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23-03-26 15:18:27□魏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普及化普通高中阶段

□魏 燕

我国已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面对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 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 价值导向和育人方式, 势必会发生一系列变革。 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 将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 从历史视角出发,分析大学和高中的关系演进, 全面审视高中教育的发展定位和方向,试图抓住高中教育的着力点, 优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一、 大学与高中关系的历史演变

20 世纪70 年代初, 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通过分析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历程, 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 “三阶段” 理论, 系统阐述了精英化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在15%至50%之间)、 普及化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形态。 然后,马丁·特罗又按毛入学率15%与50%的标准, 对美国中等教育规模扩张进行了阶段划分, 与高等教育同时期规模进行比照。 最后, 他将美国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发展的关系样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 大学对高中呈控制型态势, 高中成为大学预备教育;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与高中呈选拔型关系, 高中教育更迅速地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 高中学生为大学选拔做准备, 而非为大学学习做准备, 高中教育保持普及化水平; 三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呈共生型关系, 高中的大学预备功能回归。[1]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 高校类型多样性、 入学选拔标准等呈现不同特点, 使得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 价值导向等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002 年以前,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22 岁适龄人口之比) 为15%以下, 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大学依据学生的高中成绩及考试水平选拔人才, 接受高等教育属于少数人的权利。 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不发达, 办学规模较小, 办学呈现同质化特征。 课程设置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 侧重学术性与专业性。

这一阶段的高中教育具有大学预备教育功能, 承担着提高人口素质、 筛选甄别精英的作用。 1949 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1978 年为35.1%, 到2000 年达到42.8%。 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 年的0.26%上升至1978 年的2.7%, 到2000 年达到12.5%。[2]高等教育的精英化、 小规模样态限制了高中教育为大学输送人才的大学预备功能, 仅有部分高中生能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 通过优异的高考成绩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实现社会阶层跃升; 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则通过接受高中教育提升自身素质, 成为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 但没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 这一阶段, 高中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的制约, 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为大学输送精英人才。 高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在接受大学学术训练后, 开展具有专业学术色彩的高中课程教学。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

2002 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3], 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型人才。 大学主要依据学生的高中成绩和高考成绩选拔人才。 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教育规模, 注重教育机会均等, 增加了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了教育公平。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多样化、 综合化,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样。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紧密。

这一阶段, 高中教育成为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升学竞争更加激烈, 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 2002 年,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2.8%, 2018 年达到88.8%, 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则高达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由2002 年的15%上升到2018 年的48.1%。[4]高中教育承担着培养人、 筛选人的功能, 注重为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这一时期高校扩招, 学生增加了通过高中教育实现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中教育 “为升学而教” 的工具价值得以凸显, “应试教育” 与 “素质教育”的冲突在长时间内难以解决, 成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最大阻力。 这一时期, 大学升学竞争更为激烈,高中生为大学选拔做准备, 高中教育沦为 “应试教育”。 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 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高考综合改革, 完善大学选拔机制, 力求协调好选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以扭转片面 “应试教育” 倾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协同发展

2019 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5]到2022 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6]这一阶段, 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 大学采取开放式办学, 接受高等教育的不仅仅是18—22 岁的适龄人口, 而是扩展到了有着高等教育需求的社会人群, 人人都能上大学的时代来临。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结构、 类型丰富多样。 有着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可以接受个性化、 形式多元、 富有创新性的教育, 以提高自身素质, 增加学习体验。 同时, 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

这一阶段,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 从2019 年的89.5%上升至2022 年的91.6%。[7]高中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高中办学实现高质量、 类型化、 均衡化发展, 高中分类办学格局逐步形成,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确保普职协调发展。与此同时, 通过东西部协同、 对口帮扶等方式, 解决区域间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是高中育人方式多样化, 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体价值不断得到彰显。 三是建立了全社会 “协同育人” 的培养机制, 高中学校逐渐实现开放办学, 联合区域内高中、 高等院校、 企业、 社会组织等力量,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搭建多样的创新平台, 开发多样化课程, 开展基于问题的跨学科、 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高中毕业生规模逐渐相当, 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将成为大学生, 而大学教育的模式与质量也越来越取决于高中教育。[8]大学和高中的关系转变为共生性的命运共同体。 大学为招收拔尖人才及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学生, 必然要积极主动参与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 为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指导,以避免生源不足、 新生入学准备不足等问题。 高中则一改往日的“被动” 地位, 实现多样化、 有特色的育人目标, 获得更多育人自主权, 为大学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正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 育人方式改革、 多样化办学等政策落地的最佳阶段, 调整高中与大学的关系、 优化教育体系、 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小。

