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缘性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以北美和东南亚为例

2023-03-23 12:23肖梓珺
名家名作 2023年32期
关键词:华文北美东南亚

肖梓珺

一、地缘性的释义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缘性的释义

地缘,即以地域作为联系,因为地区远近而产生的联系。地缘相当于地域联系。血缘性和地缘性不一定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拥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因为聚居,同时也具备地缘关系,所以有血缘性时往往会伴随有地缘性。但具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里的人并不总是住在一起,所以有血缘性时也可能没有地缘性。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变化,地缘性逐渐超过了血缘性的覆盖范围,血缘性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地缘性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地缘的一个特点是受地理环境影响显著,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一切地缘起因不同,而后又因为与外界往来交流的密切与否导致发展的不同,这一点在各地海外华文文学中得到了清晰体现。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为高山积雪融水,从我国青藏高原流向东部、南部,顺势而流。因而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与我国水域相连,水源的密切联系也造就了文化的密切联系,各国地域相接、往来密切,经济贸易、政治交流和文化发展融合都得到有效提升。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自古就交往密切,文化息息相关,这也使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有了中国文化的影子。在文化中有相近之处,更便于华文文学的发展,且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南亚华文文学。而西部地区多山脉高原、荒漠戈壁,与外界多隔绝,因此中亚文化和中华文化交流比较少,虽然地理位置接壤,但是没有明显的华文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至于北美洲,与中国远隔重洋,文化联络少之又少,明清之际才开始有了交流和往来,因此文化上的地缘性并不强,在正式交流之前几乎没有地缘性。因为地缘性关系较弱,即使北美华文文学取得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鲜少与中华文化有强烈关联,反而差异性更大。直到后来交通发展、时代进步之后,移民才得以与家乡沟通相连,此时北美华文文学的中国特性才逐渐发展并显露出来。同时因为长期根植于异域土壤,能更好地结合两种文化特质,反而给人耳目一新、不落俗套的感觉。

二、东南亚华文文学

(一)东南亚华文文学总述与发展脉络

东南亚由十余个国家组成。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充分发展了本地区的文化。“东南亚华文文学”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20 世纪20 年代,当时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是中国的南下文人创作群体 。南下文人指的是在中国出生,而后在东南亚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家。他们在东南亚的不同国度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美好的创作环境。

东南亚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华裔移民,他们的文化背景既深植于中国,又吸取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使得各国在文学创作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优秀的作家。自南下文人始,东南亚文坛的知名作家开始经历由“华侨”到“华人”的转变。尽管作者的国别发生了更替,但东南亚文学仍与中国现代文学血脉相连、密切相关。这里的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东南亚的每一个国家都由多个民族构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制度,因此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各国华人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综合上述原因,尽管距离很近,但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东南亚地区华文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源于两个国度: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的华文文学一直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文化研究的焦点。著名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家方修、韩素音以及郑子瑜,都曾就这一话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新加坡1919 年10 月1日创刊《新国民日报》这一事件标志着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而另一部分人认为1925 年7 月刊发的第一份纯文艺刊物《南风》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抗战期间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与中国地缘关系紧密、命脉相连,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共同的遭遇,加之文化有共通之处,使两地人情感能够相融,所以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出了独特的“抗战文学”。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报社都遭到了极大的镇压和破坏,文学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此时社会一片混乱,文学界的生机不再,文学发展真正进入了灰暗时期。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有力的手段,来唤醒人们奋起反击的激情和热血。战争爆发之后,我国的一批文化名家纷纷前往南洋,在寻求安定的同时,在海外继续创作,投身于反战事业。郁达夫、胡愈之、王任叔、李凌、杜埃、梁上苑等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系文学的前辈,都曾经穿梭在新马、印尼、滇缅公路上,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而奋战不息。许多中国人涌入南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并且很快就成为东南亚文艺界的知名人物。他们回国后,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交场合、文艺活动,积极提笔抗日。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为抗日文艺运动或抗日救国团体的指挥官、先锋官,例如郁达夫曾经出版《晨报》,胡愈之也出版了《南洋商报》。他们是当时东南亚文艺运动的中流砥柱,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到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东南亚华文文学也开始叙写与反战相关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的抗战文学一起,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显现出“同步前进”的态势。这个时期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从最初的狂风暴雨般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文学作品,到后来通过对华侨社会的深刻观察展现出中国抗战文学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东南亚各地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有生力量,使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群体通过文学界的带动重新团结起来,再次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华人社会。同时,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爱国志士的游行运动,与中国抗日救亡活动命脉相连。东南亚华人作家深入挖掘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他们借抗日战争来观照华侨社会的时事流弊,抒发着他们感时忧世的文学情怀。

