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婷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视培育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材中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教材遇“新”,德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时常更“新”,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
伴随新课改,教材内容尤为重视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增强课标意识,认真研读新课改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围绕新课改,笔者将分享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新”思考。
一、研读学科新变化,树立“新”教学理念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深知本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正所谓“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我们不能一味习惯吃老本,走老路。新时代的学生个性特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一直用老观点、老方法对待这门学科,而不去创新、改变,那么这门学科很难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反而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做到选材符合学生实际。同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改中的内容变化,探究学科特色,挖掘学科内涵,提高课堂效率,并结合新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并创新教学素材和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素材接地气,促进学科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提升。
德法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以提升学生道德观念为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如在讲解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下)《复杂多变的关系》一课时,笔者以当时的热点时政(俄乌局势)相关报道材料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感悟国家强大对人民安全及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创“新”教学模式,巧用教学微体验
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中喜欢听,能听懂,会分析,会运用。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创“新”,学科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找到了适合德法学科的教学模式——微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微体验的环节设计。教师可以安排情境体验、剧本设计、小品表演、辩论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知识,提升能力。例如,笔者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上)《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便借助情境微体验教学模式,设置了以下情境:疫情期间,小明的好哥们涛涛要回来了,因为期待着好哥们的礼物,他恨不得飞过去找他。可涛涛说,现在有疫情,他刚从外地回来,要在家隔离十四天,等十四天后,再请小明来他家。小明不能理解,疫情还能阻隔友情吗?他觉得过了一个寒假,他们的友谊变了。他把这些告诉了新结交的网友,网友说涛涛太不够意思了,不是真朋友。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节,并用“友谊”相关知识分析人物观点。
学生们在上述情境微体验中,点燃了课堂参与的热情,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因此,德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微体验时,应丰富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高核心素养。
三、创“新”作业模式,分层优化减负
新课标下,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在学情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以开放、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让学生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双减”减量不减质,学生“加餐”不加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根源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教育归根结底是让每个孩子经历成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从“量”上减少作业的布置,更要从“形”上翻新作业的花样,减少重复机械的作业,更多地设计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作业形式。笔者在实践中一般选择分层作业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无论是顺应新课改的变化,还是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好课前准备,把握课堂主阵地作用,優化作业设计,让教学更加开放、多元、精彩,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构建更高效的课堂,最终落实“双减”政策下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