二、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普通高中教育的质变样态

(一) 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

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于高中教育的冲击, 首先体现在知识层面。

高中教育处于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 要在育人的基础上实现其升学预备的功能和就业准备的功能[9], 必然受到高等教育知识观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 高中作为知识社会的子系统, 在与大学及社会的联结和互动中, 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并与其协同进化。 普通高中所教的知识, 也由面向少数精英的学术知识转为面向大众的公民知识, 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方面, 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 增强了高中课程的学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与价值互联, 建立了学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融为一体的知识价值观。[10]高中知识应融会贯通,指向知识的联结与转化, 加强学科间融合, 助力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学习并生产跨学科知识, 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另一方面, 高中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未来趋势, 为每一位高中生的职业生涯、 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知识准备, 从而建立育人主体多元、 形式灵活多样、类型丰富、 功能健全的高中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 受教育权:学生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 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的特权。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的权利。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入学标准变得开放,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个人的选择。高等教育选拔原则指向了人人都能取得教育成就。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变革需求的国民。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 在所有人都能上大学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国民的功能, 凸显了教育的本体价值。 过去 “一考定终身” “高考改变命运” 等传统教育观, 需要加以弱化和改变, 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大学升学率的做法将得到矫正。 高中教育也更强调追求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020 年, 国家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探索了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育人方式的变革,扩大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加之,新高考制度的推行, 进一步强化了高中生作为学习主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11]

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一不断扩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教育选择权, 体现在高中教育入学、 高中育人过程和升学择校三个环节。 在入学机会方面, 政府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整体优化教育层次类型和布局结构, 满足学生对于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上升通道。 在育人过程中,普通高中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了自主选课制度, 形成走班制、 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态, 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升学阶段, 明确提出, 要在 “十四五” 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打造从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的纵向贯通、 横向融通的现代教育体系,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 基础教育重在奠基, 职业教育重在尚技, 高等教育重在培思。[12]职业教育毕业生、 学历教育毕业生也能通过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技能考试, 在合规、 有序、 通畅的通道中实现学历提升, 获取选择接受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 育人着力点: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世界各国普遍出现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加剧、 大学新生学习能力下降、 中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在中国, 来自不同区域、 城乡及不同收入家庭背景学生间的差距明显扩大, 课程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学生的需求, 也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日益变化的需要, 某些专业出现过度教育、 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 大学新生整体上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尤其是中低层次院校的新生质量下降明显,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大二衰退” 现象明显。[13]这些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成为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中教育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方面。 高中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连续性规律, 充分考虑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过渡和衔接, 加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联系, 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定位。 教育者要思考在高中教育阶段抓住育人着力点, 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 以提前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和生源质量下滑的问题。 然而,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学校功能定位、 办学模式、 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模糊,尽管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增加了 “为高等教育做准备” 的高中教育定位, 但是高中与大学、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等不同层次、 类型学校的学分互认与转换、 入学与转学、 专业课程设置衔接等机制还不完善。 高中在办学实践中缺乏具体规范的指导, 在改革进程中存在路径依赖、 政策执行阻滞的问题, 不能真正落实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定位, 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因此, 需要进一步明确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助推高中教育实现其升学预备功能和就业准备功能。

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要改变县办高中 “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弱化普职分流, 淡化高等教育筛选功能, 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拓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的成长通道, 缓解阶层间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另一方面, 针对中等教育质量下滑、 大学新生学习能力下降的风险, 育人着力点要放在微观层面的知识、 课程、 教学上。 依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特征, 开展 “选择性” 原则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夯实学生的通识知识,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政策得到不断完善,各省 (市) 通过制定本地的规划纲要、 实施意见、 专项规划方案,在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的基础上, 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 各地积极扩大教育资源, 开展高中教育改革试点, 持续提升育人质量, 不断向有质量的普及阶段迈进,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

(一) 进行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改革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目标, 各地开展以跨学科、 融合式课堂教学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加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 丰富学校选修课程、 培育学校优势学科、 开展跨学科教学。 通过从下到上的积极探索, 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 逐渐形成了多样化、 有特色的办学新格局。

