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战略的驱动下,部分博物馆打破传统“朝九晚五”的运营模式,实行“白+黑”新模式,令人关注。本文通过论述夜间博物馆的由来、类型、作用,以及进行夜间开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阐述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启夜间模式,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夜间开放;对策
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加码”,博物馆作为文化重地,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热门场馆。但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难免出现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失衡、文化活力释放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成为一道文化惠民利民的“必答题”。
一、夜间博物馆的由来
夜间博物馆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德国柏林成为举办“博物馆之夜”的开山鼻祖,紧接着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也尝试开展夜间活动。当前在国外延时闭馆开展夜间活动已屡见不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欧洲已经有30多个国家、超过2000多座博物馆开展“博物馆之夜”活动,甚至将此活动列入常年的定期活动列表当中。中国博物馆也紧随其后,不断积极探索实践。20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备受瞩目,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在夜间向游客打开大门,让3000名游客一起观灯赏景、恭贺良宵。从此人们渐渐意识到,博物馆的夜间开放对重塑博物馆自身品牌、彰显当地城市价值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推动当地文旅部门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试点工作。
二、夜间开放的类型
(一)文化节日型
文化节日型是指在每年固定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建馆周年日等文化纪念日或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举办博物馆夜间活动。例如:在2020年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东莞展览馆首次“夜间营业”,举办了“中秋之夜”活动(图1)。当天晚上不仅安排了汉服走秀、古风舞蹈等传统表演轮番上阵,而且还设置“担灯笼”夜游展览馆环节,当然也少不了冰皮月饼DIY、放河灯、猜灯谜等互动体验活动,400多位市民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展览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与人情味。
(二)延长时间型
延长时间型是指为满足游客日常夜间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将固定的营运时间延长到晚上,从而形成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当前,各地博物馆按照国家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要求,在寒暑假期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随着夜间开放呈现常态化趋势,原本在夜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造血”功能,为游客提供夜间文化活动新去处。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决定从2022年7月22日到8月26日暑假期间,每周五延时开放到20:30,并举办“2022年暑期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点亮暑期“夜羊城”。
(三)专项活动型
专项活动型是指博物馆在举办有影响力的展览、有特色的社教活动期间,针对特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实行的延期夜间开放。例如:东莞展览馆在举办“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期间,策划推出了“坪石夜校”配套教育活动(图2),以“演出”“游戏”“导赏”等多元化的方式解读“坪石先生”,再现烽火岁月中的坪石校园生活。
三、夜间开放的作用
(一)合理分流游客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周末、节假日期间众多博物馆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参观预约人数远远超过博物馆当天最大的游客承载量。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众多博物馆闭馆时间为17:30,而在工作日开馆期间人们都忙于工作和学习,即使一些本地游客想下班之后去博物馆参观打卡,但因较早的闭馆时间而吃上“闭门羹”,唯有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等放假期间扎堆前行。而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模式可有效分流博物馆淡旺季的参观人数,解决当前博物馆游客集中参观的问题,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二)突出夜间特色
博物馆在夜间开放别有一番景致。不同于白天的宁静氛围和视觉感受,夜色为博物馆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是博物馆得天独厚的资源。人们早已看惯了白天博物馆“严谨肃穆”的常态面貌,而别样的“夜游”体验对于游客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博物馆“精彩不打烊,越夜越精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东莞市博物馆携手东莞科学馆共同举办“七夕乞巧夜,文物话良缘”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除了有夜游集市、科普知识闯关等常规活动外,还特别策划“观星乞巧”环节,用天文望远镜“拜月”,以科普活动“乞巧”,传统浪漫情怀与现代科学理性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们“叫好又叫座”。
四、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安全难保障
博物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等同于延长文物的展出时间。当前我国博物馆主要是以古代建筑为架构,本身的设计并不适合夜間开放,需要后期大规模地增加照明设备,较长的受光照时间和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展柜环境对文物长期摆放造成潜在的影响。而且相较于白天开放,夜间开放发生文物被盗的概率会有所提高,会大大增加文物保护的工作难度,对安保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人员数量难补充
博物馆实施常态化的夜间开放,预示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服务夜间开放的游客。陕西历史博物馆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许晨曾在采访中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举办一些主题专场夜游活动当中,仅夜间一场活动就需要配备80多人进行保洁、安保等工作。但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数量本身就相对短缺,一时间增加大量的讲解、保洁、安保等服务人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唯有采取轮班制才能满足群众的参观需求。沉重的工作量不仅增加博物馆人力资源的运营成本,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容易陷入“小马拉大车跑不长”的困境,难以拥有“夜以继日”的活力。
(三)活动形式难创新
