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宏儒
《历代名人咏阳泉》是中共阳泉市委宣传部庆祝阳泉建市七十周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泉、认识阳泉,进而爱上阳泉、建设阳泉,组织专人精心选编、出版发行的一本著作。全书共收录了260 余位名人的700 余首诗作和碑记、文赋。所言之“历代”,实际上是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到如今(最早的诗作者是韩愈,最晚的作者是今平定县的吴永胜)1200 多年之历史。所言之“名人”,我想其所指应该是以下四种人:
一是政界有威望的朝堂之人。诸如清代在位61年的康熙帝玄烨;清代担任过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的陈廷敬;担任过户部尚书兼体仁阁大学士,被誉为“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担任过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时称“天下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哲宗即位后曾入朝为相,编著过《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担任过并州(今太原市)知州、官至宰相的韩琦;明代担任过太子太师和吏部、兵部尚书的王琼;担任过刑部、工部和兵部三部尚书的黄克缵;担任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少保的蹇达,以及清代担任过山西布政使、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等。
二是文化界享有盛名、且有重要著述传世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大师等。诸如:被誉为“诗圣杜甫的继承人”、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美誉,系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曾主持文坛20 年的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诗文雄隽、性好山水,有大量诗文传世的明代大文人乔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郭沫若;新中国开国少将、曾任解放军报社社长的华楠;山西省文联副主席、诗人冈夫(王玉堂);当代著名书画家、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徐文达;清代担任过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充任《四库全书》副总裁的梁国治;清代曾任户部员外郎、著有《桃花扇》剧本的戏剧家孔尚任等。
三是在本境主政担任过州县主要领导,政绩不凡、官声称好、荣载史册的人士。诸如:金代平定州刺史赵秉文(河北磁县人);清代平定州知州吴安祖(浙江绍兴人),曾尚增(山东长清人),王祖庚(上海松江县人),陶易(山东文登人);元代盂州知州程明德(河南人);清康熙年间被三晋举荐为“贤守令”第一的盂县知县蔡璜(江苏省宿迁县人),乾隆年间担任过盂县知县的胡予翼(山东章丘人),清代担任过盂县典史的周永福(河北宛平县人);民国时期两次出任盂县知事并编著了《盂县金石志略》和《盂县摩崖造像录》两书的王堉昌(山西稷山人)等。
四是本境(包括如今的两县三区)养育的干出一番事业且又有赞颂家乡诗作的优秀人才。诸如:元代名臣,曾担任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等职,并承旨总裁过宋、辽、金三史的吕思诚(平定人);明代贤臣、曾担任过顺天府尹、大理寺卿的张三谟(平定人);清代名将、曾担任过登州总兵及贵州和湖广提督等职,退休后还先后两次赴皇室参加“千叟宴”、两次参加“鹰扬宴”和“会武宴”的窦瑸(平定人);清代贤臣、曾在山西、湖广、福建、陕西等地任职,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的武全文(盂县人);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因品端行慎、忠于职守,官阶日进,先后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奉天府丞兼学政、顺天府尹(今北京市),被学界称为“贤吏”的田嵩年(盂县人);清代正直品端、曾担任过三朝国史馆纂修,后以侍奉年老多病的父母乞休回归故里,又被应聘为晋阳书院掌教的古文家王珻(盂县人);一生未仕,但著作等身,被后人称颂为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编辑大家、诗人、书法家的“贤儒”张穆(平定人);曾担任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协会顾问、中国楹联十老之一的赵云峰(盂县人);担任过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参议院议员,还跟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过护法运动,之后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总统府顾问、咨议等职的李素(平定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五四”时期北京著名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新式教育的提倡者和实践者石评梅(平定人)等。
那么,作为认真拜读了这本诗集的一名读者,对这本书、书中的这些诗文作何评价,有何感受呢?
