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

2023-03-25 18:27:26夏远生
伦理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民学会价值观人生

夏远生

青年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其奋斗向上的人生观,是“恰同学少年”上下求索、矢志追求的主体力量。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奋斗观,是对湖湘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其“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的革命初衷和理想诉求,是人生与社会的至高境界。其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是革命者和革命精神的政治本色。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树立了五四新文化价值观的先进青年,在长沙岳麓山下发起成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最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随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确定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革命组织,被誉为“建党先声”,培养了一大批“建党群英”。

一、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奋斗向上的人生观,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朋友们上下求索、矢志追求的主体力量。1910 年秋,少年毛泽东第一次告别家人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挥笔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西乡隆盛作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3)少年毛泽东改写的这首诗作,是其求知欲望、青春心态、人生志向的真实流露。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胸襟不凡、聪慧、倔强,有着过人记忆力、顽强毅力和不拘束性格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跨出韶山这一“乡关”的少年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坚决与执着表达了他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展现出气势雄伟、以学报国的壮志豪情。有志者事竟成。没有这股近乎狂狷的自信与豪气,毛泽东就无法成为毛泽东。联想到40 年后毛岸英阵亡于抗美援朝战场,毛泽东在悲恸之际,就爱子归葬何处讲过类似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2]就可以看出毛泽东这般超常的豪气,自青少年时期形成后,始终就未曾改变。

青年毛泽东崇尚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并认为幸福就是奋斗和自强不息,进取的人生最有价值。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3](9)“自信人生”“会当水击”“到中流击水”的进取意识贯穿着毛泽东的一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6)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显示和表露,凸显出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自信与豪迈。《贺新郎·别友》中“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3](2)一句,表达了毛泽东意欲纵横江海,搏击风浪的雄心壮志。深受水文化滋养的毛泽东,有大江奔腾豪放不羁的性格,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有钱塘巨澜一般的激情,也有如黄河九曲般的人生经历与奋斗历程。1915 年,易昌陶病逝,毛泽东痛失能共赴国难的挚友,“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致湘生信》)[4](7),用不尽的江天之水摹写痛彻心扉的哀思。1918 年,为打算去日本留学的罗章龙饯行,青年毛泽东写下了“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送纵宇一郎东行》)[4](262),抒写满腔报国热情,迎接击水搏浪的壮阔人生。正是在和大江大浪的搏击中,在不懈不怠的人生探索与追求中,在不满现实,立志改变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的苦斗中,毛泽东深切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奋斗的乐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5](24)“乐”,既是一种愉悦情感,更是一种行为态度,乐于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人只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己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就自身的价值和幸福。1917 年,毛泽东送别病亡同学的一副挽联写道:“与其苟且偷生,生无足道;非为奋斗而死,死有馀哀。”1939 年5 月30 日,毛泽东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6](190-191)永久奋斗或奋斗到死体现了奋斗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是毛泽东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正因为青年毛泽东崇尚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他十分鄙视懒惰和不思进取的现象。在他看来,“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4](528)在《讲堂录》中,毛泽东还记录了杨昌济老师上修身课时的一段话:“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4](528)新民学会集合同志、奋斗向上,致力于“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领导中坚和积极因素。新民学会的发起与成立源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共同理想,同时也与杨昌济所提倡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密切相关。毛泽东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在分析新民学会肇建时说:“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7](1217)青年毛泽东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吸引了当时长沙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情投意洽的朋友,铸成了新民学会先驱者的美好初心之坚实基础。毛泽东曾经赞扬新民学会对中国的国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思想上很认真并富有奋斗精神的人,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比如向警予那追求大放光明的人生观,就是新民学会成立、发展和共产党创始与斗争的典范。第一师范同学张昆弟在日记里记述了毛泽东不同凡响的价值理念:“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又云: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4](575)

