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党史教育中的红色资源,创新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文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为例,探究党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党史教育;高职;大数据与会计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84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对专业课程中“四史”元素的深入挖掘不仅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也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学史力行”的表现之一,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大计。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育人效果。本文主要研究讨论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中如何引入党史教育,既是助力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也是在助力推进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任务的顺利实施。
1 党史教育融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全过程育人”旨在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分别设定既有明显不同又可以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育人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備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而且还要求具备明确的素质要求,在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将党史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中,有利于促进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教学家杨时展教授曾提出“天下欲乱计乃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的精辟见解,他强调会计、审计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受托责任意识和目标控制思想,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使会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审计做到“取信于民、听审于民”,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推动民主发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杨教授的思想对我国会计、审计的理论发展和体制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赵丽生教授在《山西红色革命根据地会计的历史贡献》一文中也提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政治坚定、耐心、细心、整洁、有系统地分析事件的能力和良好的会计意识等六个条件。根据地会计人员选拔任用的技术标准就包括了:探索精神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追求;耐心和谨慎的性格;整齐、清洁的习惯以及担负责任和积极工作的勇气。
而这些内容至今也是我们在培养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指针,因此,将党史教育融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不仅对于培养学生有重大意义,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2 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
2.1 总体设计
目前,国内学者对“红色会计”解读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政权建设与经济管理所运用到的会计知识。“红色会计”在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解放事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会计”中所体现的理念与精神至今依旧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基于分析大数据与会计所涵盖的职业群体的任务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可以将“红色会计”中突出的三个部分,即:家国情怀中的责任与担当、个人品格中的如何做人以及开拓进取中的如何做事融入其中。基于以上三个主体内容,可以将“红色会计人物”与“红色会计故事”作为课程思政的挖掘资源,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用奋斗的青春把自己打造成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自觉肩负起“会计强国”建设的使命。
结合“红色会计”,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针对思政元素搜集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如图所示:比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敬业”,对应到会计专业的思政元素就包括了热爱会计工作、刻苦训练岗位必备技能与精益求精的品质,而这些思政元素恰恰可以通过“红色会计”中生动而详实的资源进行很好的解读。
2.2 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取经
提倡专业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深入探讨和交流。专业课教师可以就自己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难点或是拿捏不准的问题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专家请教,请他们就党史中与专业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解析,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育人规律,帮助专业课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主流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课程做到理性升华。在交流和切磋过程中,使专业课教师不断有意识地上升到价值观方法论上,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有历史的深度,逐渐做到不露痕迹地信手拈来。
此外,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教师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一起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切中难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互动;通过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形式讲好红色会计故事。
2.3 专业课教师注重自身党史教育学习,做到活学活用
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财富,记录着艰苦奋斗和惊人奇迹,揭示了辉煌的理论和宝贵的经验,印证了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气概之气。专业课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党史和“红色会计”的学习,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信仰和凝聚力量,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在党史学习中,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感悟,进而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一是深刻领悟思想理论的伟力,党在百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形成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体系,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科学理论的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二是深彻理解信仰信念的磁力,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慷慨捐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攻坚克难,在昂首圆梦的崭新年代矢志不渝、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正是靠着这种坚如磐石的信仰、坚不可摧的信念、坚贞不渝的忠诚,让我们的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航向;三是深切感受精神血脉的魅力,百年中无数共产党员用生命和血汗诠释了初心和使命,展现了特有的智慧、担当、情怀、意志、信念、人格,构筑起自己的精神谱系,每一种精神、每一位英模、每一个事件,都铭刻着一段历史、闪耀着一抹光辉、宣示着一种伟大;四是教师要注重坚持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修身立德,做出良好的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现代化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对社会问题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他们愿意思考的话题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从正面给予引导,剖析“流言”,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比较,提高其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2.4 