阳泉究竟有多美,名人笔下锦言堆。
清帝过境咏壮士,知州个个颂山水。
乡贤偏爱养育地,文豪慧眼赏珍奇。
编者匠心汇一统,点面相融耀光辉。
这首拙诗可以说是我阅读书后的总体看法和感受。具体讲我想谈以下几点: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是无不钟情山水,崇尚自然,热爱家国的。诗集中,我们看到平定知州吴安祖所写的《平定八景》(选四),盂县典史周永福所写的《仇犹十景诗》,以及担任过直隶卢龙知县的赵瑞所作的《平定十二忆》(选十一)和曾任过延安县知县、德州知州的高岱所写的《盂县六景》(石门掩雨、仙人伏洞、孤山竦岫、藏山庙、龙洞、藏山晚照)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诗作。事实上,这本诗集中有一半均属此类。明末清初大学者、爱国思想家傅山所作的《题自画阳泉四景图》(阳泉春晓、阳泉夏荷、阳泉秋黛、阳泉冬雪)图文并茂,堪称是绝唱之作,耐人品评。至于阳泉境内的那些旅游热门景点所产生的诗作,诸如刘秀峰《娘子关即景》中所写之“名关雄踞太行巅,雉堞逶迤入九天。石礕迎涛出峡谷,清泉飞瀑挂珠帘。”王士正《雨中度固关》中所写之“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搂遥指暮云间。西风忽送萧萧雨,满路槐花出固关。”王堉昌《题藏山》中所写之“古柏苍松绕碧峰,更兼舞凤与盘龙。遥看岩下藏孤洞,树隐山环云亦封。”田国俊《题水神山》中所写之“独峰深处一泓泉,花雨松风去杳然。百代千秋清不改,祭扫神女效贞廉。”徐文达《午后冠山》中所写之“阳斜峰暗树头明,俯视雄枝映碧空。羊肠株耸苍且劲,松门豪峻天自成。石斋尚有玄秘塔,书院犹存赞诗铭。虎石切壁留传笔,旧时亭台待复兴。”胡予翼《春日同友人登李宾山》中所写之“万松楼下万株松,步险凭高兴倍浓。雨欲来时刚到寺,路疑绝处转登峰。金仙岂作人间侣,石像空疑物外踪。读罢残碑频怅望,风涛唤起夕阳钟。”等,更是绘形绘色,朗朗上口,为广大民众所青睐。
当然,这个“贤”不能简简单单解释为人心地善良,或者聪慧开明,我这里指向的“贤”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贤”,即品德高尚、大义凛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富有才学,等等。事实上,古往今来,在我们阳泉这片热土上,具有上述品格和气质的人并非虚拟,而是大有人在,名传古今的。
众所周知,盂县苌池镇藏山村东有座盂山,因春秋时晋国的义士程婴舍生忘死在该山中藏育赵氏孤儿赵武感天动地,当地民众即将其更名为藏山。不仅如此,随着此事件在《左传》《史记》等古典文献中的记述以及文学领域通过小说、戏剧等形式的演义、传播,加之历代帝王对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三位义士的不断册封、大加褒奖,更增强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程婴等人忠义之举的认识和崇敬。于是,他们不但将藏育赵孤的盂山更名为藏山,而且在此山上建起了神庙,“岁岁血祭,远近归祷”,并俗定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为藏山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凭吊救孤存赵的“三恩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藏山古庙的不断旌修和扩建,以忠义文化为主旋律的藏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游历览胜的优选地和文人墨客瞻仰、参拜义士和讴歌颂扬忠义的重要场所。诗集中收录的本文在前面提到的那四种名人们所写的诗作就集中地表达了他们对藏山发生的故事及故事中那三位义士的敬重之情,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阳泉文脉中的忠义文化对世人的影响还是很深广的。对此,我很欣慰,也甚感自豪。
其实,心中有朝阳无处不辉煌。作为历史名人,他们对现实中的仁人志士或历史上的贤达名流也是敬慕有加、由衷颂扬的。诸如陈廷敬是从山西走出去的高官,入相后,在《六贤堂》一诗中曾盛赞平定人才辈出。诗中称:“下马平潭驿,访古六贤堂。滏阳政宽简,涌云思炜煌。文献总文柄,杨赵齐辈行。左司富才藻,晚节犹芬芳。栾城老封龙,鉴湖映末光。四贤既卓荣,堪此一辫香。后益以王吕,名迹能禁当……”;清代平定州知州曾尚增在《平定杂诗》(人物篇)中,连续颂扬了杨著、耿守直、聂圭、耿九畴、郗夔、朱一统六位州中的贤士,景况不一,但都业绩不凡,令人敬仰,作者均给以极高的评价,系堪入州史之页的;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1965年12 月7 日到阳泉视察时,路经娘子关写下了《过娘子关》一诗:“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茫茫大野银锄阵,叠叠崇山铁轨通。回顾陡惊溶碧玉,倒流将见吸长虹。坡地二十六万亩,跨过长江待望中。”