如上海市市西中学针对班级授课制环境封闭单一、 预设教学、 师生思维受限等问题, 开创了思维广场, 创建空间大小自如、 整合教室和图书馆功能、 融入信息技术、 融合丰富课程资源、 保障多样学习方法、 半闭合半开放的学习环境, 并拓展为从正式到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连续体。 “新课程、 新教材” 课改实施以来, 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成为常态, 超越课本知识点的讨论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4]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坚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 推进学科典型学习方式, 学生在工业设计坊应用技术语言创作作品,奠定卓越工程师的技术规范与实践能力; 在项目实验室用实验实证假设, 用数据表达结论, 像科研人员一样探索研究; 在 “高端法务” “口述历史” “经典戏剧” 课程中, 以人文职业的专业方式组织学习。[15]这种以跨学科、 融合式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改模式的推行,真正实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 调动了师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以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得到良性发展

2014 年9 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我国开启了自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 最系统、 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 同年, 上海、 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截至2022 年,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进入了新高考改革周期。 以高考综合改革为撬动, “招” 和 “考” 的改革为推动普通高中变革育人方式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实践中, 上海市构建了覆盖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 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60学时; 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经历,全市配套开发了研究性学习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 80%以上的学生通过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完成课题专家认证。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措施, 以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得到良性发展, 正在带动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三) 构建高中、大学衔接的“学术—专业—职业”课程体系

各地发布了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推动高中学校开设生涯指导课程。 生涯导向的高中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通过 “学术—专业—职业” 一体化融通的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在高中阶段做好选课、 选考、 选学, 以顺利过渡到大学的专业学习,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山东省实施 “强科培优” 行动, 以特色学科培育为支撑, 遴选认定学科基地371 个, 建设人文、科技、 艺体、 技术、 实践等特色高中127 所。 同时, 建立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机制, 推动学科基地建设与高校基础学科建设相衔接, 遴选出61 所试点学校, 积极探索 “高中+本科院校” “高中+高职高专院校+企业” 的合作共建模式, 引导高校发挥专业教学优势,指导普通高中开发特色课程, 开展学科特色实践活动, 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与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上海海事局、 海洋局、 极地研究所、 航海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立足航海人文、 航海科技、 航海工程、 航海军事、 航海贸易主题, 构建了“五育” 并举的课程图谱, 通过选课走班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同步依托 “航海创新实验室” 的建设迭代, 以情境模拟、 操作体验、 合作探究、 实践创新等方式, 持续驱动学校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评价方式积极转变。 以高中、 大学衔接为核心的 “学术—专业—职业” 课程融通模式, 助力学生将职业愿望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 为顺利实现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转变做好准备。

(四) 创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知识—活动—社会”融合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只有将 “五育” 贯通融合, 将活动、 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中, 山东省实验中学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强调高中教育融入社会、 服务社会的功能。 通过开展模拟政协提案评选活动, 学生在思政课教师带领下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并撰写提案, 培养有理想、 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在2022 年济南市政协会议上, 《关于济南泉水的保护与宣传的建议》 《关于更改公交站台名称方便市民出行的建议》 等6份学生撰写的提案, 被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大会。 学校围绕假期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 与社区、 博物馆、超市、 火车站等合作,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和服务性劳动。[16]通过创建以 “五育” 并举为核心的 “知识—活动—社会” 融合模式, 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 构建以攻坚补短、提质培优为核心的结对帮扶模式

2021 年12 月,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 《“十四五”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提出要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大县域高中对口帮扶力度, 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 这是国家首次以专项规划形式对县中发展做出的具体部署, 为下一步实现县中振兴指明了工作方向。

在实践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通过开展普通高中提质行动,落实结对帮扶机制, 推动15 所市属普通高中与19 所县域普通高中结对、 13 所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与14 所民办学校结对, 帮助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路。[17]2022 年,山东省实施 “强校扩优” 行动, 推进特色办学与县中发展振兴行动紧密衔接, 构建特色高中与薄弱县中协同发展机制, 在县中设立70 个省、 市学科基地, 辐射带动县中学校114 所。 以攻坚补短、 提质培优为核心的结对帮扶模式, 构建了特色高中与薄弱县中协同发展的机制, 显著缩小了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提高受教育水平的美好期待。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仅是教育规模的改变, 更是教育体系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性调整, 加速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和育人方式改革的进程。 进入新时代, 高中教育必须明确育人目标、 办学定位等问题, 助力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普及化普通高中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知识文库(2018年18期)2018-07-09 06:16:59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