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影片除了超现实的衔接和调度,魔幻现实主义基调从开局便是满弓上弦。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鸟人》《荒野猎人》的成功让伊纳里图集宠爱与资源于一身,哪个资本会纵容他在《诗人》中这般恣意妄为;更难想象,作为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以及仅有三席蝉联奥斯卡最佳导演之一的他,还会像个初出茅庐的冲动小子,去尝试《诗人》这种冒险习题。
影片没有传统三幕剧结构,甚至没有完整的叙事,仅有一条衣锦还乡接受颁奖的主线和一个移民身份认同的主题,让你依稀知道主人公的使命以及导演去国怀乡的纠结。我们从零碎片段可以依稀感知,影片一方面是主人公內心波动或挣扎的外化,这也注定了外部视觉呈现的阅读障碍有如原始密林;一方面导演夹杂着照进现实的私货,又显得那么自我。影片叙事的碎片化,以及调度的超现实运用,让我们惊叹影像震撼的同时,又处处心存疑虑。
要命的还有同一元素的不同呈现,令人精神恍惚同时记忆错乱。就比如那个装着蝾螈的袋子或鱼缸,一会儿魔幻般水漫洛杉矶地铁,一会儿又游到墨西哥家中,一会儿是家中与孩子关于鱼缸的对话,一会儿是飞机上儿子讲起初到美国时的蝾螈往事……魔幻与现实碰撞,现实与超现实交织,建构与解构纠结,最后让我这等内存不足的看客,很难记住同一元素到底出现过几回,衔接齿轮在哪儿,以至于无法自如地运算出每一次的用意以及组合关联。
同样是重复元素,有时又让人不得不惊叹导演构思的精巧。比如皇宫游历时呈现的美墨战争场景,群演们的情境再现刻意排演出假得不能再假的塑料质感,可谓之荒诞,到了后程街头邂逅尸山骸塔时,先有街头恐怖影像的铺垫,从空城到尸海,又是史诗般的营造和调度。这种诗性的跳跃和关联,让人物在不同历史和时空中任性穿梭,这也是这个故事既碎片又磁石般引人入胜的魔力所在。
影片除了超现实的衔接和调度,魔幻现实主义基调从开局便是满弓上弦。上来是一个如梦如幻的视野,广角焦段宽幅画面呈现出人物主观视角的沙漠腾跃,拉伸的影子在大地上飘忽着。这个超现实且很费里尼的镜头捕捉,彰显了导演直指《八部半》的野心。当然这种调调的开局对伊纳里图来说未必只是对前辈的致敬,毕竟他的故乡墨西哥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乡,盛产加西亚·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阿斯图里亚斯等,有《百年孤独》《佩德罗·巴拉莫》《玉米人》等文学经典传世,这些对“墨西哥三杰”导演伊纳里图、托罗和阿方索·卡隆都是铭刻在骨子里的影响。
借着魔幻的手笔,派对上躲避发言、躲进厕所开个小差的视觉呈现,竟然是与亡故父亲的邂逅,通过父亲的高大和男主人的矮化结合对话内容可见,那应该是他年轻时一场庆典上与父亲谈话的穿越。普通电影一个闪回对付了事的处理,被伊纳里图把玩得如此魔幻而有深意。
移民话题在正叙以及戏中戏里反复出现,结合伊纳里图墨西哥裔的身份,不难发现都是导演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投射,说白了还是移民生存和自我认同的焦虑。一部穷导演一身绝技且细节处理精致到每一个毛孔的电影,最终只为贩售某种焦虑情绪,必然很难满足普罗大众饕餮故事或寻求答案的胃口。《诗人》绝不是心不在焉地嗑着爆米花可以进入的电影,它需要影迷去一遍遍反复挖掘,故地重游的每个细节都可能有新的发现,而这种电影也更容易成为时间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