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念琪 图/陆其国
如果说上海是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那工部局大楼就是了解上海的钥匙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江西中路251号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前,驶来一支车队。车里走出当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由他前来接管此地——原国民政府的上海市政府。
1949年5月27日,也是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在杨树浦受降最后一股国民党军,宣告历时16天的上海战役胜利结束,上海解放。接管地点在二楼市长办公室。国民政府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下午三时,陈毅、曾山、潘汉年、韦悫到市府接收。先请余谈,陈表示好感,要我继续工务局事。”需要澄清的是:移交市府大印不在当日,而在两天后。赵祖康5月30日的日记写得清楚:“市府印信移交周霖(林)派员点收,余之代长任务可说了矣。”接收大印的周林,时任市军管会副秘书长。
大楼正门两边,挂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两块牌。在这烙下殖民印迹的上海重要地标建筑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展开了历史新篇章。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翌年上海开埠。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2月22日,3人组成的外国人第一个管理机构“道路码头委员会”(即“道路及码头公会”)问世。它只负责租界市政建设,不具管理租界社会职能,于1853年解散。
1854年(清咸丰四年)7月11日,英、法、美三租界成立管理租界的“市政委员会”,即“工部局”,两个称谓的差异皆翻译造成。“市政委员会”的英文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但在清朝政务机构中无与之对应部门,不知哪位聪明人见“Municipal”能译为“市政的、市立的”,也能译为“与水电煤、公交等相关的市营事业”;于是就与掌管水利土木工程与工匠的工部搭了起来:“工部局”一词浮出水面。这也令一些人望文生义,真以为它是从事工程的部门。在笔者见到写工部局的三首《竹枝词》里,就有两首误读。如:“局名工部创西人,告示频张劝我民。注重卫生街道洁,随时洒扫去纤尘。”(颐安主人《上海市景词》)《上海租界志》认为:“工部局的建立,标志着外商居留地时期的结束。”旗下陆续设财政、捐税及上诉和警备等21个常设委员会,及捕房特别调查、普通教育和特别电气等13个特别委员会。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国人退出工部局,另立法租界公董局;英、美租界则在翌年9月合并为公共租界。
工部局成立初没办公地,1896年,造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两层市政厅,位置在今上海市南京东路719号新雅粤菜馆处。这堂堂市政厅被上海人叫“铁房子”,全因屋顶铺铁皮。
随着租界的扩大和发展令工部局部门及雇员不断增加,办公场地紧张,一些部门还在“铁房子”外租房。8年过去,工部局1904年提出建办公大楼计划。那时经济开始好转,钞票“麦克麦克”(方言,形容数量多),地税和房捐在1908年就达68.5万两白银,码头捐和执照捐到1905年超过20万两,1906年向越界筑路两旁使用英商自来水的用户征收特别房捐就超80万两……
1904年起,工部局将东起江西中路、南至福州路、西自河南中路、北达汉口路地块买下。1910年,克莱格、朱满和德格雷组成工部局大楼委员会。到1913年更是紧锣密鼓:2月,委员会完成有4项新大楼方案的报告。3月底,纳税人大会审议报告并选定大楼三面围合、原地暂留卫生处、救火站和巡捕房的第3设计方案,预算125万两白银。8月,工务处建筑师特纳完成设计。9月,董事会讨论后送审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长,原钢筋水泥结构建筑改石结构。1914年10月,承建中标的裕昌泰营造厂开工。没想到那年“一战”爆发,导致所需建材无法运输而影响工程,直到大战结束后恢复正常,于1919年基本完成大楼整体结构。
1922年11月16日下午,作为工部局行政中枢的新楼启用。从开建到使用又是8年。这栋四角凹进的口字型城堡式建筑,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综合风格;口字当中是停车场。“占地十二亩,统计办公房屋共有四百间,办公西人约有八百名,全部建筑经费共耗银一百七十五万两。”(《申报》1922年11月22日)
因大楼外立面底层为大块花岗岩,上海人叫它“石头房子”。工部局办公楼从“铁房子”到“石头房子”是鸟枪换炮,无论规模还是设备和用料等,均为上海之最、远东第一。过道和墙铺大理石或彩色瓷砖,地坪是马赛克瓷砖,主通道为黑白相间大理石。办公室铺杨松或柳桉木地板,钢窗、电梯、热水汀等为进口名牌,其中卫生设备是“标准牌”。并配当时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在大楼工作的老外,有上海人熟悉的美国人卜舫济、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和法国神父饶家驹等。1922年11月,爱因斯坦还到此讲解过相对论。
工部局大楼原设计方案(1913)修改后去掉了塔尖结构
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公共租界。1943年8月1日,工部局随租界收回退出历史舞台。1945年9月12日,工部局大楼成为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的第三处办公地。
陈毅市长1949年5月入驻后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日上午8时,上海市政府和市军管会在此举行升旗仪式。
市政府在工部局大楼办公6年离开后,市府一些局还在楼里办公;上海人仍把此楼称为“老市政府大楼”。笔者曾经到此采访过市卫生局、民政局和环保局等。有一次,采访结束早,去看心仪许久的陈毅题词。边走边打听,在对正门的2楼走廊找到镶嵌于墙的石碑,上刻陈毅于上海解放一周年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新上海。”
1989年9月25日,工部局大楼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三十年后,路过大楼的人们发现,正门围起蓝色挡板,修缮开始(并要补上当年设计中未完成的大楼合围,因西南角中央捕房到1935年拆除使整体建筑合围未成)。
如果说上海是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那工部局大楼就是了解上海的钥匙。2023年是大楼落成的101年,见证了上海的昨天和今天的它,将继续见证上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