三、北美华文文学

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得非常兴盛,发展脉络绵长,发展动机强大。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历史悠久,从晚清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其代表性文学作品《埃仑诗集》的发表,更加彰显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北美华人的创作团队,前期主要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和早期移民,后来也慢慢演变为以大陆移民为主的局势。而在更早的晚清时期,其实也留有部分华人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华人大多数是因淘金热而来到北美,他们贫穷、劳累、生活困苦,底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虽不及专业文人,却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北美华文文学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时期;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80 年代以后,由于留学生的增多,北美华文文学又迎来一个积极发展而又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传承也更加稳定。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移民作者都在北美地区写下自己独特的作品,在当地产生的影响逐渐扩大,后来更是催生出了一批在美耕耘多年的优秀华人作家,如严歌苓、张翎、黄宗之、江岚等人。北美地区华文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三个时期的发展具有延续发展的纵向历史性,同时独具特色,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一)移植性

相关证据证实,北美华文文学最早起源于19 世纪末,但它真正的大规模崛起和发展却要归功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台湾地区掀起的赴美留学热潮。这些留学生中,有许多人在台湾求学期间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另一些则是在赴美国求学之后才开始步入文学创作的领域。事实上,大量留学生涌入美国,为北美华文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然而,这种文学的本质却不可避免地带有移植文学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北美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留学生的推动,这些留学生成为该文学领域的创作主体,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继续以移植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学习惯、文化传统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有利于本土人民了解中华文化,使移植性发展成为北美华文文学的鲜明特征。

(二)表现“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北美华文文学的重要内容,“文化冲突”更多地被描述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被用来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精神世界的激烈对抗和震荡,这使其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当作为创作者的留学生踏入北美洲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巨变对他们的思维、情感、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移植到全新文化土壤的创作者来说,尽管他们可以逐渐适应全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但这对他们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乃至一生的影响都是刻骨铭心的。

四、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北美华文文学的对比

因为两者都属于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所以尽管在地缘性上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来说有异有同。相同的是海外华人作家都处于文化交界地带,这使他们在拥有跨文化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扰,因此,他们在清醒认知后,往往会产生许多回望故乡的主题创作。无论是东南亚华人、北美华人,还是世界上任意国家的华人,他们有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有的是出国求学,还有的是被迫漂泊在外,但无论何时,他们都有一颗怀念家乡的心。正如刘荒田对海外华文文学所做的分析一样,海外华文文学应当描述移民苦难历史、揭示文化融汇底蕴,应当是厚重有内涵的作品。随着21 世纪的到来,交通便捷、网络发达,使得曾经流于他乡的华人作家与国内的交流日益密切,许多作家选择长期居住在国内,或者回国发展,以此来书写中国的历史,从回顾中国的历史转向正视中国的文化,这使海外他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又一次的交流与碰撞。

而地缘性带来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北美华文文学独有而东南亚华文文学没有的生存困境主题。这个问题与地缘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亚洲大陆没有而欧美独有的一个历史溯源性较强的问题。时间追溯至清朝末期,那时的中国政治动荡、经济衰微、文学发展相对落后,加之交通条件不够便捷,华人远渡重洋加入北美社会群体十分困难,以至于之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早期北美华人作家的作品中常有悲苦愤懑的情绪。这种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获得明显改善,现在书本中定义的“新移民文学”就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北美华文文学为主力军进行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这个时期的北美华人社群已经逐步发展完善,华人华侨的生存权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都能受到较完善的保障,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因此也激发了笔者的创作热情。可以说从这时开始,北美华文文学已经正式地、较为彻底地摆脱了曾经的生存困境。作家的叙写不再只关注苦难与自身利益,而是能够在与东南亚截然不同的创作环境中潜心创作,追求更纯粹的文学,追求更自由的叙述,表达更深刻的感悟。总的来说,北美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在华人血泪中绽放的花朵,它的发展相较于东南亚华文文学更加崎岖艰险,它比较彻底地跳出了亚洲“舒适圈”,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的两条线路。因为摆脱了亚洲文化的长期影响,作家的关注中心、观察角度都与东南亚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他们笔下,文化、族群和性别等议题受到特别关注。

如今的中国已然强大,随着联系的加强,相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精髓,学习其中的进步思想,助力全世界华人写作。

猜你喜欢
华文北美东南亚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北美灰熊被杀案
向西!穿越北美
北美纪行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只身闯北美