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 李新
摘 要 外语学习的核心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而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科书的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观的形成。通过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英汉文化旗鼓相当,国际文化略胜一筹,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及国际欠发达地区文化;文化结构包罗万象,小c文化比例高于大C文化,但是在文化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方面稍有欠缺;文化功能统筹兼顾,知识交际二者兼重,但大多数内容只是文化信息或事实细节的简单呈现,缺乏真实性的语言材料。教科书的这些特点,使教师在使用时要有针对性地补充文化语料,选择合适的教法。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 英语教科书 文化内容
引用格式 孟凡,李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交际主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0):62-67.
世界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如何在跨国交往中取得预期交往效果,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语言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因此,英语教师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该能力的重大责任。教科书作为教材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文本,教科书的内容、师生使用教科书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大学英语教材研究,但文化教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脉相承,只有基础教育阶段的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并取得成果,才能为高等教育更好地输送人才,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建设不容忽视。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我国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探寻教科书中跨文化交际主题的特点,并试图从教学角度提出弥补措施。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究竟如何定义,学界对此莫衷一是。Spitzberg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某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1]Byram注重交际双方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的信仰、观念或行为,并持有自己的看法[2]。Perry和Southwell表示“跨文化能力指与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的交往的能力”[3]。笔者更认可Perry与Southwell学者的看法,跨文化交际能力,顾名思义,指的是学习者与异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背景,以交流为手段和目的的。英语教学是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英语教科书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依托,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规范、了解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教科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一、英语教科书融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
语言学家Chomsky(1965)认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语言应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不是等同的概念,语言能力指学习者头脑内部储存的与语言相关的知识,而语言应用则是指学习者应用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往的能力[4]。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应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只是发展良好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想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通常要培养其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英语教学对于“听、读、写”的关注与训练总是压倒性地胜于“说”,传统教学中“记单词,背语法,做练习”的模式给学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语言学习就是在这种枯燥、机械的练习下进行。该模式下,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储备,却不具备语言应用能力,成为“哑巴英语”的产物。跨文化交际以语言为载体,繁琐多变的语法规则与数不胜数的单词短语不再是英语学习的枷锁与负累;以文化为背景,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枯燥无趣的语言因为有了文化的土壤而变得别开生面;以交流为手段和目的,从“说”出发,可以有效批驳“英语无用论”,改善“哑巴英语”横行的局面,真正使英语学习“学贵实用”。教科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提高语用能力。
2.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关研究已有百年历史。早在19世纪,洪堡特就提出了“语言世界观”之说,认为“不同民族从各自语言的角度来观察四周物象”[5];胡文仲先生也曾表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6]。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内涵、历史发展,在其规则、行为模式的表象下,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念与思维特征,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理解与使用[7]。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诗作《西风颂》,讴歌西风所预示的美好,缘于英国乃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岛国,西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春天,又由于万物复苏被看作希望开始的季节。因此,在英国文化中,西风意味着希望,而对于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国来说,西风预示着凛冽寒冬的到来,万籁俱寂的冬与万物复苏的春刚好相对[8]。倘若中国学生不理解英国文化,便很难领会到《西风颂》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在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大背景下,有时交流的双方都是非英语国家的公民,这就对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本族语与目标语文化,还要了解一些国际文化以及部分其他国家文化。教科书是最多人使用的文本,可以在普遍意义上确定什么是值得世代传承的精华[9],将多种文化纳入英语教科书,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够实现英语学习多元文化交流的目的。
3.有利于学生在输出中国文化时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便是应对文化侵略,担心英语文化學习会阻碍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国政府纷纷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宣传发扬本国文化的力度,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理解中外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实现教育本土化、民族化是教育的重大命题之一。从国家层面看,这是关乎国家文化输出、增强国际理解、提升我国国家影响力的大事;从个人层面看,这是关系个人旅游留学、网络社交、探亲访友的小事[10]。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异彩纷呈,无数外国友人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十分好奇。教科书中要纳入更多与本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更好地输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交际主题的内容分析
