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妍,刘昆仑,陈复生,郭兴凤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河南省是储粮大省,落实“藏粮于技、科技创新”是扛稳粮食安全储备的关键举措[1]。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储藏行业的发展水平。“粮食储藏生态学”是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重要选修课程,其将储粮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研究,以生态学基本理论指导粮食储藏工作,使粮食储藏技术的应用达到科学、高效、经济。多年来,课程团队教师使命担当意识强烈,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储藏技术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以粮食储藏行业需求为牵引,系统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构建研究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机制,使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教学理念。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强调以粮食储藏行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分析、解决实践生产中的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积极思考,将课堂理论知识真正与行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与行业生产一线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根据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及行业领域科研发展现状,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反映学科最新科研水平与教改教研成果的课程资源,并依据粮食储藏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按照教学单元的框架,合理有序地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3) 课程思政。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科技兴粮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将其结合教学内容做细致地梳理与总结,并在授课过程中,“像盐溶于水”一样,将课程思政与该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
2020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指出“要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3]”,因此,除课堂讲授外,课程还设计了主题讨论、学生讲解、实物演示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师生积极良性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论述如下。
(1) 主题讨论。针对课程梳理总结的“储粮生态系统概述、储粮生态系统生物因子、储粮生态系统非生物因子、储粮生态系统配套技术、中国七大储粮生态区”共5 个部分内容分别设置了主题讨论,并将学生分为5 个研讨组,每组一个研讨主题。学生课下依据研讨题目查阅文献资料,如针对“储粮生态系统配套技术”查阅当前国内外粮油仓储技术相关的最新科研进展,总结不同技术的优点和应用局限性,并分析预测储粮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二。课上研讨则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每组派出代表进行PPT 汇报,教师和其余各组织学生就汇报内容提问,由汇报组学生负责答疑;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为课程设置好互动交流区,在课堂上以投屏的形式将学生的讨论内容给予展示。如此设计能够给学生施加压力、引导学生课前积极查阅资料、主动分析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课堂上以在线投屏的形式对研讨问题及回复答疑进行点评,能够使学生集中思想,紧跟PPT 汇报与研讨的节奏、不开小差,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自我分析比较,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教师会针对不同的研讨主题,从“粮油战略储备、科技兴粮、绿色储粮”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藏粮于技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三。
(2) 学生讲解。首先,从“储粮生态系统概述、储粮生态系统生物因子、储粮生态系统非生物因子、储粮生态系统配套技术、中国七大储粮生态区”5 个部分教学内容中,分别梳理能够密切结合粮食储藏行业生产实践案例的重要知识点,如“储粮生态系统特征、不同区域储粮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环境因子与粮食安全储藏、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储粮技术、不同储粮生态区的仓储技术管理”等,在课堂上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向其他学生讲述上述知识点。首先,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基本不再有学生不听讲、看其他书籍、说小话等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紧张感,促进学生紧跟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其次,提升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讲解的学生从专业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应变能力等方面锻炼了自己,听讲的学生也积极调动思考,分析比较、给予正向回馈,形成了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让学生讲解的知识点均可密切结合储粮企业一线案例,通过分析、解决储粮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先自身消化理解、进而向他人讲解这种强化性的理解与记忆形式提升学生积极思考、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一;最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粮食储备绿色环保、生态和谐发展的大局意识,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三。
(3) 实物演示。教学活动主要针对“储粮生态系统配套技术”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储粮技术相关知识,包括储粮机械通风系统参数的测定与分析、气调储粮仓房及粮堆的密封技术、仓房及粮堆的气密性检测技术等,课堂教学中将储粮实际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带入课堂、结合具体的技术操作要求给学生演示之后交由学生尝试操作,将较为抽象的理论讲解变为结合粮食储藏生产实践的、具体可直观感受的技术操作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习效果,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一。同时,教学活动可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在进行储粮技术相关仪器设备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科技进步,理解我国“科技兴粮”的战略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支持教学改革目标三。
课程改变了常见的“一考定终身式”成绩考核评定模式,通过课堂“主题讨论”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促进教学科研融合,并将该部分考核成绩引入总成绩、将之前单一的结课后闭卷考试完善为过程性考核。课程的具体成绩构成为:总成绩=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依据学生主题讨论环节PPT 汇报及讨论答疑情况评定;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题型为开放性更强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改变了该课程之前闭卷考试且题型以记忆性考核居多的情况)。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如下:①能够理解并叙述储粮生态系统基础理论;能够描述中国储粮生态区划及各储粮生态区的基本情况;能够分析储粮生态系统中粮食的基本属性、有害生物的种群消长规律、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粮食安全储藏的影响,提出对粮堆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及对环境因子的综合控制方法。②学生能够独立识别、分析解释常规储粮技术的应用特点、系统组成及技术管理要点等,具备针对中国不同生态储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粮食储藏技术的能力。③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科技兴粮、藏粮于技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培养了粮食储备绿色环保、生态和谐发展的大局意识。
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课程的授课过程引入了如“主题讨论、学生讲解、实物演示”等互动式[4]教学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粮油仓储企业一线生产案例,让学生看到行业的发展水平,切实感受到课堂所学能够服务于粮油仓储行业需求;引导学生查阅、分析、思考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机制,达到“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