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大鼓创新发展研究

2023-03-26 18:40王海东
参花(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凌河平泉大鼓

一、凌河大鼓历史发展概况

凌河大鼓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榆树林子镇大凌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宋营子、傅家店等自然村。清朝时期,演唱凌河大鼓的老艺人在东北、唐山、京津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现主要在承德市平泉市境内及周边区域流传。平泉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由河北省直辖,承德市代管的县级市。清初,平泉属喀喇沁右翼喀喇沁扎萨克公旗地,雍正七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设平泉州,为清代关内外的交通枢纽,为“拱卫神京”的北大门,是“热河府”最繁华的重镇,这便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凌河大鼓原名为“地方大鼓”,是经近百年的艺术实践与吸收融合发展起来的本地曲种,在流传于当地的声腔、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京东大鼓、东北大鼓等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发展而成。20世纪60年代,平泉市文化工作者王道一对流传在平泉一代的地方大鼓进行了整理、研究和改编,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日臻完善,平泉地方大鼓正式更名为“凌河大鼓”。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传播,其在平泉境内占有重要地位,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平泉及周边市、县人们非常喜爱的具有满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曲艺品种。多年来,凌河大鼓两次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四次参加河北省曲艺会演,多次参加承德市曲艺会演,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和专家的认可。1980年,凌河大鼓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被列入由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曲艺概论》一书中。2019年12月28日,凌河大鼓成为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凌河大鼓的曲调优美,表现力强,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深受群众喜爱。其主要采用二人对唱,兼以单人或群体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演员自击鼓板,说唱并重,另有三弦、扬琴、二胡、笙等乐器伴奏。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结合句。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二重唱抒情乐句等。近现代传统段子有《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丹心似火》《英雄赞》《跑新娘》《民兵赞》《智取长生口》《攀亲家》《契丹传说留人间》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赛事和展演并获奖。

二、凌河大鼓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遗曲艺多形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审美和文化生活方式也变得多元,受众锐减,传播乏力。近年来,虽然针对凌河大鼓做了许多挖掘、抢救、传承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凌河大鼓传承人青黄不接,缺乏继承和发展凌河大鼓曲调、唱腔的专业性人才

曲艺类非遗主要通过师傅和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所以传承人是非遗传承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学习曲艺,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演出实践的积累,而现在的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为这种非遗曲艺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习,也没有兴趣成为一名曲艺类的传承者。还有一些原来从事曲艺的艺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开舞台,从事其他的职业。凌河大鼓也面临着多数非遗曲艺相同的困境,演出技艺、经验与传承人浑然一体,难以依托一种较为规范的正文范本进行曲艺的传承,随着传承人的过世,能熟练掌握并表演凌河大鼓的人越来越少,愿意接受和学习凌河大鼓的年轻人也是寥寥无几,甚至出现传承人断代、青黄不接的局面。而一时的学习和培训也难以掌握精髓,所以熟悉凌河大鼓曲调和唱腔的人才极度缺乏是凌河大鼓传承和创新发展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内容缺乏新意,艺术形式单一,传播度不高,跟不上时代步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曲艺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媒体和网络技术欠缺,曲艺在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選择性也越来越多元化,导致凌河大鼓不管从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些缺乏竞争力。此外,相较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传统曲艺在表演形式和宣传方式等方面也是较为传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政府加大了对非遗曲艺的保护力度,但在创新发展上依然难以突破。

(三)凌河大鼓研究能力不足,新作品创作举步维艰

很多传统曲艺都是依靠大量传统的和新创作的优秀作品支撑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舞台表演经验丰富的创作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凌河大鼓虽然有《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丹心似火》《英雄赞》《跑新娘》《民兵赞》《智取长生口》《攀亲家》等一些传统经典曲目,但近年来,由于传承人才缺乏,理论水平不高,创作团队缺失,此种环境下难以形成理论提升和科研引领,节目内容也难以推陈出新,新创作的作品当然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老艺人大多受文化程度限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所以也难以创作出新的作品。创新作品稀少,说唱形式单一,使得凌河大鼓更加缺乏吸引力,影响力日渐衰弱。

三、凌河大鼓创新发展策略

曲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创新发展是曲艺传承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由之路。相关指导意见指出: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在做好凌河大鼓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要与时俱进,使艺术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在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下,凌河大鼓的创新发展需要有更高的站位和创新的理念。要积极努力探寻凌河大鼓这一优秀传统曲艺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将凌河大鼓重新打造成平泉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人才培训、组建团队、创作精品,创新传播途径、多形式开发等方式,实现凌河大鼓创新发展新的生机,取得传承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要强化传承人、专业人才和创作团队的培养

曲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作品要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凌河大鼓的创新发展,首先要根据自身优势,组建创作团队,积极吸收传统经典作品的精华,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排演,精益求精,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植根大众日常生活、反映当代人民喜怒哀乐的现代精品佳作。