对教科书所涉及的文化进行内容分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蒙岚借鉴了Cortazzi&Jin和Risager学者提出的分类标准,从微观文化、宏观文化、国际性和跨文化层面以及作者本人的观点和风格四个方面对英语教材进行分析[11]。部分学者基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理论来研究教科书的文化选材[12]。本文借鉴吴晓威与陈旭远使用的分类标准,选用内容分析法,选择高中英语必修一到必修三、选修一到选修四,每册20篇,共140篇选文(练习任务不做分析,因为它们通常与词汇、句型结构或语法相关,而与文化无关),从文化地域、文化结构以及文化功能三个维度对高中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13]。笔者选用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主编刘道义、郑旺全,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而成。
1.英汉文化旗鼓相当,国际文化略胜一筹
从文化地域层次看,Cortazzi&Jin将文化内容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本族语文化(source culture)、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以及国际文化(international culture)[14]。本族语文化指本国文化(本文中指中国文化),目标语文化指英语国家文化,本文中主要指英、美、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国际文化包含了除中国和英语国家之外的世界各地的文化(涉及两个及以上国家文化的文章被看作国际文化)。又由于高中英語教科书中有许多不涉及特定语言或文化背景的一般性话题,故笔者从本族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国际文化以及一般文化四个维度对教科书的选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首先,英汉文化旗鼓相当,较之目的语文化,本族语文化占比略逊一筹。从比例上看,本族语文化占比只比目的语文化少3.6%;从数量上看,涉及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选文只有5篇之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相关研究表明,旧版英语教科书过于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本族语文化的了解,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于你来我往,应当既有文化输入也有文化输出,一味接受目的语文化而无力输出本族语文化,并不能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教科书既介绍了卓别林、霍金、约翰·斯诺等英美伟人,也出现了屠呦呦、袁隆平、范仲淹等中国名人;既展现了魁北克、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异国风情,也介绍了西安、桂林、云南等中国城市;既呈现了《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间机器》等英美文学作品,又展现了汉字发展、儒家五常、古代艺术等中国历史足迹。
其次,国际文化略胜一筹,一般文化屈居第二。在四类地域文化中,国际文化占比最大,高达32.9%,这说明人教版英语教科书十分注重呈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多样文化,如秘鲁的景点介绍、埃及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爱尔兰的环境与传统、苏丹共和国的志愿者等。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愈发紧密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早已不是英语国家的专利。两个非英语国家的人用英语进行交流,需要了解的也不再是英语文化,而是分属于各自国家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足够的国际文化十分必要。一般话题占比23.6%,说明教科书编写者注意到了普适性文化的重要作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关注到了环境保护、网络生活、人工智能、健康生活、海洋勘探等各国人民都在关注、对各国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的普适性话题。通过让学生了解普适性话题来深入理解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诉求,才能增强国际理解的意识,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除此之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十分重视各国文化的比较对照与融合联系。同一篇目内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比较,同一话题下不同篇目之间各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对照层出不穷,且各个文化之间又彼此联系,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如必修二第二单元《电子学习》一文分别讲述了新加坡与韩国在教学中使用的电子学习方式,论证电子学习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选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生平,借由中英两国两名伟大学者传奇的一生阐明为人为学的义理;而选修三第五单元的两篇选文则是通过比较英文诗与英译中文诗共同展现诗歌的魅力。拥有文化比较的意识相当重要,它使人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相似与差异,并思考深层次的原因,让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欠发达地区文化着墨不足。
2.文化结构包罗万象,小c文化高于大C文化
无论Allen和Valette,还是Ovando和Collier,都是从结构出发,将文化分成了大C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和小c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大C文化指人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文明的集合,如文学、哲学、科技、建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小c文化则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征,包括人们的社会习惯、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15]。根据该理论,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140篇选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c文化共73篇,占比52.1%,大C文化共67篇,占比47.9%,各册课本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结构上看,文化结构包罗万象。大C文化覆盖了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审美情趣、服饰建筑等13个题材,小c文化包含生活方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9个题材,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心理文化,从社会习惯、衣食住行到行为规范,以话题为线索,力图展现不同文明的更多方面。例如,选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选文《文化与美食》介绍了文化、美食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法国作家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一句话开篇:“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进而对这句话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将文化与美食的关系顺理成章地过渡成文化与个性的关系。然后对中国各地区的饮食偏好进行了剖析。古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和美食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地区的人所消费的食物种类可以显现出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该地区居民的饮食偏好,甚至是该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符号。选修一第四单元《倾听身体是如何说话的》介绍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肢体语言所传达的含义。就像文字语言一样,身体语言也因文化而异。眼神交流在某些国家是表示感兴趣的一种方式,在有些国家则被视为不礼貌;“OK”的手势在美国表示“好的、没问题”,在日本表示“钱”,在巴西和德国则被看作不礼貌的象征。世界各国表示“是”和“不是”的动作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是”,而部分国家,如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科书选文的文化选材既关注人类文明,即大C文化,也关注大众文化,即小c文化,致力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层次上看,部分选文对文化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价值观层面。