热情地颂扬了阳泉人民以冲天的干劲,艰苦奋斗,力争粮食产量跨黄河、过长江的精神风貌;民国时期就雅好文事、一生从事国学、楹联艺术方面更是业绩不凡的赵云峰老先生所创作的《水神山烈女祠》高度颂扬了柴花公主为了兴邦复周,不惜远离家乡、避难神山,卧薪尝胆,因此誉之谓“神山惊变诚堪赞,巾帼柴花第一流”;官居相位,被称作“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在题赠张穆的数首诗中,夸他“不作凌云赋,偏闻下里歌。故交真落落,高论尚峨峨”。“歌成金石独慷慨,坐拥图书极精腆”;曾担任解放军报社社长的华楠在《访石评梅故居感怀》诗中写道:“姑姑寺内小巷深,石家花园腊梅清。山城月色半轮浅,闺阁豆灯一盏新。夏花秋叶岁月重,宝剑火花寰宇明。廿六韶华铮铮亮,星斗辉耀陶然亭。”虽只短短八句五十六个字,但其却高度概括了石评梅不平凡的一生,耐人寻味,立意高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冬十月,玄烨出京西巡,曾于二十一日驻柏井驿,过境时作《过固关》和《过平定州》等诗。清帝见“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劳农岂惮元英节,寒景风沙透体来。”他感同身受,体恤民情之念油然而生。于是,诗中写下了“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之句,对当地民众给予了由衷的赞叹和极高的评价;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二程”之一的程颐,在《闻舅父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就皇祐四年(1052 年)广源州(今属越南)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叛乱,侯奋然从征平息了叛乱,战绩卓著,得以功偿一事赋诗以赞:“南垂凶寇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圣皇赫怒捷书唤,虎侯秉钺驱熊罴……”;程子岩是北宋理学奠基人世称“二程”的程颐和程颢讲学的地方,现在是盂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诗集中,涉及程子岩的诗作较多,这里仅选清翰林院典籍王朝士所作的《题程子岩》为代表以证后人对“二程”的敬仰。其诗曰:“攀萝蹑磴入云峥,石室鸿儒说二程。雨过千峰悬墨迹,风来万岫响书声。紫霞护洞层层细,青草露岩处处荣。启后承先光道脉,至今犹仰斗山横。”清代平定人、曾担任过山西神池县训导和知县的李元正所作的《豆叶吟》记述了平定古代农民制作豆叶的工序和背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贫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歌咏了民风的俗朴、勤劳,很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我们阳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兵事活动以及崇文重教文风蔚起的辉煌。于是,便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朝廷命官等有识之士前来察访、游历观光或过境小憩,自然也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吞金吐玉,抒发感慨,从而也为阳泉的历史增添了亮色,载入了我们的史册。
据专家们考证,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00 年)白狄族的一支在今盂县曾建立了仇犹国。立国100 多年后,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 年),被晋卿智伯以献钟之计灭掉。这是发生在本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引人注目,影响深远,许多历史文献(《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史记》以及《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载的盂县部分)均有记载。当时,已认识到是中计被骗的仇犹国君虽然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国小又无准备,结果还是兵败国亡,其本人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民众很同情国君的不幸遭遇,除将国君与敌血战的场景追名为“折将坪”“披头崖”“围巷”“天灵盖”这样几个地名外,还将当地的一座俗名高城山更名为“仇犹山”,山顶修建了“仇犹庙”,并俗定为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国耻日”,也是大家来祭奠国君的庙会。
对于发生在2400 多年前的这样一件重大的历史变故,省、市、县三级文研组织曾共同组织过全国性的研讨会,邀请许多国家级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搞出一批成果辑集出版,受到社会好评。同时,也涌现出韩万德、马玉亮、马玉隆、张建瑞、李晶明、崔庆和、崔亮云、郭芝华、崔石头、孙林泽等一大批文研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有效推动了阳泉的文史研究工作。
