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千
忠信花灯源远流长。据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编写的《连平州志》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可见,忠信花灯在这一带流传将近300年,而其真正起源时间难以考证。
忠信花灯最初的寓意与当地客家人祈盼添丁的民间风俗有关。据传:客家籍有一达官因连续生了多个女孩,晚年幸得一子,喜于庆贺,便从外地买回一宫灯挂在祠堂上,因“灯”与“丁”谐音,以示添“丁”,繁衍香火。之后邻里乡亲相继效仿,当地艺人吸收宫灯艺术精华,利用竹篾和各种色彩纸做材料创作出自己的“灯”,每逢春节挂在祠堂上,从而产生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客家民间艺术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集绘画、美术、剪纸、对联、诗词、书法等民间艺术于一体。
忠信花灯品种繁多,但主要有缭丝灯、参灯和伯公灯。缭丝灯呈柱形,普遍为八角,每角装有灯带,底层裱有灯裙,灯高有五尺,宽有三尺方圆,缭丝灯有内外两层,灯身有八面,面面图案各异,绚丽多彩,玲珑剔透,富丽堂皇,在微风吹动下灯带灯裙争相竟舞,给人一种喜庆热烈、赏心悦目的感觉。缭丝灯裙带状有2层,内层白色,外层红色,宛似一把罗伞。灯带有八条,都用红色,在每条带上写上吉祥贺喜之类的诗词、对联。夜晚,在花灯内点亮油灯(现在多用彩色灯泡)。从外看去,各种图案一格一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参灯:灯型较小,只有一层,造型仿似宫灯,其灯身裱糊图案与缭丝灯基本相同,只是其灯裙色彩千姿百态,花色花样较多。灯带由青、黄、红、绿等多种色纸互相搭配。灯带内容亦是如意吉祥、贺喜祝福类的诗词、对联。此外还有伯公灯,则规格较小。忠信花灯最大的特点是上有华盖,下有灯带灯裙。
吊灯、赏灯是忠信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风俗。“吊灯”很讲究,主要分为“买灯、上灯、暖灯和化灯”等程序。忠信地区盛行的“吊灯”风俗形成了独有的“忠信花灯街”,每年正月初九,忠信镇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挂满了一盏盏绚丽多彩、争艳斗妍的花灯,购灯的、赏灯的络绎不绝,这就是蔚为壮观的“忠信花灯街”。
因“忠信花灯街”从年初九开始,这一天又称“开灯街”。在这一天,家有喜事的都要到“花灯街”里购回一盏花灯挂在祠堂或厅堂里。到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也有的提前一天或推后的,“灯主”就要带上灯芯和高山茶油给花灯“上灯火”,并在这一天宴请八方宾客,以示贺喜,这就叫“上灯”。“暖灯”则是在正月六日,各家灯主在祠堂里欢聚一堂,以示团结和睦。到了正月二十,也有的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日或十八日,最迟在二月初二日,“灯主”将鞭炮绕在花灯周围,敬奉祖先后,让鞭炮与花灯同化,俗称“化灯”,又叫“抢灯”“化灯”。这时屋中小孩纷纷争着抢花灯上的各种剪纸图案,以求来年吉祥兴旺,说是谁家的小孩抢得多,谁家就会带来好运气。
整个春节期间,每天都会有人前来祠堂里“赏灯”,近几年来有不少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忠信地区观赏花灯,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为弘扬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承忠信花灯。连平县委县政府从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两届河源市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2018年、2019年县文联连续两年组织忠信花灯参加广东省第七届和第八届花灯节,入展“世界花灯博物馆”,成为了连平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忠信花灯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得到进一步的传承,2006年6月列入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8个项目之一,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附:作者为广东省第八届花灯节所撰写灯联
十句联
一帆风顺华灯高挂耀华堂
双喜临门脱贫奔康致和祥
三阳开泰锦绣河山新气象
四季平安人和家旺幸福长
五福临门富裕安康家业旺
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百年春
七星伴月神州大地喜团圆
八方来贺伟大祖国创辉煌
九天揽月上天下海科技强
十全十美春耀祖国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