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云
卢仁峰于1963年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读小学时,他跟随前往内蒙古支边的父母来到包头市,从此成了军工子弟。卢仁峰家中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二。
为减轻家中负担,1979年,16岁的卢仁峰来到父母工作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做电工。但他觉得做电工太轻松,没啥技术含量。后来,他对焊接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干这活有挑战性。于是,他就主动提出转岗焊工 。“不学好一门技术,你一辈子将一事无成。”刚接触焊接时,老师傅的话让卢仁峰深受触动。
从此,师傅干活,卢仁峰就在旁边仔细观察,暗暗记下操作要领,一点一点琢磨电流调整的规律、焊接电弧的力度。等到晚上下班了,卢仁峰仍然不走,回想着师傅的操作要领反复练习。吃饭时,他甚至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试板,反复摸索操作技巧。
在各种焊接位置里,最难掌握的要数仰焊。作业时,工人要长时间仰着脸、举着手臂焊接。金属遇到高温后会变成铁水,向下坠落,如果控制不好力度,焊缝则很难成型。卢仁峰夏天练习仰焊时,要穿着厚厚的白色棉质工服,焊枪离得很近,汗水经常将工服浸透。长时间焊接时,两只手会酸得发抖。但为了保持焊缝整齐,他再累也得坚持。他说,铁水和焊渣溅到身上也不能撒手,现在卢仁峰的前胸和手臂上都有黄豆粒一样大的烫伤伤疤。
为了恶补理论知识,卢仁峰还订阅了几本专业杂志。以前,他总是控制不好材料的焊接变形,通过杂志上的理论,他学会了刚性固定法、三角形加热法等方法,问题一点一点解决了。
1987年,卢仁峰结婚生子。因技术过硬,他在厂里也被提拔为班组副班长。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
那时候,工厂中的机器大多没有感应器。有一天,卢仁峰正在剪板机旁边量尺寸,准备用剪板机切割钢材。他左手往前一探,没想到脚却碰到了机器的开关,机器飞速运转起来。他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只一瞬间,他左手的半个手掌和五个手指被剪板机上的刀片切了下来。他的头脑一片空白,几分钟后才缓过神来,看见血不停地流。
被同事送到医院后,他等待手术时骨头钻心地痛。第一次手术就做了整整24小时。住院的一年,他的左手做了8次整形手术。他被切去的左手虽然勉强接上,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中指、食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大拇指第二节保留了部分功能。
由于神经部分损坏严重,卢仁峰左手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别说辅助焊接工作,就连生活中端杯水他都做不到。
沮丧、绝望的卢仁峰,整个人的精气神和过去不一样了。他变得少言寡语,有时会没来由地对妻子发脾气;他的烟瘾越来越大,常常一抽就是一包;他的睡眠也变得很浅,很敏感,经常凌晨两三点才睡,睡一会儿就醒。
与身体上的疼痛相比,他更担心下半辈子的事业和一家人的生计。当时,孩子刚刚两个月,父母年岁大了,可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只有50元。他左手残疾了,焊工做不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子怎么生活?他甚至想到离婚,以免拖累妻子。
妻子董焕先温柔贤惠,在她的劝说下,卢仁峰渐渐挺了过来。他让媳妇把自己的书都搬到病房里来,一边治疗,一边学习。在住院的一年时间里,卢仁峰看了《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和焊接技术有关的书籍,以弥补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卢仁峰出院后,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想给他在厂里换份库管的清闲工作,但卢仁峰说自己只有焊接这一门手艺,说什么也不想放弃。可是失去一只手,还能干焊接吗 大家都很怀疑。那段日子,卢仁峰泡在车间里反复练习,寻找替代两只手的办法。
第一次试着举起焊枪,结果让他很失望,左手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反复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焊接,他要两三次甚至十次。
卢仁峰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提琴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乐曲进入高潮时,小提琴的G弦突然断了。小提琴家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不动声色地接上了另一首曲子,听众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没有人注意到断了的G弦,演出最终获得成功。
卢仁峰明白,现实生活中也有“断弦”的时候,演出中断弦,换新弦不过耽误几分钟,人生中的“断弦”却未必还有“新弦”可换。如果想要成功,自己只能尝试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
他的左手食指、中指因为骨髓炎手术失去了神经,要想夹东西,只能靠大拇指。为了保护本就脆弱的左手,避免被烫伤、碰伤,卢仁峰做了特制的加厚隔热手套,方便左手卡住零件。
别的工人用左手拿焊帽,他不方便,就给焊帽焊了一根铁丝,用嘴咬着干活。有时工作结束后,他才发现脸部酸痛,牙齿咬出了血。戴着厚手套,他每天练习50根焊条,常常一蹲就是几小时。等他完成一天的“功课”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
1989年10月,卢仁峰还报名参加了包头市岗位练兵电焊工种比赛。他的左手尚未完全痊愈,医生不建议他参赛,因为这会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但卢仁峰把比赛看成了一次试验,不肯放弃这次机会。
比赛前,他练了两周,但一只手焊接仍不熟练,感觉很别扭,装配精准度和速度都下降了。到了赛场上,他的左手要配合右手完成零件装配等动作,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伤口,他痛得直冒汗。4个多小时的比赛下来,卢仁峰在60人中获得了第9名,成绩还算不错,这让他重拾了自信。
卢仁峰凭着这股倔劲单手焊接,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他以超人的毅力,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还攻克了一个个焊接难题。他的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压力容器焊接缺陷返修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一跃成为厂里焊接技术的能手。
一次,厂里正在生产一批军品项目紧急订单。不料制造设备却出现问题,—台大型水压机的高压泵体忽然裂了,裂纹长度达450毫米,深度超过150毫米。此设备承担13个品种、1850余项、42万件军品生产任务。按照常规需要更换泵体,可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备件。如果卸下来修的话,得耽误两个月的生产,设备不能及时修复,将会严重影响某军品的整体进度,这是一个分厂根本承担不起的损失。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卢仁峰主动请缨。没有技术参数,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他反复试验、摸索。卢仁峰介绍说:“通常情况下,压力管道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不宜进行补焊。一方面是因为泄漏处补焊不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压力介质容易在补焊金属处喷射出来伤人。”抢修难度可想而知。