在拜读《历代名人咏阳泉》一书中,我看到涉及仇犹国的诗作有20首左右,较之咏藏山的作品似乎少了些;但我认真品析后发现,这些诗作中,有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画家、大学者傅山、有明代曾任过山西御史的张政、有担任过山东布政使司参议的刘整、有担任过陕西按察使的陈灝、宾州知州吴宏、清代担任过山东布政使司参议的武全文、云南大理府同知的田兴梅、曾担任过盂县知县因政绩突出被评荐为“三晋第一贤守令”的蔡璜以及曾两次出任盂县知县、县长的王堉昌和乾隆年间担任盂县知县的胡予翼等,均系当时的名儒或贤吏,且享誉一方,堪入史,流传千古的。限于篇幅,不能将名人们的诗作一一展示,在这里我仅选录明代张政所写的《吊仇犹歌》长诗中的后半部分供大家赏阅。其诗曰:“……入我北山间,收我国君骨。立庙北山巅,报我国君德。国君虽死灵不死,国君虽亡祠可祀。山因国君山有名,国君依山亦宁止。吁嗟乎!智氏肆毒其何辜。焉知仇国之君骨未冷,尔头已作盛酒壶。吁嗟乎!智氏头颅已涂漆。豫让桥边空涕泣,何如仇犹国君遗爱在。斯民万古千秋长庙食,万古千秋长庙食。”一个安徽人,在山西任职,却在《吊仇犹歌》中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亲切地称仇犹国民为“我民”,称仇犹国君为“我君”,既沉痛地记述了智氏施毒计灭掉仇犹国的经过,又满怀深情地描述了仇犹国民不忘君德、立庙祭祀的善举以及智氏作恶、不得好报,以至“仇国之君骨未冷,尔头已作盛酒壶”“智氏头颅已涂漆”的结局。读来令人惊叹!恶人、干坏事的终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古今皆然。
阳泉地处晋冀要冲,系山西的东大门。境内东侧的娘子关、固关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既是太原东向的屏障,又是北京西向的藩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可证:汉高祖三年(前204 年),韩信曾率兵下赵在平定的榆关驻军练兵,尔后过井陉,背水列阵,大破赵军。唐长庆元年(821 年),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裴度驻军承天军,久攻不克,韩愈奉命去安抚,驻承天军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路攻杀进入平定州城,过固关,进攻北京城。五月,又退回娘子关、固关。至八月,两关均由义军把守。这一系列兵锋事件,加之山清水秀、风光壮丽和众多的传说故事,便诱使许多闻人、名家写诗作赋予以赞美。我查阅了手头这本《历代名人咏阳泉》,就发现有80多首诗作是属于这一内容的,而且大多出于大人物或著名学者、文豪之手。诸如:唐代韩愈所写的《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一诗:“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从此著征衣。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虽仅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把其从流放归来,奉命同裴度一起到镇州去宣抚兵变,急欲使局面转危为安的迫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感人。清代孔尚任所写的《路过固关》一诗:“苍崖翠壑几层环,乱插危峰见固关。径窄难容人并过,城高不放雁轻还。诗中边势云烟秀,画里军容剑佩闲。却被秋风催感慨,古来争战是名山。”显然是以艺术家的眼光来评价发生在固关的各种兵事活动的,其别有一种风味在其中,耐人品评。而在平定州担任过最高领导刺史,因业绩卓著,后升任当朝的礼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赵秉文,在《淮阴侯庙》一诗中写道:“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故垒带烟余杀气,荒寺向晚动悲风。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如果说该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的功劳和业绩堪称辉煌,其威名是永留青史、令人敬佩的。但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烟消云散,犹如一场空梦,让人感到悲伤不已。引人注目的是诗的末尾所写的“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这两句抒发作者叹惋之情的诗句,特别是“思不穷”三字,出于一位礼部尚书高官之口,便令人赞叹!其在思考什么呢?对此,我们需深入了解韩信一生的遭遇,弄清他奋斗一生,功劳盖世,但最终还是被刘邦指使吕后所杀害,并灭了他的三族。之所谓“伴君如伴虎”是也!