湖湘文化精髓中,屈原贾谊精神的理想追求、血脉情怀,传承千年,生生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不朽生命,在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新民学会群体中得到了延续和升华。青年毛泽东曾在《讲堂录》中恭敬地抄录了《离骚》和《九歌》,书写了心得、提要。并常到屈贾祠、贾谊故居寻访凭吊,激励自己和同学的爱国思想,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探求国家、民族的兴盛之道。毛泽东、蔡和森影响下的那一批新民学会先进青年,“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继承和发展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价值追求,孜孜不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义凛然,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崇高气节,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湖南血性,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悲壮豪迈,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创造中,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凝聚出激越昂扬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忠贞情怀、质朴深厚的民本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等文化精髓和文明特质,成为激励鞭策一代又一代湖南人民奋斗向上、不懈求索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毛泽东自奉一生的理想人格、文化渊源、性格基因、精神追求,无不出于上下求索、尚高尚新的湖湘之魂,其极大地发展了湖湘文化的精神,激励着湖南人民奋斗向上和为理想而斗争。

人们都说,宋明理学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但屈原、贾谊、范仲淹、王夫之的思想营养,对湖南人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更大更深更远。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的青年精英群体,年少峥嵘屈贾才,湖湘精神浸熏陶,上下求索谱新篇。新民学会主要成员,深受奋斗向上文化基因的滋养,这种文化基因浸透到他们的心性、风骨、品格、血脉之中,呈现出“胸中日月常新美”,“冲决一切网罗”,追求革新创造,与新的时代同步、与新的文化融合的精神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一批批新民学会会员后来求真务实、献身真理、流血牺牲、舍身成仁,写出了奋斗向上乃至奋斗到死的人生史诗。

信仰为魂,主义为根。毛泽东坚信“主义譬如一面旗子”。向警予给侄女写信说:“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的时代,正需要一般有志青年实际从事……毛泽东、陶毅这一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希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8](8)毛泽东在给向警予的信中指出:“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4](493)在给罗璈阶的信中,毛泽东强调:“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498)蔡和森、向警予他们都知道毛泽东有一个“大计划”。向警予说,“毛君泽东于湘事定后,必将归湘实现其计划。”这个“大计划”,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彻底改造中国与世界。从奋斗向上的人生出发,经过一代青年的自觉追求和主动斗争,必将收获国家、民族、社会的清新之果。

毛泽东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新民学会和湖南先进青年的价值观,激发了他们奋斗向上的创造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湖湘大地的学习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树立有坚定革命信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可以说,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不但使青年毛泽东走在世人前面,而且使后来已成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建党、建军、建政、建国的伟业中,起到第一盏红色的信号灯的历史作用。工农红军称他为“北斗星”,党和人民称他为“伟大导师”,这与他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高远志向密切相关。

二、敢为人先的价值观

毛泽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并成为这一精神的忠实拥护者和行动实践者。毛泽东推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精神,他在长沙读书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并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愿。青年毛泽东呼吁,发扬“湖南人生气勃勃”的精神,“实施新理想,创造新生活,在潇湘片土开辟一个新天地”[4](463)。让他念兹在兹的是,在青春的人生的旅途中,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孜孜以求救国救民之道,发展其理想之世界,以真理为依归,为真理和信仰而奋斗牺牲,毫不旁顾。

杨昌济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特别强调立志和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道德人格,他在《论语类钞》中阐述了独立人格的极端重要性:“特立独行,非意志坚强者不能。寻常人多雷同性,无独立心,此其所以为寻常人也。”[9](252)只有特立独行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独立心就只能成为平庸之人。毛泽东深受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的影响,在《讲堂录》里写道:“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有雷同性,无独立心。有独立心,是谓豪杰。”[4](525)青年毛泽东不仅认为无独立心的人是平庸之人,而且认为只有有独立心的人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推崇有独立心的豪杰,凡事主张独立思考,自信自强。1915 年,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崇尚屈原上下求索、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在写给湘生的信中,毛泽东坦言“昔吾好独立蹊径”,并认为“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4](6)。在《讲堂录》中,青年毛泽东对《周易大过》中的“独立不惧”作出了生动而深刻的解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独立不惧之谓也。”[4](535)1923 年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创办于长沙,毛泽东写的“发刊词”指出,“同人自信都有独立自强的精神,都有艰苦不屈的志气,只因痛感社会制度的不良和教育机关的不备,才集合起来,组织这个学问上的‘亡命之邦’,努力研究致用的学术,实行社会改造的准备”[10](1),揭橥出独立自强的精神和艰苦不屈的志气对于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

