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olb 学习循环与过程评价理念的生态学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

2023-03-24 13:00徐丹丹栾兆擎张乐英吴永波
高教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知识点理论评价

徐丹丹,栾兆擎*,张乐英,吴永波

(1.南京林业大学 生物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37)

近年来在本科生教学中,国内外高校都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旨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解决以下4 点突出的问题。

1)学生为本:从地理学或生活常识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向和启发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2)学以致用:以不同层次、不同难度和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及时应用课堂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重难点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学习能力:以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反思、两两学习、团队学习和协作等学习能力。

4)学习成效:完善“教、学、评”之间的一致性,以健全的评价体系反馈给学生形成性的评价和考核结果,引发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提高学习成效。

针对这4 点突出问题,笔者与教学团队以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系本科生课程自然环境系统学为载体,进行基于Kolb 学习循环圈理论、过程评价理念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专注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促进学习反思,增加挑战度,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一 Kolb 学习循环理念的改革和创新

Kolb 学习循环理论(即,Kolb 经验学习理论,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ELT)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家Kolb 提出的包括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抽象理论(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和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AE)4 个阶段的学习历程[1]。Kolb 经验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学习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风格的倾向性[2],因此该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和高校教学改革中[1-3]。

在现有的教学改革实践中,Kolb 经验学习理论的应用体现在2 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学习倾向)的分析[4],进而调整教学设计内容来迎合特定学生的学习风格。第二个方面是在教学设计的不同层面均完成整个Kolb 经验学习圈[1],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只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Kolb 经验学习圈很少被应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而且目前的教学研究太关注于Kolb 经验学习理论中学习风格的部分。然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理论和主动实践这4 个阶段,缺一不可[3-4]。学生无论从哪个阶段进入Kolb 学习循环,均将完成学习圈的4 个学习阶段。也只有经过这4 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因此,笔者与教学团队基于Kolb 学习循环中必经的4 个学习过程,将教学设计融入到这4 个学习过程中(图1)。课程主讲教师所讲授的抽象理论要结合学生具体的经验或者体验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必须经过主动应用抽象理论的过程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才能将教师讲授的抽象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环境系统学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分为四段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测验和学习反思。

(一)课前预习

课程设计的第一段为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包括新闻、故事、事迹和视频。这部分教学设计是联系Kolb 学习循环中的“具体经验”设计的(图1)。这部分内容设计与学生平时生活、常识及体验有关系,可以通过先预习的方式,然后再作为课堂教学实践中知识导入的部分,有利于学生联系和体验新课知识,更易将新学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二)课堂教学实践

课程设计的第二段为课堂教学实践,包括知识导入、课程思政、理论知识、知识拓展和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一部分为知识导入部分与课前预习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经验”的阶段进入整个Kolb 学习循环圈,进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知识导入包括:以常识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和知识回顾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二部分为课程思政,笔者将课程思政与知识导入、知识拓展、案例或知识点相结合。第三部分为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以知识回顾式、演示式、情景式、探究式、启发交流式、案例式、分组讨论式、演讲式、任务驱动式和目标导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与学习反思,以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并引发课后思考;并与科研相结合拓宽和深化知识点。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是结合Kolb 学习循环圈中的“抽象理论”,向学生解释新的理论知识(图1),并且以“反思观察”作为辅助,不断通过教学方式和多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和新知识进行反思,促进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第四部分为基于知识点的讨论,促使学生及时、主动应用课堂知识。知识点的讨论是根据课程内容中主要的知识点设计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主动思考和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打破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第五部分为知识拓展,结合专题讨论、课程演讲和课程大讨论,拓宽和加深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应用课堂知识,学习到课堂知识以外的知识扩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知识点讨论、专题讨论、课程演讲和课程大讨论均是基于Kolb 学习循环理论的“主动实践”设计的(图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以多元的课堂活动及时主动地实践所学到的新知识。

图1 基于Kolb 学习循环理论的教学设计

(三)课堂测验

课程设计的第三段为课堂测验。课堂测验是根据自然环境系统学中重要的循环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熟练掌握几个自然环境系统的循环过程。以便任课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与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课堂测验也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课程学习的效果,主动改变学习策略。这一点是与Kolb 学习循环理论中的“反思观察”的理念是一致的。

(四)学习反思

教学设计的第四段为学习反思(与Kolb 学习循环理论中的“反思观察”相融合,图1),学生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反馈反思自我的学习,以及通过在多元化的课堂实践中的表现反思自我的能力、不足和提升;反思是学习过程和自我能力提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中也有调查问卷的环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反思的过程,也帮助授课教师完成教学反思。

二 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

过程评价为高校课程考核的一种方式(也称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学习结果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对应[5]。过程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资料,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改进学习过程的一种课程考核方式[6]。过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和“学生自主学习”[6],因此过程评价能对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起到激励作用,改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7]。然而,过程评价却在高校本科生课程中难以全面地实行,往往只能包含“教师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8],最关键的问题是学习过程的界定不清楚:“怎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理想的学习过程”[9]。因此,过程评价的指标也因学习过程界定不清而不够完善、不够系统[10-11]。对此,笔者在自然环境系统学的教学改革中首先提出基于Kolb 学习循环理论构建一个有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根据构建的学习过程设计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进行权重分配[12]。

笔者在自然环境系统学中所实践的多元化过程评价是与教学设计的“第二段:课堂教学实践”和“第三段:课程测验”紧密联系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堂测验均有详细的评分标准(表1),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理论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John Biggs)首先提出的)。

表1 教学方法、学习目的和过程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三 教学评价与反思

自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实践教学理念的自然环境系统学课程的学生的评教分数一直是优秀,其中2019—2021 年以来的学生评教分数分别为91.77,92.26 和93.46(总分95)。学生评教中普遍反映“课程安排得当且详细有趣”“课堂互动很多”“有新意,很新奇,知识全面专业新颖”“课堂中学生参与度高”“大概是从小学一年级以来上得最有趣的课,而且有点接近国外教育方式,很喜欢”“总体课程印象很好,一是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二是老师讲得有趣,课堂学习方式多样,有新意”“我觉得教学方式很西式,很好”和“老师能够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并纳入一个课堂环节,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不是一般的老师可以做到的”。

从自然环境系统学教学改革以来收集的270 份调查问卷(2017 年34份,2018 年84份,2019 年83份,2020年69 份)显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喜好程度分别为知识点讨论27.8%,专题讨论22.93%,课程演讲20.49%,课堂提问12.2%,课堂测验9.75%,课程大讨论6.83%。学生认为能激励自己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分别为知识点讨论24.64%,课程演讲23.23%,专题讨论22.27%,课堂测验12.8%,课堂提问9.48%,课程大讨论7.58%。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传统的师生活动的教学方式及过程评价的方式(包括课堂测验和课堂提问),不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和过程评价的方式(知识点讨论、专题讨论和课程演讲),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从能力培养方面来说,学生普遍认为分组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知识点讨论、专题讨论、课程演讲和课堂大讨论)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能力、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反思能力,以及应用和实践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更加细化各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评分标准,加强分组的组内评分机制,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多元的过程评价体系更好地融合,加强“教、学、评”的一体化。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问题,继续对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争取实现100%的课堂活动参与度,激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学习。

四 结束语

笔者基于Kolb 学习循环理论将课程设计为完整的经验学习过程,并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形成本科课程过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比重,提供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的机会(不同层次上应用课堂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经过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再通过对比过程评价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而修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这样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可在高校本科生课程中推广。

猜你喜欢
知识点理论评价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