上世纪80 年代开编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和1990 年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开展的地方文史研究过程中,提到了平定“文献名邦”和盂县“进士之乡”两个命题,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很有新意。有鉴于此,我在拜读《历代名人咏阳泉》这本诗集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幸也发现了一批这样的诗作和“名人”。诸如:元代的董好义、王士明,明代的张琦、刘整,清代的武全文、武承謨、王珻、孙寯、田兴梅、张执琮、孙世德、孙宪、田嵩年、田国俊、刘声骏等15 人均系古代盂县籍科考的进士。事实上,盂县载入正史的文科进士达164 人,位列全省各县区第一。另外,还有武科进士11 名,因此被誉为“进士之乡”。至于平定的“文献名邦”,那是因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秋,晋省乡试,平定有15 人中榜(其中考中解元1 人、举人9 人、副榜5 人)占到全省考中者的五分之一还强。这15人中后来大多被委以重任,政绩卓著,诗文传世,为平定增添了荣耀。为此,知州吴安祖在州城西的通京大道南天门上修建了“文献名邦坊”,并留下了“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冲繁第一州”的赞语。自此,“文献名邦”的美誉得以广泛传扬,成为平定崇尚文化、人才辈出的一张亮丽名片,载入了史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州吴安祖不仅是“文献名邦”的倡名者,同时也是“文献名邦”的举旗人和实践者。从《历代名人咏阳泉》诗集中,我看到吴安祖所写的就有《平定八景》(选四)、《修葺嘉山书院落成延师课士赋诗四章》《过井陉关汉淮阴侯下赵驻兵处》《春日郊行杂诗》(平定四首)《阳泉春色》《春日郊行》等15 首诗作。给我的印象:一是作为一州之主,他很爱自己履职的这片热土,能为自己主政的地方提炼概括出“八景”载入史册,流传于世,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二是从“郊行”深入基层、关注农事中了解民情,显见其工作作风、亲民爱民,令人崇敬,无愧贤吏。
平定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 年)设县,名上艾县,县城在今张庄镇新城村。到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 年),即升为州治,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二县。金泰和三年(1203 年),赵秉文以刺史的身份主政州事。由于他廉洁爱民,作风务实,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多有建树,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即调任他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为礼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他在平定州离任时,当地民众便在城南修建了一座“悦贤祠”,画上他的肖像供奉他。清雍正二年(1724 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民国元年(1912 年)二月,又改平定直隶州为平定县,属冀宁道辖。在此之前,历经金、元、明、清四代730个年头,有多位知州主政州事,大多为政有道,做出不少贡献,促进了全州各项事业的发展。《历代名人咏阳泉》诗集中涉及的诗作者,除了赵秉文外,还有明代的梁昱、姚会极,清代的魏一赘、王祖庚、夏世安、曾尚增、陶易、姚学瑛、吴安祖等。
就盂县而言,早在春秋中期(前650 年~600 年),白狄族的一支便在今盂县境内建立了仇由国,系鲜虞、中山国的联盟国之一。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 年),晋卿智伯以献钟之计灭掉了仇由国,置原仇城,先属晋国,后改属赵国。并于原仇城东二十三里处置皋牢城。之后千余年间,均属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建立的上艾县(即后来的平定县,一度还称作石艾县)。直至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才从石艾县分出设原仇县,隋大叶二年(606 年)始更名为盂县,属太原郡。金兴定四年(1220 年)盂县曾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 年)又降州为县。其后行政区划仍不断有所变更,直到1983 年9 月,实行市管县后,盂县才改隶为阳泉市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作为1400 多年的古县,有许多人担任过主政盂县的领导者,他们也都为盂县的发展做出过努力和贡献。本文在前面列举的元代盂州知州程明德,清代盂县知县蔡璜、胡予翼,盂县典史周永福,民国时期两任盂县知事的王堉昌等就是代表性人物。《历代名人咏阳泉》诗集中均收录了他们的诗作。
阳泉历史悠久,文脉深广。长期以来,本境的文史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在研究、探析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有阳泉特色的忠义文化、仇犹文化、书院文化、石刻文化、关隘文化、煤铁文化等均有不少成果,并出版了一些论著,有效推动了阳泉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历代名人咏阳泉》的出版和传播,应该说是文化界专业人员为庆祝阳泉建市七十周年而做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他们共同努力为家乡奉献的厚礼。作为本市的一名热心读者,我认真拜读、并用心赏析后,觉得该书收录的260 余位名人所写的700 余首诗作,特别是出自傅山、元好问、乔羽、赵秉文、郭沫若、吴安祖、陈廷敬、祁隽藻、曾尚增、武全文、张穆、韩愈以及清王朝的康熙皇帝玄烨等数十位大作家、大人物之手的诗作,进一步构建和丰富了阳泉的文人文化和内容,而且也为编修阳泉地方史志提供了更珍贵的素材,从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泉、爱上阳泉,为阳泉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于我个人来说,愿有更多的人,能加入阅读的行列中来,增智养身,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