彭道良说:“我与毛泽东同班同学,颇知其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常语人:‘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他本人所写日记,亦有惊人语,如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合而观之,此君可谓奇特之士,因此同学中戏称为毛奇。”毛泽东“读书要为天下奇”,做人要做奇男子,在修学储能的阶段,就愿探求“大本大源”,求学求知求真理,常以“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自况自砺。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一条线——思想路线、思想作风、思想态度,最能说明青年毛泽东敢为人先的价值观之创造创新能量。经世致用、奋斗创新,是湖南人民实事求是兴我中华的科学务实态度。他们敢于任事、勇于担当,与时俱进、奋斗为乐,体现了求实求真、求新求变、开拓新道路、创造新局面、建设新生活的过人胆略和时代精神。从韶山到东山,到妙高山,到岳麓山,到井冈山,到宝塔山,到香山,毛泽东建党、建军、建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登山越岭之路,都看得到一条勉力为之的“实事求是”的红线,贯穿始终,所向无敌。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屡战屡胜、长盛不衰的思想武器,也是照耀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人生、创造创新之旅的指路明灯。

新民学会联络一班追求进步、志共道合的长沙年轻人,结成青年同志、生死挚友,开始了“恰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毕生不改初衷。他们的志向比其他青年更宏伟,求知欲望比其他青年更强烈,斗争精神比其他青年更坚韧。他们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长沙名校以后,便利用一切条件刻苦学习,并且善于独立思考。新民学会确定了“国外发展”和“国内研究”并重的开放观。毛泽东和蔡和森倡导赴法勤工俭学,向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学问。同时,毛泽东自愿留在中国,研究解决湖南和中国的现实问题,“从事实际的改造”。他对陶毅说:“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有去打先锋的人。”[4](419)毛泽东倡导“创立有价值之新事业数种”,坚持认为海外部应以法国、俄国、南洋三方面为最要;并认为学会的运动可统括为四,即湖南运动、南洋运动、留法运动、留俄运动,暂时不必务广,以发展此四种而使之确见成效为鹄,较为明切有着。这些都体现了开放的思想价值。

湖南先进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闯将就有湖南罗章龙、匡互生、罗汉、钟巍。1919 年5 月7 日,长沙学生就上街举行爱国示威游行,三湘四水都掀起反帝爱国斗争热潮。陈独秀撰文《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曾称赞毛泽东、邓中夏等人是“一班可爱可敬的青年”。毛泽东、彭璜、何叔衡、李维汉、柳直荀在长沙,蒋先云、夏明翰、贺恕在衡阳,邓中夏、蔡和森、罗章龙、朱务善、黄松龄在北京,黄爱、谌小岑在天津,廖焕星在武汉,田汉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为国家争主权,为平民争人格。

1919 年7 月14 日,毛泽东主编出版了《湘江评论》创刊号,“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充分张扬了青年毛泽东的价值观。在8 月4 日《民众的大联合(三)》中,毛泽东畅谈“我们对于吾国‘民众的大联合’到底有此觉悟”时指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4](356)《湘江评论》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同时也成为青年毛泽东价值观的理论标本和实践标本。“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4](272)毛泽东从“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起,进而提出“一改旧观”的主张,坚持认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4](270),倡导联合起来以平民主义对抗强权,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新生活。在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和组建的新民学会影响下,湖南大地涌现出大批青年精英,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培育了极为先进的有生力量。

张国基回忆毛泽东:“他要在昏暗的漫漫长夜中,开辟一条光明大道。他立定革命意志,高举革命大旗,天不怕、地不怕地领导一群革命青年,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及旧世界一切反动的东西猛烈开火。”[11](281)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代表新民学会到了北京,在那里组织反军阀运动。学会把驱张斗争扩大成一场反对军阀的总宣传,我作为一个新闻社负责人来推动这一工作。在湖南,这场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推翻,长沙建立起了一个新政权。”[12](114)

