑,只为了收书,不过这几年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再去奔波,所以由儿女代劳。

采访的一个小时里,文学山房只迎来了一位客人,从他们间的对话能够听出是一位熟客,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买走任何书。“现在的人,手机在手,看书的频率已经没那么高了,而且互联网发达,书店的经营并不理想,不过山房会坚持下去。”

他总是把书店比作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彩看着也乏味。”所以面对种种冲击,他都未曾放在心上,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家和书店的两点一线,守着祖辈的牌子和自己的书香斗室。“我会继续将文学山房开下去,就当作给人们提供一间在‘书山’中休憩的房舍,也是自己精神的归属。”

如果姑苏是一本旧书,遇见文学山房,应该是我有幸翻到的最古雅的一页。走出山房,江澄波依旧坐在那个老位置上,初春的阳光照耀在他的脸上,静好而安详。钮家巷人来人往,去去留留,这位98岁的老人始终守候在那里,定格往昔的美好,一遍遍循环着发生在自家书房内的岁月故事。

猜你喜欢
山房旧书书房
把自己关进书房
后素山房
童年的小书房
重庆拾山房民宿
品鉴书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孔夫子旧书网C2C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