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单位,针对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的问题展开了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按照总局的整体安排,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用户的收视体验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作为一位消费者,对广电总局的努力和相应的效果,举双手欢迎。而作为一位传媒产业的观察者,想提醒那些设计电视“套娃”收费的相关方,这样的做法,直接的影响当然是电视观众的收视体验,但从长远来看,是对电视产业相关方的全面反噬。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数字化和多媒体时代,电视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传统电视台面临收视率下降和广告收入减少的双重压力。为了维持收益,多重收费成为一种补偿机制。另一方面,高品质内容的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电视台和内容提供商需要通过额外收费来弥补这部分投资。
于是,一些媒体机构和平台运营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电视观众的数字钱包,电视收费“套娃”现象就是这一思维的结果,这种为获取电视内容需要多重付费的过程,让很多电视观众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按照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观众选择一项电视内容的可能性,和他预期的报偿(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正比,和他费力的程度成反比。换言之,当电视内容本身所能够提供的收视效益没有实质性提高的前提下,进入难度却层层叠叠地加码,其结果只能是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各类平台导入用户,成语“为渊驱鱼”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
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过度的收费可能导致市场需求的萎缩。当消费者面临高昂的观看成本时,他们可能选择放弃订阅,转向免费或成本较低的娱乐选项。长远来看,这将导致整个电视产业的收益下滑,影响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此外,这种收费模式还可能加剧市场的垄断现象,使得小型和独立内容提供商难以生存,进一步减少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现在,广电总局联合相关监管部门采取行动,正是看到了这一深远的影响。解决电视收费“套娃”问题,合理的监管政策可以防止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从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业合作至关重要。电视台和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合作共享内容,降低重复制作的成本,从而减轻对观众的收费压力。一些机构已经做出了良好的尝试,他们共同投资高成本的原创作品,分散风险并扩大潜在的收益。如果说,广电总局等监管机构的行动和政策是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调控的“看得见的手”,那么,各类利益相关方的行业合作则是在感知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导引下采取的自救行为。
下一步,在相关监管政策和市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透明的定价策略提高市场效率可能是重要的产业发展基础,毕竟,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总之,电视收费“套娃”现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和观看体验,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传媒产业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行业内部的自我调整、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健康、公平和创新的电视产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