毛泽东逐渐把根本改造社会的远大目标与反抗强权统治者的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不放弃大方向,也不丢舍小努力,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毛泽东既主张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三纲学说,又主张对西方近代思想予以批判性的审视,指出:“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4](73-74)毛泽东所持的实事求是的冷静眼光和分析态度,无疑是对当时“全盘西化论”与“保存国粹论”的有力批评,也是对今天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严肃驳斥。正是这种独立思考、去伪存真的探索,使他在历经曲折的探索之后,勇立时代潮头,敢于开拓创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读书立志,心怀天下、注重精神,要求自己的言论行动合乎理想信仰的准则,体现真理的精神,同学们常常称赞他是身无半文钱、心忧天下事的“毛伟人”,卓然超群,与众不同。

三、为他人谋幸福的价值观

青年毛泽东在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价值目标的同时还确立了“为他人谋幸福”的价值观。他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批注道:“一切之生活动作所以成全个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个人,表同情于他人,为他人谋幸福……吾有此种爱心,即须完成之,如不完成即是于具足生活有缺,即是未达正鹄。”[4](178-179)毛泽东肯定济人之急、成人之美以及舍身救人的伦理价值,并将其视为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认为“救人危难之事,即所以慰安吾心,而充分发展吾人精神之能力也”[4](209)。

岳麓山上“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楹联,切合青年毛泽东的心态和志向,他从韶山冲走向省城,从就读到自修,进一步领略了世界之大、人民之苦、改造之难和青年责任之重。在《讲堂录》中,青年毛泽东推崇孟子所言的“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并认为“一个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提出“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4](532)。毛泽东征友时就言明:“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跟当年的同学回忆在省立图书馆自修读书的生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觉得每读一本书都有新的收获”,“总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青年的前途极其广阔,因为要改变社会就要革命,革命就要靠革命青年。我想到这里,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民学会70 多个会员中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就有30 多人。

出于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刻的深沉的忧国意识、救国意识、强国意识,毛泽东比一般革命者更自觉自愿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从事救国救民的上下求索和艰苦开拓。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三)》中指出:大联合的基础是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要求解放,要求自由。这种大联合要以工人、农民为主体。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湘江评论》开中国人现代思想解放之先河:“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4](359)毛泽东后来说:“我是《湘江评论》的编辑,这份湖南学生的报纸,对南方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建立了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现代文化和政治趋势的协会。这个书会,尤其是新民学会,都激烈地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12](114)《湘江评论》出至第五期时,被张敬尧查禁销毁,毛泽东又接办了《新湖南》周刊,使之成为《湘江评论》的“化身”和精神继承者。它宣传社会主义,抨击反动军阀张敬尧的祸湘虐政,后又被张敬尧查封。而战斗正未有穷期,不屈不挠的毛泽东利用《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发表文章,继续用锋利如刃的手中之笔同军阀的统治作斗争,唤起湖南人民的觉悟和勇气。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洗礼的毛泽东,锻炼成长为湖南人民革命的先驱者,很快在理论工作和实际斗争中显露出智慧和才干,奏响了新的旋律。1925 年创办《政治周报》时,毛泽东明确宣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3](21)发刊理由以简练的语言,把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统治、人民幸福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诉之于世,告之于民。毛泽东追求真理,实践主义,服务人民、造福民生,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等价值取向。

正如成熟时期的毛泽东所指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4](1094-1095)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同时,青年毛泽东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他总将成就事业与艰苦奋斗联系起来,认为“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4](533)。在长沙求学期间,他忍劳苦,制奢欲,淡泊以明志,崇尚“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划粥”的艰苦奋斗精神,又说:“惟圣人不喜躯壳之乐利,而喜精神之乐利,故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4](533)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15](688)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以奋斗向上、敢为人先和为他人谋幸福的人生价值观及其伦理精神立身行事,并在这种人生价值观和伦理精神的激励下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在对各种纷然杂陈的救国主张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成功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熔铸着毛泽东精神和人生价值观的创造创新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和发扬毛泽东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激励党和人民在改革年代要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干劲,“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16]。他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他号召劳动群众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百年一脉相传,根本宗旨永恒不变。自创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怀着这种“初心”,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依然具有强劲的精神动力和鲜活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新民学会价值观人生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独一无二的你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论新民学会成立的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