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莉娜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根基,一些乡村孩子住进了高楼, 远离了田野, 甚至在现实场景中 “五谷不分”。 与此同时,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也容易存在 “城市化” 的倾向, 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导致学生在认知层面上脱离了乡村。
立足新时代, 面对新挑战,我们在不断地思考: 作为乡镇中心小学, 我们如何把课堂、 空间、资源、 文化这些要素与学生、 家长、 社区发生关联, 使得乡村教育振兴与振兴乡村建设相互融合,携手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出校本课程要 “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 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地处全国闻名的 “花木之乡”, 校内的花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是一所典型的位于江南水乡的乡镇小学, 校内80%的学生家庭都从事着与花木园林相关的工作。 从2013 年开始, 学校开启了长达10 年的基于花园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让家乡成为课本, 让课堂走向家乡。
近年来, 学校盘活了校内外的学习资源, 不断为综合育人提供多元场景。 打造校内花园场景基地,提供具身学习的场景和实践、 探究、 体验的校内空间。 充分挖掘生态示范区的优势, 开辟校外基地,梳理校外花园场景基地图谱, 建立与校外花园场景基地的联系。 校内、 校外空间有效转化为育人空间, 在花园场景下的主题学习中释放出教育价值。
创设常态劳动实践空间。 学校有 “一场两廊三工坊”: “一场” 指4000 平方米的露天生态实践体验场, 集百花园、 百菜园、 百果园、百树园、 五谷园于一体; “两廊”指泽润文化长廊和花木文化长廊;“三工坊” 指花木工坊、 种子工坊、科创工坊, 集社团活动、 花木文化学习、 花木手作体验、 现代智能化种植、 科学探究等课程功能于一体。 劳动实践空间遵循开放性、 动态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观察、 可探索、 可实验、可培塑的生态活动场景。
打造童创成果策展空间。 “让教育场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是我们的追求。 在真实情境中, 由学生自主设计, 完成从微型园林建模到在教师的协助下搭建真实花境的整个过程, 校园里的每个场景都有故事可讲, 让更多的自然花园成为学生活动的场域、 实践的成果。 同时, 将丰富的乡土自然资源和劳动场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出自然亲和的体验园, 通过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和童趣盎然的校内实践, 激发孩子们强烈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构建生态文明体验空间。 丰富的校外资源让学生们走出了教室,走进更为丰富的乡土文化中——到“候鸟王国” 观鸟, 到无花果种植基地采摘, 到花博园漫步, 到绿建区体验绿色建筑科技。 学生在广阔的乡村田园里体验家乡的无穷魅力, 在多姿多彩的经历中收获成长。
探访现代农业网络空间。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嘉泽镇的传统花木产业正在经历产业模式的更新迭代, 全智能灌溉、 数字化采收、 电商带货、 AR 云购物等一系列现代农业模式应用于嘉泽的农业网络中。 学校通过联动政府与乡贤, 带领学生探寻现代农业, 感受数智化给农业带来的巨变, 为乡村孩子打下科创强国的思想基础。
通过远交近联、 校地合作、 改革创新等方式打造花园生活情境,将空间、 资源、 文化这些要素转化成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乡村教育特有的生态圈, 以此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使乡村教育振兴与振兴乡村建设相互融合, 携手发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学校认真学习、 不断探索、 积极实践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和课改要求, 秉承学科育人、 课程育人的理念, 统筹实施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覆盖、 多渠道渗透、文化与情感相融的综合育人模式。
扎实推进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遵循。 如何让国家课程与学生生活场景紧密融合,让学习与生活息息相通? 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花木特色场景的育人功能, 将乡村生活场景与国家课程教学紧密融合, 通过情景式的教学让乡村孩子的学习有现场感、 生活感、 画面感。 “百草园里的汉字”语文大单元学习、 “设计一个立体小菜园” 科学课、 “花园音乐会”艺术课, 当学习与生活一体, 教育就实现润物无声。
融合推进拓展课程。 我们将富有地方资源文化特色的花木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不断挖掘花木文化的内涵, 赋予其时代气息, 形成榜样示范引领、 同伴心灵互助、 课堂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 并以主题课程、 社团课程、 节庆课程三大维度推进拓展。
主题课程: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强调要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遴选重要观念、 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 设计课程内容, 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 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 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强化实践性要求”。 学校充分挖掘发挥花园场景资源与场景育人价值, 根据学科逻辑、 不同学段学生的水平, 统筹设计了 “花园与课堂” “生长在 ‘花木之乡’” “造园体验” “在花园里做研究” 四大跨学科学习主题。 充分考虑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素养要求, 以及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根据四大主题组成课程框架体系,建构课程单元内容体系 (见表1)。
