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曼谷 赵迎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的资本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下资本运动的规律及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同时,由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我们可以将其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剥离出来,对其进行借鉴,用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由于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本文将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的视角,对我国国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一点看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循环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文将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
在资本循环理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循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购买、生产、出售三个阶段。在购买阶段,资本家持有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接下来的生产过程做好准备;在生产阶段,资本家利用已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在出售阶段,资本家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送到市场上进行出售,通过出售将商品转化为货币。其中,第一、第三个阶段为流通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生产阶段。同时,与三个阶段相对应,资本也将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接着马克思论述了资本循环的三种不同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以及商品资本的循环。这三种形式的循环有着不同的特点:货币资本循环最直接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即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生产资本的循环体现出了再生产的性质;而商品资本的循环则需要以循环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体现出两个资本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通过考察资本循环的不同形式,可以考察到资本运动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认识。
在论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循环的基础上,马克思说明了三种形式循环的统一,资本的总循环表现为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要想实现三种循环的统一,就必须满足连续性,包括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两个特点。当资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同时满足时,三种形式的循环便不会中断,总循环也就不会中断,资本主义生产就得以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对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马克思指出,流通领域的时间加上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完成一次循环的总时间;流通费用则是在流通过程中消耗的费用,包括纯粹性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两类。
在对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进行简要概述以后,本文将从资本循环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有企业存在的部分问题。
1.国企资金周转不畅。当前的国有企业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然在效率上提高了许多,但仍有许多国有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货物囤积严重、资金周转缓慢不畅等问题。通过对资本循环理论的学习,可以发现当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无法统一时,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会使得大量的商品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囤积在货舱中,无法通过售卖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无法满足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的连续性条件,并最终导致资本循环过程的中断。当大量的国企都出现上述这个问题时,就会导致我国的整个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有成效,但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2.国企资本运营效率低下。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当三种形式的循环都得以正常运行时,总的资本循环才得以正常运行。然而我国的许多国企却简单的关注生产资本的循环,不关注市场的需求情况,不计成本的进行生产,为了生产而生产,却忽略了商品资本的循环和货币资本的循环。须知,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企业的生产须与外界资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货币资本的循环表明企业的生产需考虑价值增值。因此,国有企业对商品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忽视使得其在生产中不考虑外部的需求、也不考虑企业最终的盈利情况,从而使得最终的盈利较少甚至出现亏损,导致了国有资本运营的无效率问题。
3.国有企业的两大目标会对货币资本循环产生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公有化的性质,在生产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企业利润的增加,考虑价值增值,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完成一定的社会目标。两个目标间势必会产生冲突,这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中资本家考虑的是从G到G’的价值增值,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我国国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与社会需要,而社会责任与资本的增值往往是冲突的,这就使得我国的国有企业无法在完全的利益最大化的框架内进行决策。从满足人民需要、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国企具有双重目标无疑是有益的,但从资本循环的角度来看,国企兼具的两大目标会对货币资本的循环形成阻碍,从而不利于企业的最优决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国企的分类改革便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4.国企内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从三种资本循环的形式来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资本循环,都会经历购买、生产和出售三个阶段,其中购买和出售属于流通阶段,并不会发生价值的增值;价值的增值发生在生产阶段。因此,只有在生产阶段实现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充分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尽可能多的生产出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然而,国企内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对生产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一是国企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不匹配,部分国企生产设备数量过多,远多于员工的数量,从而造成部分设备的闲置与浪费。另一部分国企的生产设备较少,从而造成人员上的冗杂,造成人浮于事,冗员增加,这两种情况均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国企的“铁饭碗”制度缺乏对员工的激励,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足,从而使得员工的个人能力没有被充分展现,自然也就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因此,由于流通阶段并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产生于生产阶段,而生产阶段存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的不匹配及员工积极性的缺乏这两个问题,均会导致生产期间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从而降低生产期间利润的获取,并最终对国企的资本积累、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造成干扰。
1.重视市场需求,保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关于国企中存在的资金周转不畅这一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供需不匹配导致的货物囤积、货物积压所导致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不是出于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这样的供给势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货物囤积这一现象自然也就在所难免。资本循环理论已经指出,要使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的连续性条件必须被满足,这就要求国企生产出的产品缩短在商品资本职能上停留的时间,尽快的转化为货币资本。要想实现这一点,企业在生产之初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按照市场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生产,如此便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一个良好的例证。在该改革实行之前,我国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以钢铁为例,国有企业生产大量的低端钢铁制品,却无法生产出足够的中高端钢铁制品,从而造成低端钢铁产品的大量囤积以及中高端钢铁产品的供给缺口,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试图扭转这一局势,通过削减低端供给,提高中高端供给的数量,从而满足我国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改变国企“为生产而生产”这一现象,让国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目前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具成效,资本循环也比以往更加通畅,未来也将沿着这一改革路径继续深化。
2.通过分类改革,解决国企两大目标冲突。本文在国企存在的问题中已经提到:国有企业自身存在追求利润增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而从货币资本循环的角度来看,承担社会责任势必会与利润增值产生冲突,从而对货币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性质,因此不可能参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即抛弃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仅仅让其追求剩余价值的增加与利润的获得,这与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矛盾的,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满足国有企业国有性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即在满足社会主义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改革,将原先的部分国企分离出来,使其进行市场化改造,将其改造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市场化个体、并参与市场竞争,便成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实现路径。至于将哪些国企分离出来进行改革,可行的方式便是通过将国企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让商业类国企尽可能多的考虑资本增值与利润获取,以一般的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企业效率的提升以及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同时,让公益类国企主要考虑承担社会责任,利润增值不是其最重要的目的。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使得不同功能的国企有了不同的定位以及目标,从而不必在两个目标间进行权衡取舍,这就会使得商业类国企的资本循环畅通进行,同时公益类国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主要任务,价值增值仅为次要目标,从而两个目标间的冲突便得到了解决。
3.优化国企生产资料配置,提高资本循环效率。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共包含购买、售卖两个流通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由于剩余价值仅在生产阶段产生,因此,通过提高生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配置的效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提高整个资本循环的效率,便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前文已经提到,国企内部存在着两种影响生产资料配置效率的现象: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错配;二是员工的积极性不高。面对第一种情况,除了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数量上进行匹配,防止出现设备空闲或人员冗杂的情况以外,还需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够与生产资料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一点在现实中体现的也较为明显: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部分企业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而先进的生产设备往往意味着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但企业却并没有特地去提升员工的素质,这就导致仅有极少人的劳动素质足以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相匹配,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匹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与浪费;而面对第二种情况,则尤其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对国企内部激励制度的改进,对积极工作的员工予以正向的激励,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例如,可通过更高的绩效工资、给予努力员工部分员工股份等方式充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倘若能采取各种措施对国企生产领域的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解决,那么便可以使国企的生产资料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提高资本循环的效率,促进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我国国企内部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分析。本文首先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文,对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国企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相应的应对措施:分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分类改革、以及优化国企内部的生产效率,这三点也正是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分类改革以及优化国企内部生产效率登措施的逐步施行,我相信国企的生产效率问题必将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