当前夜间开放仍处于一个试行阶段,开展的夜间活动较为单一,与白天开展的社教活动大同小异,夜间开放的与众不同仅体现在时间概念范畴上。久而久之,当满足了游客对夜间开放的好奇心欲望后,夜间活动可能收效甚微。
(四)周边设施难齐全
虽然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是一件非常值得推广的事情,但是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难免成为实行过程中的“拦路虎”。有的博物馆位于郊区,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公交、地铁的停运时间较早,无法满足游客夜间参观的需求。另外,博物馆夜间开放活动往往是自行组织的独立活动,并没有与周边的吃、住、娱等关键要素共同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费产业链,夜间活动消费空间小、氛围感不强、吸引力不足,最终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参观次数少。
五、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的对策
(一)保障文物安全
文物安全既是文物保护的底线、红线,也是生命线,必须把保护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有效消除博物馆夜间开放带来的安全隐患,必须多措并举提升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安保系数,营造适合夜间开放的馆内环境。首先,调整和更新馆内设施,安装既节能环保又安全可控的灯光照明设备,加强对文物展柜内部环境的精细化监测与监控,定期检查和维修文物防盗报警设备;其次,加强夜间开放期间的安保人员力量,增加巡查检查频率,利用云监控、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游客违规不文明行为,此外,夜间期间还可以有选择性地不对外展出一些不易保护的文物,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二)补充志愿力量
面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对比招聘新员工,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社会资源进行人员补充无疑是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志愿者能够在简单培训后以较快速度投入到博物館的夜间运营管理服务工作当中,而且也是为一些热爱历史文化和博物馆事业的志愿人士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大大减轻了因夜间开放带来的服务压力。正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举办连续5天的“博物馆之夜——绿地球之夜”活动期间,19名志愿者积极报名上岗讲解,有效补充了讲解服务队伍力量,让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三)挖掘夜间亮点
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时刻关注社会变化始终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游客对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期待,并不仅仅是延长开放时间错峰参观展览,而是要融入有趣、特色元素。夜间环境与白天有所不同,开展的活动应结合夜间特色与白天区分开来,夜间比白天更具神秘体验和休闲氛围,相对轻松的主题活动更能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符合开展夜间活动的初衷。对此,博物馆应在充分挖掘博物馆文化元素、彰显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参观方式、游览路线、活动内容等进行重新规划、提档升级,添加“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互动娱乐体验元素,打造文化体验与本地生活相融合的活动场景,策划推出一系列符合年轻一代的夜间活动,让博物馆夜间活动“一时火”变成“一直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巧妙利用该馆的展陈资源,打造别开生面、精彩有趣的“与恐龙同眠”品牌活动,小朋友们化身小探长,现场学习恐龙知识、探索化石秘密,并在多感官的实景中感受独一无二的夜宿体验,整个活动既能让小朋友在科普中增长知识,又能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美誉度和传播力。
(四)完善配套服务
博物馆的夜间运作不仅体现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对城市综合服务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为做好博物馆夜间开放工作,政府应多管齐下,不断完善博物馆周边的配套设施,为其营造优越的夜间开放运营环境。一方面,通过将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运行时间延长、增加博物馆夜间交通专线、提供出租车定点接客服务等手段为游客夜间出行提供便利,让游客参观更加安心、方便,减少夜间出行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周边餐饮娱乐休闲业与博物馆建设进行联动发展,打造动静相宜、业态融合、包容多元的“文化生活圈”,满足游客高品质、多层次夜间消费需求。不得不说的是,2019年,广州市文化部门在广州首批11家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之际,精心打造并推出千年古迹之旅、红色传承之旅、都市寻味之旅、珠江魅力之旅、西关风情之旅、活力都市之旅这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而且每条线路行程均至少涵盖一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充分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文化供给提供新动能,为消费需求提供新潜力,让博物馆“金字”文化名片擦亮城市底色。
(五)避免盲目跟风
从当前博物馆夜间开放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夜间开放的运营模式并不是都能适用于每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不能一哄而上,需要因地制宜,在综合考虑馆内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安全保卫、人员管理安排、周边交通配套、参观游客流量等因素后再作出适当决定,坚决不能强行要求一些不具备夜间开放条件的博物馆采取夜间开放新模式,这样只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例如:南京某纪念馆曾经把闭馆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在尝试7天后发现晚上参观游客寥寥无几,最后果断放弃了夜间开放的做法。
六、结论
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对博物馆来说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为能够让游客在工作学习之余进入博物馆,提高夜间生活品质,博物馆应改变刻板展陈、枯燥讲解的固有形象,跻身夜间文化“版图”,尝试夜间开放新模式,向专业化、产业化、品质化的方向扩容增值,当好“服务不打折,夜色更出彩”的服务员,为游客奉上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谢宇萌.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与困境——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5):72-74.
[2]于奇赫.博物馆是否应该夜间开放?[J].中国美术,2019(06):7.
[3]黄洋,廖一洁.国内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问题及思考[J].东南文化,2017(01):121-126.
[4]秦昊禄.浅谈夜间开放对博物馆的重要性及影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3):123.
[5]步雁.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的尝试与探索[J].文物世界,2014(06):45-48.
作者简介:
夏韵诗(1994—),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