发展的前提是传承,凌河大鼓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传承人。应该经常聘请传承人和资深艺人开展培训、定期讲学,言传身教,鼓励传承人广收弟子,重点选拔,将那些有志于钻研凌河大鼓的年轻人重点培养,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和说唱功底扎实的新艺人,扩大人才队伍。政府也要提供平台,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建立监督机制,督促新艺人不断进行学习和表演,通过实践,让人才队伍逐渐成长起来。

(二)融合新媒体,创新凌河大鼓传播途径

我国传统曲艺历史悠久,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文化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凌河大鼓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因此,融入新媒体,创新传播途径将成为凌河大鼓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凌河大鼓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原则。一方面,表演形式、内容、风格、语言等须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而另一方面,还要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媒体平台,强化凌河大鼓的新媒体推介。通过曲艺网站、短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和动画设计等,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让大众更易于接受和了解传统曲艺文化,使凌河大鼓焕发时代的艺术魅力。

新媒体的优势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搭建宣传平台,方便快捷,操作也非常方便,有利于聚集喜爱曲艺的人群。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可以实时获得用户对作品的反馈并进行互动,随时随地交流与分享,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手段丰富,视频、文字、语音、直播等形式多样,丰富的传播形式更加有利于拓宽凌河大鼓的传播途径。各种直播等平台都是巧妙运用了新媒体的互动性、多样化、即时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兼顾赏析与研讨、表演与教学的功能。凌河大鼓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发展,能够极大促进其传播力度,创新凌河大鼓传播途径。

(三)强化作品创新,创新表演形式,符合大众审美需求

曲艺的创新发展既要重视作品内容的创新,也要重视表演形式的创新。凌河大鼓作品创作要紧跟市场,强化创作人才的培养,作品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要接地气,要有新意,把当下时事热点融入作品创作中。只有多推出精品佳作,针对大众的需求进行创作,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另外,还要重视表演形式的创新,不谋求表演形式的创新就没有市场。表演形式的创新不是要否定传统,而是在保留传统本质特征的同时创新形式,努力尝试让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之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2011年,平泉文化馆就把创新作品表演形式当作重点来抓,创作了《契丹传说留人间》,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表演形式上,由原来的两人表演增加到多人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曲目参加了河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奖。

表演形式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将凌河大鼓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结合,创新表演形式,要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提取,展现出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增強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可以将凌河大鼓融入其他的舞台剧或情景剧中,例如,将凌河大鼓融入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实景演出中,既给大型实景演出增加了亮点,又在更好的平台对凌河大鼓进行展示,让观众有新的视觉和艺术体验。当然,要在融合的方式和内容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会适得其反。还可以将凌河大鼓与民间音乐等艺术相结合,增强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四)凌河大鼓的传承发展要以高校为依托开展深入合作

当地高校音乐专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文化资源,以非遗传承基地为依托,把凌河大鼓的传承发展工作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凌河大鼓引入高校,通过传承人授业解惑,对那些喜欢曲艺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为以后从事曲艺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凌河大鼓与音乐专业对接、利用其专业优势进行产、学、研融合发展,将非遗曲艺凌河大鼓进行创新创作,参加实践演出、展演等活动,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使其成为新的文化增长点,也能为凌河大鼓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五)多种渠道推广,多种形式开发,让凌河大鼓焕发光彩

凌河大鼓在渠道推广和开发形式上也需要发展创新。

一是可以从演出场馆的角度来对凌河大鼓进行开发,对曲艺演出场地进行改造,运用新的技术对舞台设计、场馆布置、舞台灯光、服装道具加以创新,提高观众的观赏度。还可以谋划在交易展会、博物馆、非遗馆、民俗馆等地方入驻展馆来进行推广,并将表演项目在醒目位置进行宣传,相互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培育观众和市场。

二是要与当地的文化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将凌河大鼓融入旅游景区。一方面传统的曲艺文化能为旅游景点增加亮点,向游客展现本地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旅游景点也能更好地促进曲艺的发展和传承。还要借助导游等对演出进行宣传和介绍,会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演出内容上,可以选择经典曲目,也可以唱一些紧跟时代创作的作品,要符合大众口味。

三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凌河大鼓是从民间兴起的鼓书艺术,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必须走入农村的广阔舞台中去。可采用“彩色周末”“曲艺下乡”等形式,走进乡野村镇,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带上服装、乐器、音响,稍加布置就能实现。在作品创作方面,要抓住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用生活化的高水平的说唱演出来,节目不要重复那些传统历史段子,要给人以新鲜感,如此一定会在农村辽阔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打开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凌河大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平泉地方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传播,在整个平泉境内,凌河大鼓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当地人非常喜爱的满族文化特色的鼓书艺术,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瑰宝,蕴含着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凌河大鼓进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要努力探寻凌河大鼓在人才培养、传播途径、表演形式、推广渠道等方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尝试,多措并举,推出更多适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现代曲艺精品,开创凌河大鼓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凌河大鼓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B22-YB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海东,男,本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凌河平泉大鼓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大鼓声声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大鼓
紫鸢花开
简述乐亭大鼓
大鼓敲响基诺山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