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选文,《五常:仁义礼智信》,用英语介绍了我国道德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把儒家观点也纳入到英语教科书的体系当中;而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三篇选文《美国文化的象征》则通过介绍美国食物、体育、音乐和服装展现了美国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此外《新西兰和毛利文化》从工艺品、卡帕哈卡舞及毛利人的传统纹身制三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新西兰被誉为“永远以新的、有趣的方式发展的多元文化国家”。这些选文从历史出发,着眼社会,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后蕴藏的多元价值观。与此相比,旧版人教版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内容不够系统深入,许多选文只停留在简单介绍文化内容的层面,没有对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升华[16]。遗憾的是,新版教科书虽有改善,但仍有大部分选文的文化内容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3.文化功能统筹兼顾,知识交际二者兼重
有学者从文化功能角度出发,认为文化可以分成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17]。知识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会直接影响语言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文化则指由于缺乏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背景知识。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140篇阅读文本按照以上分类进行了分析,其中知识文化共62篇,占比44.3%,交际文化共78篇,占比55.7%。
知识文化在全部选文中占比44.3%,表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書中涉及较多的一般性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此类文化无所谓国家、民族、种族的差异,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解释的普适性文化。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交际文化就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知识文化则无用武之地,因为我们在与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并不总是围绕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话题进行交谈,或多或少总会涉及到一些普适性文化。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表明我国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来学习,重视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参与全球共同事务的能力[18]。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关注的环境保护、太空探索、人工智能、海洋勘探等话题与世界各国人民都息息相关,正属于这一范畴。
交际文化的比重高达55.7%,表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更多的文化内容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预先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此类交际文化。如必修三用了将近一个单元的篇幅用来学习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表面上看《百万英镑》仅仅只是讲述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伙子用一张无法兑换的百万大钞发了横财的故事,但其实是马克·吐温在借该故事讽刺英国20世纪初的拜金主义思想,倘若不能将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作者生平经历联系起来,便不能很好地领略其深层意蕴。再如,选修三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诗”,而诗作并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堆砌,看似简短的语句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义。无论是对英文诗,还是对中文诗的鉴赏,都需要对诗的格式、不同语言文字的音形义、诗作问世的背景、诗人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的目的拿捏得恰到好处,某一个方面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些交际文化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而成为学习的一种手段,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一种文化,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用心感受各个国家文化内涵的熏陶。如此一来,便能有效地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带来的的误解和冲突,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交际主题的教学建议
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具有促进学生发展、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传承和创新文化等诸多功能。而教科书功能的实现,既与其本身内容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其使用者的创造性运用。如前所述,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有这般或那般的优点,当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何有效发扬其优势,规避其不足,应该是每个英语教师的必修之课。下文试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1.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呈现深层次文化内容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注重呈现各领域的人类文明以及各方面的大众文化,但是在文化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例如,各国文化以话题为导向,零星地分散于各个单元,各单元的内容相对独立且没有整体性的设计,文化内容的呈现缺乏系统[19];文章呈现过于独立,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与铺垫;大部分选文表情达意过于隐晦,学生较难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意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弥补教材设计不够完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可以重新规划授课计划,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将各个国家的文化以一个系统、多个视角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分散带来的割裂。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补与选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语言植根于文化,而文化的孕育又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滋养,任何文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抛开时代背景孤立地看待文化内容只能得到片面的理解。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应当恰到好处地点明文章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将文化内容加以升华,帮助学生理解多元的价值观,有效化解价值冲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跨文化交际总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理解多元文化,才有可能将跨文化知识转化成跨文化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
2.重视多元文化,关注少数民族及欠发达地区文化
