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王瑞,杨毅,魏林波,王金艳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
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目的是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跨越式发展[1]。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2]。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如何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有效提高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主要是指教师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传授学科知识,学习者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达到能够熟练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交际、工作和学习的目的[3]。在高校本科阶段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是帮助本科生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和增强国际交流能力与自信的有效手段[4]。
2017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5]。双语教学是其中的建设项目之一。天气分析是大气科学专业基础课[6],也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兰州大学天气分析双语课程于2021 年春季学期正式运行。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天气分析课程及其双语课程开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考情分析等方式,剖析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一流学科双语教学的建议,以期探索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世界一流学科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展了大气科学专业相关的“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大气化学、天气学诊断与应用和卫星、雷达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等课程,中山大学开展了天气学分析课和流体力学课,云南大学开展了大气科学概论课和诊断分析与绘图实验课,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大气环流课,兰州大学开展了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其中,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学分均为3,约占总学分的1.9%。
天气分析作为大气科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大家的充分重视和广泛讨论。如吕梅等[7]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采用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步研讨式教学法。姚素香[6]将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应用到了天气分析课程教学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高文娟等[8]在天气预报上机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纽带。
双语教学方法一般分3 种:①沉浸型。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②保持型。开始使用母语教学,逐渐使用外语进行部分教学;③过渡型。初期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目前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多使用保持型和过渡型的语言模式[9]。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选择双语模式时,需要根据学生反应和意见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法[9];而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逐步适应双语教学语境及教学方法[4]。
从以上可以看到,为有效提高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我国很多高校在大气科学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双语教学开展课程相对较少,各个专业课之间差异较大,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天气学方向的双语教学模式仍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深入探索。
兰州大学天气分析课始终坚持培养基础宽厚、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研究型复合人才。2020年,被评选为甘肃省线下一流课程。经过50 余年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兰州大学天气分析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自2020 年立项,2021 年春季学期在2018 级大气科学专业3 个平行班实行双语教学,本科生共137 人。结合前期的筹备,与一个学年的实际运行,对本门课程的开展情况和教学体会进行介绍。
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的参考教材选择的是Gary Lackmann 博士在2011 年编著的《Midlatitude Synoptic Meteorology:Dynamics,analysis,forecasting》。Lackmann博士长期致力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教学工作,这本书是非常强调应用的、中纬度地区天气分析和预测的最新著作,在美国犹他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大气科学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天气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双语教学既要紧跟国际前沿,更要立足我国实际。因此,在双语教学讲义编写和PPT 制作时,也要结合经典的寿绍文[10]编著的《天气学分析》。
此外,双语教学也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资源,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如超星泛雅),发布课程导读和预习资料,引导学生做好课程预习,课后鼓励学生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在教学中常态化通过网站(如中央气象台(www.nmc.cn))最新的气象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和预报的实战演练。
根据本课程“立足前沿、注重实践”的实际情况,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模式在继承中文教学传统优势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在有利于跨语境思维方式建立的双语课堂环境下,将问题和案例教学法融入模块化教学,总结为BMPC 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1)B 为双语(bilingual):在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中,语言方面主要采用保持性和过渡型两种模式,全英文PPT,英文讲授达到70%;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英文表达,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英文文献,引导学生实现中英文语境互通的跨语境思维方式转变。
2)M 为模块(module):将教学内容分为模块,整个可以分为天气图分析、中纬度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3 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细化,例如中纬度天气系统可分为锋面和中纬度气旋,中纬度气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而天气过程模块则可以细化为降水过程、寒潮过程和对流过程等。这些教学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承接关系。
3)P 为问题(problem):即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模块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注重思维训练与创新提升间的因果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层层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点。
4)C 为案例(case):案例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课程思政案例和专业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案例主要围绕教学模块内容进行挖掘和建立,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专业教学案例主要包括经典案例和近期天气案例两类,经典案例是通过历史上代表性强、影响大的天气个例,引导学生掌握天气理论、天气形势和实际天气过程的关系;近期天气案例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开展近期天气过程分析和预测,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代入感,引导学生建立天气预报思路。两种方式的接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较快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究相关科学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
BMPC 教学法中,双语是背景,教学模块是主体,而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中BMPC 教学法示意图
总结来看,BMPC 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突出“活”:弱化理论知识的记忆性,突出知识的联系与应用。在天气学理论的讲授中,采用理论和典型天气个例的结合,以问题为导引,注重天气预报思路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建立。教学过程中,通过划分小组对抗、组建模拟气象台和“典型天气我来讲”等活动,鼓励学生英文口语表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教学内容突出“融”:教材的选择上,选用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高校普遍使用的全英文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结合课程实际,不仅注重课程思政,更充分融入国内经典教材的精华,实现教学内容本地化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在教学语境上,采用中英文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中英文语境互通的跨语境思维方式转变。
3)教学目的突出“用”:结合课程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我国天气业务需求的实际,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结合和延伸;结合科学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天气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进度突出“兼”: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和专业基础的理解能力,采取“前慢、后快、中间稳”的进度,逐步引领学生尽快突破语言障碍,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英文文献研读,从而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
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初期对于双语课程有不适应、畏惧心理,随着课程的推进,在2~3 周后逐渐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全英文考试结果发现,学生成绩与中文授课成绩分布基本一致。
为进一步了解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10 个问题,主要涉及双语课程内容、教师表现和满意程度等方面,调查方式为匿名。调查问卷共发放137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8份。调查结果见表1 和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授课内容清楚,对课程满意;86.72%的学生认为上课节奏适中;学习后的收获方面,7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帮助,58.5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英文水平,39.06%的学生认为在阅读高水平文献方面有帮助;总体评价方面,98.44%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这与课堂观察和考情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双语教学目标。
表1 学生对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天气分析课双语教学在兰州大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一套教学模式,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因此,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借鉴国际一流大气科学类高校的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强师资、提能力,稳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要求很高。虽然我们主讲双语课程的教师都有在美国知名高校访学1 年以上的经历,但如何做好我国实际和英文教材之间的融合,如何根据学生理解程度逐步增加英文的比重,如何灵活吸收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等,是双语教学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建议一方面开展系统性的培训,通过举办双语教学专项研讨会、“双语教学大家谈”等形式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双语教学规范;另一方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培训,并请国外知名教授专题授课,实现双语教学“形似”向“神似”的转变,真正与国际一流高校接轨。
2)集优势、搞攻关,尽快推进双语配套教材编纂工作。我们选择的英文原版教材由于价格和版权等问题,难以实现学生人手一本,导致出现多数学生使用中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英文教材与中文教材不能完全同步,天气分析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在某些内容上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建议整合国内开设双语教学高校优质资源,充分吸收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的精华,组织编写双语配套教材,解决制约双语教学普及的瓶颈问题。
3)研方法、探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对于趣味性和挑战度有较高要求,通过调查学生课余学习本课程的时间发现(图2),45%的学生课余学习本课程的时间为每周1 h,学习2 h 的学生有24%,3 小时以上仅为16%。根据双语课程设定的课程预习、课后阅读和拓展等,1 h 的时间是不够的。这也说明了双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强课程的挑战度和高阶性,从而培养积极的融合型双语学习倾向。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基本成熟[11],根据大气科学的专业特色,分批、有选择地进行双语教学,是一流学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兰州大学天气分析双语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一流学科天气分析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并根据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今后天气分析双语课程还将继续开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以不断提高一流学科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提升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