不久,高压泵体裂纹处闪起了焊花。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焊花和汗水的交织中,他干了52个小时最终焊接好裂缝,控制了高压水流,成功修复泵体。工厂及时恢复了生产,挽回经济损失400万元。“带水带压焊接技术”也由此诞生。
对于自己的这个独门绝技,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子。不久,卢仁峰在车间里专门向众人讲解示范他的“带水带压焊接”绝活。现场一大截粗壮的钢管出现了多个泄漏点,里面的高压水柱喷涌而出。
他一边说一边操作:“引弧动作要准确,电弧不接触沿裂缝喷出的水柱,把裂缝分开若干段,采用逆向运条的方法完成补焊。”整个过程犹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卢仁峰就把这段泄漏的钢管成功堵上。“看卢师傅焊接,就像欣赏一门艺术。”中国兵器首席专家、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冯益柏这样评价他的技术。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承担着坦克生产任务。本世纪初,我国正在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国之重器使用非常坚硬的特种钢材作为装甲。然而这种材料的焊接难度极高,这让卢仁峰和同事们一筹莫展。
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有近半年时间,他连吃饭都在琢磨怎么焊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董焕先说,为了让工友們吃得好一点,卢仁峰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妻子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没有合适的工具,卢仁峰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卢仁峰说,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他们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焊出了完全合格的主战坦克,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
2009年,我军某型号装甲车首次批量生产。在整车焊接蜗壳部位过程中,由于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难以控制,致使平面度超差,严重影响整车的装配质量和进度。卢仁峰又一马当先,投入紧张的技术攻关中。从焊丝的型号到电流大小的选择,他和工友们反复研究细节,确定操作步骤。最终,他利用焊接变形的特性,采用“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方法,使该产品生产合格率从60%提高到96%。他将这种焊法取名为“短段双向减应力操作法”。
其中最难的是,战车车体焊接必须做到滴水不漏。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检测——水池试验。负责战车车体焊接工作的卢仁峰,就在一个巨型水池边紧盯着车体里的任何细微变化。他说,从车底到侧板、车尾到车头,共400多条焊缝,一条都不能漏。两栖车涉及航海和涉水,如果这都保证不了,那后果不堪设想。他说:“在战场上,装甲战车可能要遭遇冲过水域的挑战,车体焊接要滴水不漏,这是保证战斗力的关键。”
2012年,全国首批以个人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一共50家,“卢仁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就在其中。与普通焊工的工作不同,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传承焊接技术、攻克技术难题。
坦克号称“陆战之王”,然而,随着它的“天敌”穿甲弹等攻击武器不断更新换代,其甲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卢仁峰说,坦克车体由几百块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长短焊缝达800多条,当穿甲弹击中车体的时候,每平方厘米会产生数十吨到数百吨的高压。若焊接质量差,细如发丝的焊缝就会成为穿甲弹最容易撕裂的地方,最终导致车毁人亡。所以,焊接质量是坦克装甲防护强度的重要保障。
平时,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驾驶舱,这是坦克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卢仁峰说:“实弹射击,你的矛有多厉害,我的盾就有多厉害。其实,坦克的装甲防护也在不断升级。”
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他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
卢仁峰参与制造的我国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5次圆满完成共和国阅兵任务。2019年10月1日,他还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典。卢仁峰惊讶地发现,他的身前坐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胸前满是勋章。
在阅兵式的陆上作战方队中,卢仁峰看到了自己参与攻坚焊接难题的坦克和轮式战车。每辆装备上都站着精神抖擞的士兵,列队整齐地驶过天安门。当看到自己焊接的坦克和轮式装甲车从眼前威风凛凛地驶过时,他激动地流泪。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卢仁峰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和“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成长为拥有焊接绝技的“大国工匠”。
2021年,卢仁峰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他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公司开拓海军装备市场、提升装备质量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多年来,卢仁峰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我国的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如今,卢仁峰这位为坦克“缝制”钢铁外衣的人,凭着一身的绝活绝技,已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称号与殊荣,还被评选为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对他来说,用最高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铁马”,让官兵驾驶着它们驰骋疆场,是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