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岩 孟海龙 顾志敏 周哲
幸福归仓。
连续11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登顶县级市榜首,太仓的幸福成色毋庸置疑。美丽家园与美好生活是太仓的最高辨识度。太仓的幸福感就是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一饮一啄间的美好感受。
这里有一种普惠均等、人人享有的大同之美。
这里有一种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融合的共生之美。
这里有一种城乡融合、“身心”和谐的均衡之美。
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太仓始终把人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不断丰富幸福之城的内涵与外延,创造出打造幸福之城特有的实践论。
太仓城市中央有颗“绿心”。
占地300多亩的太仓市民公园,在钢筋水泥间圈出一块绿树掩映碧水环绕、鸟叫虫吟不绝于耳的美丽空间。在这里漫步、观鸟、品茶、读书是附近居民最美好的享受。
撤县建市30年来,太仓始终坚持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坚持产业升级方向与生态文明导向的并行不悖。
经过多年努力,太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空气质量位居江苏前列,形成“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的城市生态版图。
“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这是太仓独特的匠造哲学,营造出独特的城市美感。
然而,太仓的美不是千篇一“绿”,而是层次分明、形态各异、各美其美。
在城外,西庐园、菽园、独溇小海湿地公园、现代农业园以点带片,将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在闹市,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在居民家门口辟出一方诗意空间。在江边,“万亩绿廊”绵延不尽,生态湿地静秀有致,最美长江岸线如诗如画。
抬眼不见景,步步皆是景。对生活在太仓的人来说,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就在脚下,幸福不假外求。
更重要的是,太仓的生态之美,没有割裂于生产生活之外,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一面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一面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一面锚定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精准发力,聚焦诊断改造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等领域,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造工作;一面积极推广“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多措并举、数箭齐发,太仓规上工业产值能耗从2015年的0.314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0.239吨标煤/万元。
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辩证归一中,太仓既“破茧”又“出圈”。生产、生态、生活实现有机融合。产城人共荣共生、“生生”不息的和谐状态中,人与自然、产业、城市成为生命共同体,展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之美。
均衡,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原则之一。高质量发展,均衡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协调均衡的关键是城乡融合发展。如何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是每个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必然面临的问题。对此,太仓自有答案。
截至2022年,太仓全市户籍人口中,约四分之一为农村人口。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813:1,远低于全国的2.56,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农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太仓农路总长超过1200公里,农村公路密度194.0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覆盖率达到100%,客货运设施村级节点覆盖率达100%。
人居环境方面,太仓建设完成33个特色康居乡村点位,其中,两批21个点位1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已通过苏州验收并命名。
产业发展方面,太仓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探索实践联合抱团、产业带动、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太仓经验”。2022年,太仓92个村(涉农社区)集体总收入(可支配收入)13.04亿元,村均1418万元……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太仓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壁垒,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社会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溢出,让乡村摆脱城市的虹吸惯性,形成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共鸣共振。
同样在城区,一边是更新,5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焕新容貌,古松弄地块提前100天完成“百日签约、百日腾房、百日征收”的阶段目标;一边向未来,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加速崛起,定位为“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全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新城与老城的均衡发展,让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共同享受发展红利。
从个人生活的视角来看,协调均衡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
2022年,太仓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392元,相比2013年的34303元,翻了将近一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向着居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太仓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过4000场次,惠及群众80万人次,“文化小书场”“公益小剧场”“娄东书房”等载体日渐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电竞游戏、数字文创、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逐步崛起。
截至2022年底,太仓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突破30万,占太仓常住人口的36%,每3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每年5万余场志愿服务活动,逾30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文明之风浸润民心、劲吹娄城,参与其中的人完成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整座城市呈现出内外协调、“身心”和谐的均衡之美。
七天鏖战,六战六捷,太仓高新区第二小学百川源源足球队勇夺2022“省长杯”小学男子甲组冠军,实现江苏省、苏州市校园足球小学男子比赛的“全满贯”。令人意外的是,这支足球队的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太仓籍学生。作为定点吸纳来太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高新二小的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非太仓籍学生占比高达90%。
如同百川汇聚大海,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汇聚太仓,共同逐梦绿茵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无论来自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在太仓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追求,这就是太仓带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强烈幸福感。
太仓的幸福感源于普惠均等的民生理念,源于“一个都不能少”的朴素情怀,源于以民为本的施政导向,源于“天下大同”的文化意蕴,最终指向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
每年拿出超过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实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市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率达到100%,市域范围内“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老小长幼,生老病死,太仓的“普”是最大程度保障最大多数群体的基本需求。
在苏州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通异地就医“自主转诊”划卡结算;公共法律服务“太仓模式”在全国推广;首创大病再保险模式,被引入国家医保新政……
以小见大,敢为人先,太仓的“惠”是不断创新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开辟出的独特路径,既是对个人“急难愁盼”的回应,也是对时代民生之问的回答。
设立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基金;低收入家庭帮扶中心统筹19个部门64个帮扶项目,提供一站式综合救助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困难“二无老人”救助办法;开通“农民工通道”,由专人受理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问题……
扶危济困,怜贫恤弱,太仓的“均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正视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差异下,推动民生资源向特殊人群倾斜,实现对最困难群体的最全面兜底,匹配不同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
幸福实践论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幸福实践论的践行逻辑,是公共服务有广度,特殊服务有精度,整体服务有高度,个案服务有力度,让太仓的发展更有“温度”,每个个体的生活更有“质感”。
幸福实践论的哲学思考,是“大同”理想在太仓开花结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