教科书覆盖了包括本族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国际文化以及一般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类型,但每个类别内并不是面面俱到。比如,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着墨不够,提及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文仅有《我神奇的那达慕经历》1篇。我国56个民族都有其丰富而又璀璨的文化,然而教科书却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关注,这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20]。并且,异国友人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饶有兴趣,然而我国学生却并未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接受相关的教育,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白白错失了弘扬中华文化的机会。除此之外,涉及国际欠发达地区文化的选文也是寥寥无几,更多关注的是英、美、澳大利亚、意大利、爱尔兰等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文化却并无优劣之别。发达地区的文化固然有值得借鉴与吸收的地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也有理解与欣赏的价值,因为跨文化交际并不总是局限于发达国家,而是多种文明的互联互通。若想弥补此方面不足,教师需扩展教学材料范围,突破教材的限制,补充优质的教学资料,力求让学生接触到多种不一样的文化。
3.关注语言应用,着力增加真实性语言材料
语言应用既是检验语言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价值所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部分学生信奉“英语学习无用论”,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而“英语学习无用论”看法的产生部分受到了英语教科书的影响,因为英语教科书中有关语言应用的选文少之又少,只有几篇采用了简历、信件、评论的方式,其他选文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在任务形式上,尽管教科书囊括了众多的交际文化,但大多只是文化信息或事实细节的简单呈现,脱离了具体的案例或重要情景[21]。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练习任务来改善该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着力增加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使语言输出活动真实有趣,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着手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在学习《百万英镑》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表演英文话剧的形式,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语言、表情、心理活动等,深刻理解英国20世纪初的拜金主义;当学习有关价值观念的选文,如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太空探索的价值性、是否应该对抗新技术等,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文章中学到的内容与学生搜集的材料结合起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让正反双方在唇枪舌剑中做出价值判断。总之,尽可能增加真实性的语言材料,设计让学生运用真实语料的教学任务,学生才能深度理解文化。
4.运用多种教法,综合发挥最佳教育作用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受到语言材料的影响,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面对复杂而又多样的教学材料,传统的讲授法无法胜任所有的教学工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材料的特点综合使用多种方法[21],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夸美纽斯称赞直观性原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金科玉律,在讲解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时,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那达慕大会的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异族风情和节日氛围。在学习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时,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汇报分享,展示他们通过自己探究了解到的文化信息。当谈及科幻小说、未来生活时,讨论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无限畅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对比法也是外语学习中经常提及的一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是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比如学习儒家“五常”时,可以与美国人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进行对比,探究中美两国推崇的价值观念有何异同,各价值观念对其民族品格、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P教学法一定程度上相对机械,但将其运用于语言知识的呈现、练习,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的状态之下进行模拟交际,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跨文化交际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Spitzberg B.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Samovar L A & Porter R 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9th Ed.)[C]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2]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70-73.
[3] Perry L & Southwell L.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Models and approaches [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22(06):453-466.
[4] Chomsky,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65:2-4.
[5] 文秋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2):1-7.
[6]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04):45-51.
[7][21] 乐琼.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08):68-69.
[8] 郑柳依,从翻译中的“文化流失”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2):177-180.
[9] 阿普尔,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5.
[10] 郭宝仙.新时代英语教材的文化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19(09):102-107.
[11][19] 蒙岚.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改进大学英语教材: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7):192-194.
[12] 徐婷婷.基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理论的高级汉语视听说教学选材新探[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04):19-24.
[13] 吴晓威,陈旭远.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263-266.
[14] Cortazzi,M.,& Jin,L.Cultural mirrors: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s.[A]In Hinkel E.(ed.),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97-279.
[15] 康志鹏.高中英语文化素材分析及教学策略[J].基础英语教育,2009(01):40-43.
[16] 陈静波.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8.
[17]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03):15-32.
[18] 郑晓红.跨文化视角下的教材评价研究:与Michael Byram教授的学术对话及其启示[J].外语界,2018(02):80-86.
[20] 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02):63-78.
【责任编辑 王 穎】
*该文为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研究”(XJK21AJC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