四大主题六个年段共计24 个研究内容, 均以某一学科为载体,围绕主题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生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 由学生开展以主题任务为核心、 以合作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主题内容的容量, 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也可以通过多个课时完成, 或者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比如根据新课标要求, 一年级语文可以有18—20 节课实施跨学科学习, 这就为 “家乡花木小档案” 主题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这一主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一学期内连续完成, 也可以在两个学期内完成,可以集中完成, 也可以分散完成。
表1 跨学科学习主题与单元任务
表2 学校社团课程
社团课程: 从 “尊重兴趣、 基于经验、 联系生活、 多元选择、 着眼发展” 的课程理念出发, 打开课堂、 校园的边界, 引导学生走进社区, 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用自己稚嫩的小手装点周围的环境, 把绿色生态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扎根、 发芽、 成长 (见表2)。
节庆课程: 牵手节日, 绿色同行。 学校节庆课程既注重挖掘与花木有关的传统节日 “田野丰收节”的文化意蕴, 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学会学习, 还注重创意创新, 设立 “趣味园创节” “迷你花博会” “花木美食节”, 将乡村资源、 课堂实践、 主题活动等融合,向学生传递生态理念, 帮助学生感知绿意、 敬畏自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合作精神、 分享意识、 审美能力以及创新的科学能力。
以学校场景为基础, 以具身体验为实践方式, 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设计体验活动, 实现场景、 项目和育人的多维进阶。
21 天造园行动。 营建校内外秘密花园, 打造实践基地。 在真实情境中, 由学生自主设计, 改造家庭小阳台、 班级生物角、 校园小景观。 低年级学生在自家小阳台上开辟一个角落, 和父母一起设计、 选种、 栽种、 维护, 打造家庭小景观。 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利用班级绿化区打造班级生物角, 建设班级 “小小花园”。学生通过动手栽培花木、 制作花木档案、 撰写观察日记、 绘制花木小报等活动体验做一名 “小农人” 的乐趣。 高年级学生走出教室, 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 打造校园微景观。 学校聘请校外园林师来校指导学生花卉种植、 园林造景,让学生学会观察、 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善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新农人” 寻访行动。 学校少先队的 “红领巾走家乡” 品牌项目组建“亮眼睛寻访团”, 通过走访身边的数智花农、 销售榜样、 劳动模范、 乡村领路人等 “新农人”, 体验科学养殖、 科技种植。 挖掘校外种植基地教育资源, 感受劳动人民的情怀、 理想、 干劲和追求, 从而让学生热爱劳动, 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乡村前景的自豪感。
“小脚丫旅行清单”。 学校围绕课程实践基地设计了 《乡村花儿少年研学手册》, 将实践基地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提出年度研学主题引领学生自主开展寻访与探究。引导每个年级、 每个班级制定一份 “旅行清单”, 包括必游路线和选游路线, “小农人们” 根据清单上提供的研学点, 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确定旅行清单, 和家长或同伴们一起打卡奇妙而充满乡野气息的 “小农人” 研学旅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 “小脚丫旅行清单”。
成果榜单: “小花贝会增值”理财日。 学校成立花贝银行, 发行校园虚拟币, 构建 “花儿少年” 评价体系, 切实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首要标准。 围绕 “有识” “有志” “有义” 三大核心设置了 “尚善花”“乐学花” “健康花” “审美花” “悦劳花” 五种 “花贝”。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让学生用行动赚取 “花贝”, 存进 “花贝银行”。“花贝银行” 承接 “花贝” 存取、贷款与兑换业务。 “花贝” 的获得以及成果兑换的设计紧密结合花园学习场景, 让学生在 “花贝银行” 的存与取中不断确立新目标,以期获得一次又一次高峰体验。
成功时刻: “新小农人嘉年华”发布会。 基于三大主题课程群的架构与实施, 注重收集过程性资料和成果, 和学生们一起畅想大自然,开启精彩的 “新小农人嘉年华”。第一, “新小农人” 花园日志。 学生将花木课程实践中的学习认识、体验、 感悟、 反思以观察日志、 劳动日志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提供载体;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 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第二, “创意式的田园艺术节”。 让学生创意绘画、 创意发布、 创意编写, 将自己的学习成果、 劳动成果进行发布展览, 感受智慧成果带来的愉悦体验。 第三, 花儿少年成果发布会。 注重学生在花园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持续性发展, 设计了学生主题演讲、 圆桌会议讨论、 作品创作与分享、 个人作品展览、 团队成果发布、 园艺景观介绍、 花园微景观建模大赏等各种形式的成果发布会, 既尊重学生个性, 又充分照顾学生特长。
新课标提出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 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个性化、 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增强课程适宜性”。 十年来, 嘉泽中心小学让学生在多向度实践场域、 在熟悉的花园式生活场景中生动学习, 将课本知识和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强化了实践育人体验。 学生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 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充分体现了环境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