丰富教学载体,保证实施效果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借助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以及参观展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红色会计有更深的学习和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课程建设需要明确教学方针和标准,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与育人内容,明确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育人要求,以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一是要注重灌输与点滴渗透的结合,灌输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其积极的认知、认同和内化;点滴渗透应注重与学生和现实生活的贴近,并注重与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贴近;灌输与渗透的结合,就是坚持春雨,从被动的、自发的学习到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内容不仅源于历史,而且立足于现实,不仅继承历史的血脉,又体现时代的进步。为了进一步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
(1)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发挥德育功能。例如,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会计史家余盛钧老先生的生平事迹,余老始终秉持“做会计工作,先要学会计道德,然后才是会计技术;如果没有会计道德,会计技术也是没有作用的”。并且在71岁完成《中国注册会计师简史》,87岁撰编成《中国历代会计著述选》,90岁还完成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史》。余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会计事业的孜孜不倦的毕生追求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以教育和启发。
(2)推送故事、延伸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VR等资源宣讲各类红色会计故事;二是可以通过各种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优秀红色会计故事,把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线上,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3)线上互动、发表体会。结合线上推送环节,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发表一百字左右的读后感,用学生的读后感教育学生,并将读后感的内容纳入课程过程性评价中,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3 党史教育融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的设计——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
3.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根据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目标,结合红色会计历史,通过引入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历史故事,以及各时期经济和会计发展成就等方面内容,挖掘《会计基础》的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会计大家的人生经历是本生动的思政教材。通过会计大家的事例剖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感受伟大灵魂,不断修正自我,在提升文化感知的同时,也能从会计大家身上学到优秀的品格。比如,可以向学生讲述“新中国会计的建设者——杨纪琬”的小故事,引出杨老的成功主要源于在工作中注重思考问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及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等。
第二,倾听历史故事,感悟会计力量。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把中国会计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缩影之一,展现“红色会计”文化的丰富历史。特别是从瑞金到延安期间“红色会计”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文化重要性,能够提高学生文化自信。还可以通过解析《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等篇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革命时期的会计思想方法和会计知识素养,将革命时期的红色会计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学生会计人应秉持的专业素养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3.2 设计好红色会计教学案例
任何好的案例都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可以让学生充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讨论。但案例中涉及的事实和基本数据必须准确和完整,特别是在红色会计案例中更应注重把握这一原则。红色会计案例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汇编:第一,按照不同革命时期顺序;第二,根据著名的红色会计人物事例;第三,根据会计组织的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可以按照党史学界形成共识的三个阶段分期编写,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按照著名红色会计人物来编写,即:可以精选出不同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红色会计人物,如杨纪琬、余盛钧、尹锡章、葛家澍、徐政旦等在我党会计工作发展历史中涌现出的贡献突出的红色会计人物,以这些红色會计人物为主线编写的案例不仅有历史纵深感,也能从中看到红色会计文化的传承。按照会计工作组织内容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模块,比如可分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会计档案等模块来组织史料进行案例编写。
总之,无论撰写哪一种红色会计教学案例,都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案例必须符合历史事实,确保历史文献的权威和真实性,在现实的基础上再提高案例的生动性。作为非历史研究者,教师不在于发现史料和研究史料,而是使用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编写生动和精彩的教学案例。
4 结语
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培养什么人”为根本导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面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上的特殊性,改革和创新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德育合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多元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传递正能量,使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无形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最终,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活动、规划生活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让学生感受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培养徳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洋.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0,28(03):2931+12.
[2]赵丽生.山西红色革命根据地会计的历史贡献(上)[N].中国会计报,2021521(16).
[3]吴进.研讨“红色会计” 展现会计力量[N].中国会计报,2021625(02).
[4]教育部学位中心.百校研究生颂百年(108)传承百年红色会计精神[EB/OL].https://www.mbachina.com/html/%E6%95%99%E8%82%B2%E9%83%A8%E5%AD%A6%E4%BD%8D%E4%B8%AD%E5%BF%83/20210727/334605.html,2021-07-21.
[5]牛国良,吕勇.挖掘红色金融史料,凝练经典教学案例——对推进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J].经济师,2020(11):186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